寧波近百所學校以人名命名,背後的故事你知否?

放眼寧波學校,絕大多數都是以地名、數字來命名的,比如寧波中學、鎮海中學、寧波第二中學等,當然,也常借歷史或現實中人名來命名。

據不完全統計,寧波有近百所學校以人名命名,有些還鮮為人知。這些學校與寧波名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的精神鞭策著新一代的年輕人奮進。

惠貞書院

“你們要給我過生日,還不如回寧波去捐所學校”

說起寧波市惠貞書院,那就不得不提以天一閣藏書家範欽第14代孫、香港企業家範鴻齡先生為首的範氏家族。

範鴻齡是香港十大超級“打工皇帝”之一,母親倪愛貞女士生前一直情繫故鄉。有一年母親高壽,範鴻齡就和兄弟姐妹商討著如何給母親祝壽。結果老太太一聽就說:“你們要給我過生日,還不如回寧波老家去捐所學校。”

1995年秋,學校創立了,原名寧波市育才實驗學校。1996年春,範氏家族遵照母親“興教辦學、造福桑梓”的囑咐,與寧波市政府磋商,範氏捐資500萬元人民幣,市教委撥款1000萬元人民幣,共同建設學校一期(初中部)工程。經寧波市政府同意,市教委批准,在範鴻齡先生父親(範惠卿)母親(倪愛貞)之名中各取一字,將學校更名為“寧波市惠貞書院”。“惠貞書院”既體現了寧波人的書院文化情結,也表達著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深遠命意。

25年來,承載著海內外寧波人“熱愛教育、支持教育、情寄桑梓、愛鄉愛國”的深情厚誼和莘莘學子的夢想,惠貞書院始終堅持文化立校的辦學方略和“集東西文化之長,承精益求精之訓,行明禮致善之道,求人性教育之真”的辦學理念,著力建構以“戰略謀劃”為導向的校長領導力,以“禮善”為核心價值追求、以實踐創新為價值取向的課程體系,以融入精細化管理為理念的現代學校制度。

寧波近百所學校以人名命名,背後的故事你知否?

惠貞書院大門口。

寧波近百所學校以人名命名,背後的故事你知否?

惠貞書院裡的涼亭。

殷夫中學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他因“自由詩”被廣大中國讀者熟知

殷夫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但如果談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首詩,很多人就會豁然開朗。是的,這首詩便是經他翻譯、魯迅傳播,才被廣大中國讀者熟知。

寧波象山的殷夫中學,學校前身是大徐中學,始辦於1969年,為紀念家鄉的英烈殷夫,1991年2月7日更名為殷夫中學。殷夫,出生於象山縣懷珠鄉大徐村(今大徐鎮大徐村),中國無產階級的優秀詩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走進殷夫中學,只見綠樹成蔭,教學樓前殷夫雕像手持書卷卓然而立。除了環境佈置上盡顯殷夫特色,學校提煉出“為了崇高的理想而執著追求”的殷夫精神內涵,把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和行為養成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題,浸潤著每一位師生。

“每次聆聽殷夫大講堂的講座,都收穫滿滿。”王同學口中的殷夫大講堂,是由學校定期邀請社會上的名人及鄉賢人士來給學生作勵志教育,邀請名優教師來針對性地指導該校教師的專業成長。這個充滿殷夫特色的講堂教育方式,深受師生喜愛。

“學校依託殷夫資源載體,成立白莽文學社、殷夫故居導遊社、青年教師讀書會等社團,開展殷夫之星、殷夫紅旗手評選和以殷夫為主題的班團隊活動,營造學習殷夫文化的濃厚氛圍,讓具有殷夫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該校校長周孝輝介紹,學校深挖殷夫人文資源,與學生教育相結合,培養愛校、愛家、愛國情懷,激勵他們求學上進。

寧波近百所學校以人名命名,背後的故事你知否?

殷夫中學教學樓前,殷夫雕像卓然而立

寧波近百所學校以人名命名,背後的故事你知否?

殷夫中學定期開展《殷夫大講堂》

楊賢江中學、賢江小學

教育——造就完全之人格

他是中國第一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

不知道大家是否去過慈溪,是否到過楊賢江中學?一進入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高聳立的金色雕像,他就是楊賢江先生——中國第一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

校園裡,楊賢江元素隨處可見,楊賢江文化長廊、楊賢江語錄、賢園等,教學樓走廊上寫著九個大字:教育——造就完全之人格,這是楊賢江先生教育思想的終極目標。

在楊賢江短暫的三十六年光陰裡,他為我國的教育理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每年4月,慈溪市楊賢江中學和賢江小學都會舉行活動,紀念楊賢江先生。今年是楊賢江125週年誕辰。

賢江小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937年的草帽業小學,在2011年5月正式更名為慈溪市賢江小學。而創辦於1986年的賢江中學,在2002年與庵東中學、坎墩中學融合,正式更名為慈溪市楊賢江中學。

這兩所學校都積極實踐楊賢江“全人生指導”教育思想,形成了“全人生教育”理念體系。賢江小學的校長張卓卿告訴記者:“小學主要圍繞賢德、賢慧、賢能、賢哲這四大核心素養開展‘全人生’課程建設,來真正實踐楊賢江‘全人生指導’的教育思想。”

據瞭解,楊賢江中學還進一步開發了適合本校教育實際的校本課程,形成特色校本課程體系。其中《前進中的楊賢江中學》由學校組織撰寫,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被中國教育學會楊賢江思想研究會評為一等獎。

寧波近百所學校以人名命名,背後的故事你知否?

賢江小學的同學們以小品的形式表演楊賢江小時候的故事

寧波近百所學校以人名命名,背後的故事你知否?

楊賢江中學校園內的文化長廊

寧波近百所學校以人名命名,背後的故事你知否?

楊賢江中學教學樓前的楊賢江金色雕塑

淵源:這些學校背後都有一段難忘的故事

除了上述三位鄉賢,寧波還有許多學校以人名命名,每個校名背後都有一段令人難忘的故事。記者連同浙江萬里學院的梅慶生老師查閱了大量資料,將寧波以人名命名的學校進行了總結歸納。

以寧波歷史上名人或文化內涵命名

寧海縣城北小學、城北中學因紀念鄉賢國畫大師潘天壽誕辰100週年,更名為潘天壽小學、潘天壽中學;有為紀念左聯五烈士之一、作家柔石而命名的柔石中學;有紀念明朝大臣、鄉賢方孝孺而命名的正學中學,因方孝孺在漢中府任教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人稱其“正學先生”。

江北區有修人學校,因五四時期湖畔詩人應修人而得名,有以著名雜文家和藏書家唐弢命名的唐弢學校。

餘姚市有高風千古的嚴子陵、知行合一的王陽明、傳儒東瀛的朱舜水和博學宏著的黃梨洲四大先賢,相應的分別有子陵中學、陽明中學、陽明幼兒園、梨洲中學、舜水中學,另有以嚴子陵高風亮節精神命名的高風中學。

慈溪市除了楊賢江中學、賢江小學,還有虞世南幼兒園,它以鄉賢唐朝名臣、大書法家虞世南為名。

海曙區古林鎮的東恩小學和市區東恩中學均由王寬誠先生創建,意為感念毛澤東、周恩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以捐資人或家人名字命名的

海曙區有聞裕順幼兒園,“聞裕順”為香港鐘錶業巨賈聞儒根(鄞縣樟村人)之父最早開設的小百貨鋪之名,為聞儒根紀念父親所立,上海、杭州均有同名幼兒園。

鄞州區有李惠利幼兒園,由香港實業家、寧波旅港同鄉會名譽會長李惠利捐資建造,另有李惠利小學、李惠利中學。

信懋學校為祖籍梅墟的臺灣實業家王傳麟為紀念先父王信懋所建。

鎮海區河頭鄉顧村有顧兆田幼兒園,為原籍鎮海的港商顧兆田捐資所建。

海曙區的海曙中心小學又名吳劍鳴外國語學校,由祖籍海曙石碶的港商吳劍鳴女士捐資助學。

孫文英小學則是佈政巷小學因港胞孫文英女士捐資改建命為現名。

愛菊藝術學校原為寧波市紅領巾藝術學校,因港胞孔愛菊女士捐資而命名。

範桂馥小學因時任旅港寧波同鄉會副會長的範思舜及兄妹捐資助建,而以其父名字命名。

李興貴中學是港胞李景芬女士捐資,並以其父名命名的。

逸夫中學,由原五鄉中學、寶幢中學合併新建時得到邵逸夫先生資助而得名。

原邱隘中學因港胞李景芬女士資助,用其母之名更名為董玉娣中學。

王笙舲小學由港胞董紀勳、王婷娟捐資建造,以其先人名字命名。

北侖區新碶中學得港胞顧國華、顧國和昆仲的捐資易地新建,學校更名為顧國和中學。

寧海縣長街鎮毛洋小學,因五村撤併易名為五星小學,又因邵逸夫捐資再名為五星逸夫小學。

另有一些學校實蒙資助,但未直接用寧波幫人士或其家人之名

四明中學為趙安中先生等港胞捐資助建。

鎮海區中興中學可追溯到1871年葉澄衷創辦的葉氏義莊,後由包玉剛、邵逸夫、包從興、趙安中等旅港、臺校友數度捐資擴建。

仁愛中學是由浙江省愛鄉楷模、寧波市榮譽市民張愛芳女士捐資興建。

寧海縣知恩中學建校初,港胞沈炳麟、趙安中先生捐建了“慶同教學樓”“旭明教研樓”“頤美教學樓”“林杏琴圖書樓”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校名當有知恩圖報、不忘以辦學成績回報社會之意。

漫步寧波大學的校園,可以看到幾乎每一幢大樓都是以人名命名。包氏教學樓群、包玉剛體育中心、包玉剛圖書館、包玉書科學樓、曹光彪科技樓、邵逸夫圖書館、逸夫職教樓、安中大樓、林杏琴會堂、黃陳月莉樓、孫容良樓、李達三外語樓、龍賽理科樓、李興貴球場、瑞航海樓、黃慶苗樓、嚴信才樓……每一幢大樓的背後,都跳動著“寧波幫”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

“從創立的那天起,寧波大學就是吃著‘百家飯’長大的。”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在接受採訪時曾這樣說,“‘寧波幫’留給寧大的,不僅僅是他們捐贈的鉅額發展資金,更多的則是他們帶給學校和學生的精神給養。”

深一度:記住這些校名就是傳承這段歷史

人對世界的認識,起點就是事物的名稱。

在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中,許多人因豐功偉績而聲名顯赫,其名字就有了極高的知名度,從而不斷被人關注和談論。牛頓定律、歌德巴哈猜想、中山公園、杜康酒、東坡肉、李寧運動服……莫不如是。

寧波以人名命名的學校為數不少,且不乏辦學成績突出、民眾口碑良好、校名內涵與校風傳承相輔相成的名校。這與四明大地史脈悠遠、人文豐厚息息相關。

寧波素有重教倡學傳統。自北宋王安石治鄞以來,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念,千百年來深植寧波人祖祖輩輩的血液中,在寧波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寧波是“書藏古今”的書香之城,天一閣範氏一脈對作為文化表徵的藏書的艱難守護,體現了對知識和文化的敬重,也促使寧波成為文獻大邦。

“港通天下”的寧波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放的海洋性格,造就了一個秉承傳統而又開拓創新的特殊群體——寧波幫。寧波幫素有愛國愛鄉的桑梓情懷。自1984年鄧小平發出“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的號召以來,廣大“寧波幫”人士心繫家鄉,為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及在甬高校捐贈樓宇建設、獎助學金與獎教學金、圖書資料、硬件設備等項目一千多項,累計總金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佔全市海外“寧波幫”捐贈總額的80%左右。以鄉賢之名命名學校,既可表達政府和民眾仰慕、紀念鄉賢之情,又可體現借鄉賢事蹟獎掖、激勵後學之意。

這些學校的名字,記錄了一段段光輝的歷史。今天,我們重新梳理這些校名,也是對那段歷史的銘記和傳承。浙江萬里學院副教授 梅慶生

記者 馬亭亭 林涵茜 通訊員 鄒銀權 姚俊 舒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