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前中日第一場海戰,唐朝為何能大敗日本?

在中日海戰的歷史上,唐朝和日本發生了一場重要海戰。

《舊唐書劉仁軌》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新唐書劉裴婁》載:“遇倭人白江口,四戰皆克,焚四百艘,海水為丹。”這時是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唐朝、新羅聯軍將軍力皆數倍於己的日本、百濟聯軍在朝鮮半島的白江口打得大敗,堪稱一次經典海戰。

1300多年前中日第一場海戰,唐朝為何能大敗日本?

白江口之戰

一是聯軍強強聯合。

嚴格說起來,唐軍是應新羅之請遠赴朝鮮半島進行對日本和百濟聯軍的客場作戰。但是劉仁軌率領的唐軍十分注重同新羅的配合協作,並充分尊重新羅熟悉地形和氣象的優勢。根據《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記載,“總管孫仁師領兵,來救,新羅兵馬,亦發同徵”,可見唐新聯軍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的氛圍。

二是兵貴神速,打好時間差。

唐朝水軍以最快的速度趕在日本水軍之前到達白江口。8月27日,日本水軍到達後,率先衝向唐新水軍。由於唐軍船皆是艨艟鉅艦,艦大而堅利於防守,而倭軍船多是舢板小艦,日本水軍明顯處於下風並敗下陣來。唐朝水軍並不乘勝追擊,而是立刻連夜重整堅守,以靜制動等待疲勞之師再次來戰。

三是巧妙利用地形優勢。

由於唐朝新羅聯軍只有1.2萬人和戰船170餘隻,而日本百濟聯軍卻有4.7萬人和戰船800餘隻,力量懸殊。為了分散日本聯軍的兵力和精力,劉仁軌主張由從陸路進擊白村江上游城市周留(今韓國扶安),切斷日本水軍的陸上補給和支援。而水路則在劉仁軌、杜爽及扶余隆的率領下,在白江口等待阻擊日本軍艦。

四是兵不厭詐,合攏包圍。

《日本書紀天智紀》說:“更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大唐便自左右夾船繞戰。須臾之際,官軍敗績。”8月28日,日本水軍首先進擊唐新水軍中軍鉅艦,意圖將其分割為兩部。唐新水軍自中軍佯撤,引誘日軍進入唐朝軍水陣。日軍完全進入之後,唐朝水軍迅速左右合圍,向日本軍艦發射火箭,日軍大敗。

1300多年前中日第一場海戰,唐朝為何能大敗日本?


白江口海戰已過去1350多年。“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如今回望這場中日千年第一戰,好像向我們訴說:“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白江口海戰時的大唐國力強盛,水師配備有堅硬的大船、強弓利箭和威猛的火炮,而日本則是零落的小船和落後的冷兵器。

戰爭是和平穩定的重要威懾手段。白江口海戰使日本在此後多年停止在亞洲對於周邊國家的侵略,再聯想到在1598年明朝與日本也同在朝鮮半島的露梁海戰使此後300年無戰事,說明必須以強大的軍力來遏制日本的侵略野心。

白江口海戰使日本下定決心加速進入“唐風文化時代”和快速轉型為律令制國家,並在701年將國號從倭國改為日本,日本正是遵從學習強者的民族心理,實施多年的海洋戰略,終於在1000多年後將北洋水師掀翻,令人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