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小羅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爆了。

那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是要對兩個群體進行批判。

一:批判慈善部門,勸其別再收下某些老人的捐款。

二:批判媒體行業,勸其別再為某些老人的捐款行為做正面宣傳。

在文章的摘要部分,作者還充滿戾氣地強調了一句話:

國難當前,可以不要命,不能不要臉!!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不要臉?

誰不要臉?

按照那位作者的說法——

收下幾十萬,對於國家只是杯水車薪;

而捐出幾十萬,卻要花光老人的畢生積蓄。

老人們孤苦體弱,生活在破舊的房子裡,他們才是最大的弱者。

因此,收下弱者捐款的人,宣傳贊揚弱者捐款的人,都是不要臉的人。

超市買菜都要貨比三家的老人,你有沒有想過他是怎麼攢的50萬?

卡上只剩下13塊錢的老人,你有沒有想過他這個月怎麼吃飯?

捐掉一輩子存款的老人,你有沒有想過他們以後如何生活?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小羅看來,那位作者不僅大錯特錯。

甚至某種意義上,她還歧視了老年群體。

不信?

作為一名影評人,小羅就用幾部影視作品,解釋解釋她為什麼無知。

先說風靡老年圈,卻在年輕群體中默默無聞的一代神劇:《劉老根》。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主人公劉老根,經歷過文革和改革開放,一輩子在農村當主任。

步入老年後,劉老根功成身退,培養出了兩個很有出息的兒子。

為了讓劉老根安享晚年,大兒子大奎決定,把老父親接到城裡。

於是,劉老根離開農村,搬進了四百八十平的別墅中。

有立式空調,有家庭影院,有真皮座椅。

這傢伙跟皇宮似的 皇宮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皇宮?

對劉老根而言,卻更像是一座監獄。

工作原因,大奎和媳婦經常出差,把劉老根獨自留在家裡。

立式空調?不會用;

家庭影院?嫌鬧騰;

真皮座椅?還不如硬臺階得勁兒。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在別墅中,劉老根既不能串門解悶兒,也無法通過工作去幫助他人。

好不容易,大奎晚上回家一次,劉老根湊上去想跟大奎談談心。

結果?

身為公司老總的大奎,根本就不想聽,也不認同這位老農民的任何觀點。

在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環境裡,劉老根漸漸失語,過得還不如寵物狗開心。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沒多久,劉老根就離開了城市,回到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奢華別墅,變成了破舊瓦房;

四菜一湯,變成了大蔥蘸醬。

若按那位作者所說,這無疑是一種底層弱者的生活。

可劉老根,卻在這樣的生活中,重拾了久違的快樂。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二兒子二奎提議,要跟大奎兩兄弟一起,給劉老根在農村蓋房買車。

可劉老根卻對兒子待答不理,反倒去四處借款,謀劃創業事宜。

幾經轉折,劉老根借到了一百萬,開始創辦龍泉山莊。

要知道,在二零零二年,一百萬可是筆天大的鉅款。

如果劉老根把這筆錢賠光了,他的生活將徹底完蛋。

到底為何,劉老根放著清福不享,非要去承擔如此大的風險?

為了錢嗎?劉老根並不看重,有口大蔥蘸醬就夠了;

為了女人嗎?劉老根思想保守,有一個丁香就夠了。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物質?安逸?房子和車?優渥的生活?

顯然,這些我們最為看重的東西,都已被劉老根棄如敝履。

那麼,劉老根究竟在追求什麼?他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麼?

劉老根真正需要的,是自己被這個世界、被這個社會所需要。

換句話說,劉老根孤注一擲,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就像那首主題曲所唱:

不圖英名流千古,只求無愧過百年,老鷹剩下一口氣,它也要鑽它一把天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在很多年輕人眼中,老人,就應該有一副所謂老人的樣子。

比如,老人就應該閒庭信步;比如,老人就應該與世無爭;

再比如,老人就應該養好自己的身體,其它事情全交給晚輩解決就可以。

可實際上,無論少年、青年、中年還是老年。

只要是人,在得到過生理和安全上的滿足後,就都會產生三種需求——

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然而很多年輕人,卻在不知不覺中,企圖阻止老年人追逐這三種需求。

劇裡,劉老根想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自我的滿足。

於是,劉老根不辭勞苦,好不容易拿到了投資和營業執照。

結果,卻被身為村主任的二兒子二奎,濫用公職百般阻撓。

劉老根氣得直跳腳,二奎還美其名曰“為你好”。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現實中,江蘇的徐阿婆想為武漢做些貢獻,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自我的滿足。

於是,徐阿婆冒著被傳染的風險,好不容易帶著九千元來到了慈善部。

結果,卻被當地的村支書,濫用公職強行拒收。

徐阿婆痛哭不止,村支書還美其名曰“你掙錢也不容易”。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或許有人會說:你這個對比不太恰當吧?

或許有人會覺得:村支書拒收九千元,怎麼能叫濫用公職?

事實上,“慈善捐贈”對應的法律概念是“贈與”。

正常情況下,受贈者當然可以拒絕贈與,拒絕捐贈者的任何好意。

但,慈善組織並不是受贈者,只是捐贈者與受贈者之間的一箇中轉站。

換句話講,慈善組織只有中轉捐款的義務,根本就沒有拒收捐款的權利。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一個窮人家的青少年,節省一百頓伙食費,只為買一臺夢寐以求的投影機。

結果錢攢夠了,店主卻拒絕售賣,理由是“你連飯都吃不飽還看什麼電影”?

一個在外打工的父親,每天省吃儉用揮汗如雨,只為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結果錢攢夠了,校長卻拒收他的孩子,理由是“萬一你倒下了拿什麼治病?”

如此做,跟那些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壓制孩子自由意志的家長有何分別?

還要自己不吃飯 供兒子讀貴族學校?

我兒子也只是讀普通學校 有什麼分別?

你只是個散工 憑什麼?

你怎麼頂啊?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電影《長江七號》

用自己眼中的價值,去衡量並阻止別人做他想要做的事情,叫道德綁架。

面對不同階級,區別對待同一種事情,即便出於好意,也屬於歧視行徑。

《莊子﹒秋水》中,惠子問莊子: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反問惠子道:你又不是我,你怎麼就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同理。

我們又不是老人,我們怎麼就知道,老人捐款對他自己意味著什麼?

就因為老人破衣爛衫,捨不得在物質上花錢,我們就認定他不該捐款?

那篇爆文的作者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手握二十萬的老人,還要用舊日曆糊牆,沙發破洞了也不換?

因為那些東西之於老人,就像別墅之於劉老根,根本就毫無意義!

讓我大哥給你蓋樓

我再給你買個車

再整個飛機?

我不需要啊!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芳華》中的劉峰,是現在某些老人年輕時的縮影。

劉峰生長於紅色年代,從小就受到雷鋒同志的影響與薰陶。

朋友結婚買不起傢俱,劉峰就幫人釘沙發;

食堂的餃子沒包好,劉峰就專挑破了皮的吃;

集體的豬跑出了圈,劉峰就立馬放下餃子去抓豬;

祖國面臨著戰爭與危險,劉峰就扛著槍,衝上最前線。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某些年輕人可能想說:劉峰付出那麼多,最後還不是落得個一無所有?

一無所有?

如此認為的人,無疑又是在用自己眼中的價值,去綁架別人眼中的價值。

多年以後,在一家書店,劉峰和戰友偶然重逢,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曾經開朗爽快的郝淑雯,如今變得滿腹憋悶,光鮮的外衣難掩怨婦的氣質;

郝淑雯的丈夫陳燦,也從陽光俊朗的青春少年,變成了油膩的中年錢串子;

而,當年的部隊女神林丁丁,在遠嫁國外之後,則變成了一個臃腫的婦女。

反倒是劉峰,雖然外表粗陋,經常遭遇不公甚至欺凌。

但卻仍保持著,自己一貫的處事風格,保持著自己的初衷和本心。

好什麼呀

陳燦整天忙的見不著人

他現在就是一錢串子

號再也不吹了

(劉峰)還跟以前一樣

沒變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為什麼?

因為,在劉峰的價值觀裡,善良與奉獻,就是可以不要任何物質回報的。

因為,在劉峰的價值觀裡,善良與奉獻,本身就意味著財富意味著榮譽。

因為,在劉峰奉獻自己善良的那一瞬間,他就已經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

所以,即使身處貧窮之中,劉峰仍能保持著踏實、坦蕩、溫和與知足。

我是在二零一六年春天

見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戰友的

不由暗自感嘆

一代人的芳華已逝

面目全非

雖然他們談笑如故

但是不難看出歲月

對每個人的改變

和難掩的失落

倒是劉峰和小萍

顯得更知足

話雖不多

卻待人溫和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我當然知道,二十一世紀,我們年輕人喜歡提倡利己,提倡個人主義。

但,利己和個人主義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並非什麼值得歌頌的真理。

大難來臨,每個人當然都有權選擇明哲保身。

可我們不該在明哲保身的同時,阻止任何人自願奉獻他想奉獻的東西。

時至今日,我沒覺得任何公共媒體,有意號召老年群體捐出畢生積蓄。

他們只是把自己的所聞所見,把自己看來偉大的事情寫成了文章而已。

反觀某些年輕的雞湯號——

一邊打著“為弱勢群體道不平”的旗號,一邊打壓捐款老人的自由意志。

甚至企圖用自我感動式的所謂人文關懷,把崇高的犧牲精神貶為負面典型。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在馮小剛擔任製作人的另一部電影《求求你,表揚我》中——

主人公楊紅旗的父親楊勝利,是現在某些老人的另一種縮影。

楊勝利做了一生勞模,牆上貼滿了政府的獎章和媒體的表揚。

到了晚年,楊勝利扔堅持把自己的特殊津貼捐給災區和希望工程。

即使已經身患癌症,楊勝利依然認為,國家的毛髮大於自己的生命。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楊勝利最大的遺願,就是希望兒子楊紅旗能做一次好事,得到媒體的表揚。

某夜,楊紅旗果真在偶然間,救了一名正遭到歹徒強姦的女大學生。

為了滿足父親的遺願,楊紅旗來到報社,懇求編輯表揚自己。

結果,卻被女大學生矢口否認,自己反倒落了個騙人的汙名。

你憑啥拒收老人的捐款?

當然,女大學生不願登報,是為了自己的名譽,這本身也可說是合情合理。

但老人捐款,分明是不會傷到任何人的善舉,為何還會有人覺得不該宣傳?

是對底層弱者的擔憂和悲憫?還是站在狹隘角度的自作聰明?

是汲取了西方社會的自由教育,還是對紅色年代充滿了無知和鄙夷?

倘若真的用心觀察並瞭解過中國的老年群體,一切答案自會明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