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你能做到嗎?

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們的形狀始終像石頭,並且越來越失去原有的價值。

孩子就像這塊玉,家長就像那雕琢玉的農夫。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某種教育機緣。對細節的處理水平,區分出了家長手中握著的是鋤頭還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和未來全然不同。

好媽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你能做到嗎?

家長的選擇

父母之 愛都是深如大海。高質量的愛如同一把萬能鑰匙,可以打開孩子不同時期的鎖結。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一、提高家長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不少讓他們感到困難和懼怕的事,家長的職責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比如打預防針是每個孩子必須要面臨的。每次帶孩子打預防針,診室裡孩子的哭聲總是此起彼伏。如果家長能提前將打預防針的原因、扎針過程,疼痛程度詳細的給孩子解釋清楚,理解並安撫孩子在打針過程中的恐慌情緒,就不會出現難以控制的場面。

類似於打針這樣是事情,一輩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對生活中必須要面對的,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況由此而帶來的一些心理,還可以遷移到其它事情上。大人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認為這很簡單,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騙著打了就沒事了。家長應教育孩子儘可能平靜地接受,並培養他們承擔痛苦的勇氣。

好媽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你能做到嗎?

二、不可以捉弄孩子。

”逗”和“捉弄”孩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應該是家長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認知範圍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捉弄”是成人 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例如大人手裡拿著一個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地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甜言蜜語,如果孩子不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直到孩子說了,這才滿意地把東西遞給孩子。還有的大人以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雞一雞之類的動作。或者看到一個小女孩極喜歡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者被別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來。

捉弄孩子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 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所以,在家家長堅決不可以隨意捉弄孩子。在外面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好媽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你能做到嗎?


三、教會孩子善良和豁達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為幸福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後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人際關係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

一個孩子走路時,不小心摔倒了,哇哇地哭。家長為了安慰孩子,開始了敲打地面的報復行為(可能她只是在哄孩子),正在哭的孩子被逗笑了,家長滿意了。另一個孩子也被絆倒了。但是孩子站起來一邊吹地面一邊說:你是不是也被摔疼了?我給你吹一吹就不疼了!

善良和豁達永遠是相隨的,這樣的人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致力於青少年思想健康教育的李開復博士特別強調“同理心”,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好媽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你能做到嗎?

四、不要刺激強化孩子的意識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善良友愛,他就會在這種氛圍裡漸漸生髮出自我肯定的意識,他的品行就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為有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這方面不斷地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向壞的方向滑去。

比如一位家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把錢管得很緊,一直以來都像防小偷那樣防著自己的兒子。而且孩子上學後想買什麼,她總是用懷疑的口氣問:“那東西是那麼多錢嗎,你可要說實話”。即使經她同意,孩子自己到她錢包裡拿錢,她一定要說:“來,媽媽看你多拿錢沒有,不許偷偷多拿啊”。在她的不信任和嚴密監視下,孩子從上初中後,就開始從家裡偷錢。有一次和父親一起去提款機上取錢,父親輸密碼時,他竟然偷偷記下來,然後偷偷拿了家裡的銀行卡。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 “垃圾思維”的侵害。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面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汙水一樣,慢慢地汙染了孩子原本純淨的天空和大地,結果破壞性完全抵消了生產性。

以乾淨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用健康的心態對待孩子,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好媽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你能做到嗎?

五、學會正確看待孩子的過失。

“過失”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要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一個孩子上舞蹈班,只把舞蹈服裝進揹包,舞蹈鞋卻忘記帶了。上課時只能光著腳。 回家後她跟媽媽訴苦:別的小夥伴都穿著舞蹈鞋,只有她一個人光著腳跳舞,感覺很丟臉。她的媽媽只是笑著提醒她下次記得帶上舞蹈鞋。從那以後她就再也沒有忘記帶自己的舞蹈鞋。

孩子的過失就像受傷了自然會感到痛一樣,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或闖了禍,不用你說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內疚和痛苦。家長這時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臉說一些教訓的話,說一些早已說過的提醒的話,只會讓他覺得丟面子,覺得煩;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為了表達對你嘮叨的不滿,可能會故意頂嘴或做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好媽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你能做到嗎?


陪養一個好孩子,不僅是對家庭負責,也是對民族發展負責,對未來社會負責。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鋤頭——當我們手上有一塊玉石時,我們必須做得正確。

好媽媽是這樣對待孩子的,你能做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