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与心学的八百年之争

历史上很多争论不休的问题,用“三我一体”理论,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看就可轻松得到解决。譬如人性善恶的争论,孟子讲“性本善”是“超然我”,荀子讲“性本恶”是“当然我”,告子讲“无善无不善”是“自然我”。这个争论了二千多年的人性善恶问题,不过就是“三我一体”而已。

道家之返朴归真,重在如何守住“自然我”;法家之严刑峻法,重在如何管住“当然我”;儒家之仁义道德,似在教人做个“超然我”。又如天人合一和相分的争论,“自然我+超然我”与天合一,“当然我”与天相分。天人合一要占“三我”分之二,天人不合一仅占“三我”分之一。天人关系既“合一”又“相分”。

还如,程朱理学所讲的“人欲”是“当然我”,陆王心学所讲的“本心”是“超然我”。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是灭掉人性中的那个“当然我”;王阳明从“心即理”到“致良知”,是要唤醒和激活人性中那个本来就有的“超然我”。

理学从外部环境着手做“当然我”的减法,心学从内部结构着眼做“超然我”的加法。可以说,理学和心学是殊途同归,目标都是将自己修成一个“超然我”,只是修炼的途径的思路不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八百年之争(1175年鹅湖之会),今天终于在“三我一体”平台上得到统一。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第一句就说:“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意思就是人人都有“超然我”,因被“当然我”蒙蔽,所以不能成佛。王阳明龙场悟道,第一句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个“超然我”,吾性自足,何需外求?佛陀说人人皆有佛性,王阳明说人人都有良知,两圣所悟之道都直指人性人心,并侧重于激活和开发“超然我”的正能量。

理学与心学的八百年之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