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金一雪靖康恥,抗蒙延祚藩籬固 – 南宋柱石,孟珙

北宋遇靖康之變,社稷傾覆,汴京淪陷,徽欽二帝蒙塵,后妃、宗室、貴戚三千餘人被俘北上,遂有亡國之恨、南渡之恥、牽羊之辱,併為宋金不共戴天之仇。所謂“

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

滅金一雪靖康恥,抗蒙延祚藩籬固 – 南宋柱石,孟珙

靖康之恥

此仇此恨,深植宋人骨髓。靖康之後,南宋君臣上下,朝堂廟野,在茲念茲,欲報前仇,多次北伐,惟望恢復。前有岳飛紹興北伐,再有張浚隆興北伐,後有韓侂冑開禧北伐,但要麼是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如岳飛之與高宗;或是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如孝宗與張浚;或者君臣都不是恢復君臣,如寧宗、韓侂冑,都是無功而返。世仇不報,漫漫長夜,宋人也只能嘆息流淚。

直到百年後,報仇雪恨的這天才到來。

1234年2月,宋端平元年,天空低垂,黑雲壓城,中原蔡州城下,一場生死之戰正在展開。蔡州城南門,金字樓下,宋軍架雲梯、頂氈幕強行攻城。金軍但見城下宋軍鱗次櫛比,密如城牆,蜂擁而至,陣中一面大旗,上書斗大孟字,暗叫不好,宋軍主帥孟珙在此,今天可能就是我等忌日了,前次,這孟珙督戰柴譚樓,宋人奮不顧死,奪去蔡州城外製高點,才有今日破城之禍…

滅金一雪靖康恥,抗蒙延祚藩籬固 – 南宋柱石,孟珙

蒙宋攻蔡

城下孟珙令諸將聞鼓則進,戰鼓擂起,宋軍馬義、趙榮先後登城,直奔金字樓,宋軍將士隨後掩殺上城,一番麓戰,城頭金國守軍將帥二百餘人投降,宋軍將旗幟勝利插上蔡州城,宋蒙聯金隨後入城。

蔡州城破當日,金哀宗自縊於幽蘭軒,金末帝完顏承麟死於亂軍之中,金丞相完顏仲德投汝水自殺,一日而歿二帝,金亡。

金哀宗屍骨後被宋蒙分割,孟珙將一半屍骨帶回國內,南宋以金哀宗骨備禮告於太廟:金人被滅,國仇家恨得報,徽欽二帝魂兮歸來吧。百年靖康之恥終於得雪。

此戰孟珙作為主力,攻破城樓,首入蔡州,立功第一,稱為破蔡滅金。

孟珙,字璞玉,隨州棗陽人,原籍山西絳州,生於公元1195年,南宋寧宗慶元元年。孟珙乃是將門之後,曾祖、祖父都曾在岳飛帳下聽令。作為將門之後,孟珙少年即隨父從軍。

滅金一雪靖康恥,抗蒙延祚藩籬固 – 南宋柱石,孟珙

故宋太師、吉國公 孟珙

先前在蒙古大軍壓迫之下,金宣宗於1214年,宣宗貞佑二年,宋寧宗嘉定七年,遷都汴京(今開封)。金人打不過蒙古,河北、燕雲之地盡失,於是決計南侵以為補償。

1217年,寧宗嘉定十年,金人分兵南侵,其中一路進犯襄陽。此役,孟珙乳鶯初啼,嶄露頭角。先是獻計其父孟宗政,臨河佈陣,當金人半渡之時出擊,殲滅金軍過半。後來孟宗政身陷敵陣,孟珙率兵殺入,將宗政救回。金人圍棗陽時,孟珙登上城樓,挽強弓,射長箭,連斃城下數敵,宋軍將士都感振奮,嘆為驚服,孟珙當時可謂少年英雄,有勇有謀。

1223年,嘉定十六年,孟宗政過世,其麾下忠順軍,朝廷派員無法管理,只能以孟珙權領,“珙分其軍為三,眾乃帖然”,懾服忠順軍後,又命忠順軍屯田養馬,竟然糧豐馬足,可謂治軍有方。

1232年,蒙金於三峰山爆發會戰,金軍大敗,主力消亡殆盡。金恆山公武仙逃至南陽,收集潰兵,竟然得兵十萬之眾,妄想迎接金哀宗入蜀,仿效耶律大石建西遼故事,在四川延續金國政權。

南陽地近襄陽,武仙與孟珙不可避免迎頭相撞。結果,孟珙先陣斬武仙大將武天錫,又在呂堰(今襄陽北)大敗武仙軍,逼降鄧州守將移剌瑗,又連破武仙馬蹬山九寨,最後攻石穴山大寨時,天雨未晴,孟珙效法李朔雪夜入蔡州,生擒吳元濟故事,連夜進攻,石穴山遂破,武仙易服逃走,最後被蒙軍殺死。

此時蒙軍已將金哀宗圍困在蔡州,但久攻不下,又糧草短缺,蒙軍主帥塔察兒邀請南宋出兵,合圍蔡州。孟珙率兵運糧與蒙古會師,聯合攻城,這才有本文開頭,登樓破城,一日而歿二帝,滅亡金國的故事。

之前,宋金有海上之盟,聯合滅遼,結果滅遼後,金國馬上南侵,兩年滅亡北宋。現在眼看歷史又要重演,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後,結果轉年,1235年,宋理宗端平二年,蒙古以宋軍“端平入洛”為藉口,蒙古大汗窩闊臺派其子闊端、闊出兵分兩路,分道入侵川蜀、荊襄,開啟蒙宋之戰。

滅金一雪靖康恥,抗蒙延祚藩籬固 – 南宋柱石,孟珙

端平入洛

只是這次南宋軍民捨命,又有孟珙等名將主持,蒙宋戰爭打打停停,持續了40餘年。

南宋抗蒙有三大戰場,蜀川,京湖及兩淮;蜀川就是四川、重慶;京湖為京西南、北路及湖北(此京為汴京),以襄陽為軍事關鍵;兩淮則是淮河、江西、蘇北地區。

孟珙曾與蒙軍在蔡州城下並肩作戰,對蒙軍自然瞭解,知道蒙軍戰力強悍,對蒙古入侵倍加重視。其時,孟珙駐紮黃州(今湖北黃岡),節制黃州、蘄州、光州、信陽四郡軍馬。蒙軍中路猛攻蘄州(今湖北蘄春),孟珙由黃州來救,蒙軍遂解圍而去,轉攻襄陽。襄陽宋軍有南北兩軍,北軍為原金國降軍,南軍為南宋軍隊,京湖安撫制置使兼知襄陽府趙範統御不力,兩軍內訌,北軍投敵,襄陽陷落。

滅金一雪靖康恥,抗蒙延祚藩籬固 – 南宋柱石,孟珙

窩闊臺侵宋

襄陽失,則江陵(今湖北荊州)危;江陵危,則長江之險不足恃。長江天險一旦被破,門戶洞開之下便是大片無險可守之地,蒙古可長驅南下,直接威脅臨安。

果然,蒙軍陷襄陽後,又佔隨州、荊門、郢州等地,然後圍攻江陵,宋朝急忙徵詔沿江、淮西軍隊前往援救。這時蒙軍正在枝江監利一帶造筏準備渡江,孟珙軍先到,但兵少軍弱,力量懸殊。於是先封鎖江面,又行疑兵之計,讓軍士不斷變換旗幟和軍服顏色,循環往來;晚上點燃火把,沿江排開數十里,造成一副大軍來援的樣子。蒙軍不知虛實,躊躇不前。孟珙趁勢出擊,連破二十四座營寨,救回數萬百姓,並將蒙軍的渡江器械船具一併焚燬,蒙軍無奈,加上闊出病死,只好撤軍,江陵之圍遂解。

1237年,嘉熙之後,孟珙先是擊敗進犯黃州之敵,後又與蒙軍三戰,連續收復信陽軍及樊城、襄陽,並建言加強襄陽防備,“襄、樊為朝廷根本,今百戰而得之,當加經理,如護元氣…”,之後經過理宗朝大力經營,襄陽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重鎮,才有度宗朝10年襄陽抗蒙基礎。

此後,孟珙升授樞密都承旨、京湖安撫制置使,成為抗蒙中路戰場主帥。

中路既安,朝廷調遣孟珙西援四川。前期蒙軍南下已經佔領秦、鞏之地,也就是今天甘肅、陝西一帶。然後出大散關,攻取武休關,又佔興元府(今漢中),並於仙人關擊潰宋軍主力,曹友聞部,長驅入蜀。益州成都、利州、潼川三路的二十餘州都被蒙古軍攻下,惟餘夔州重慶一路。此時蒙軍又連克開、萬二州,從萬州渡江,延長江兩岸進佔夔州,企圖出三峽入兩湖,孟珙預料蒙軍必然假道施、黔(今湖北恩施,重慶彭水),在歸州(今湖北秭歸),峽州(今湖北宜昌)一線佈防,環環相扣,首尾相顧,後於歸州(今湖北秭歸)大埡寨(今秭歸西)大敗蒙軍,收復夔州。

此後孟珙整頓四川防務,“釐蜀政之弊,為條班諸郡縣”,軍民氣象為之一新,之後四川軍民堅持抗蒙,尤以釣魚城最為著名。

1240年,嘉熙四年,孟珙偵知蒙軍在鄧州順陽(今河南淅川縣),積蓄木材,造船作筏,準備再次南侵。孟珙主動出擊,派遣王堅潛入造船場所,付之一炬,又將蒙軍囤積在蔡州的糧草燒掉。

之後孟珙制拜寧武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一人負責南宋抗蒙三分之二的戰線。兩年後,朝廷以餘玠為四川制置使,孟珙專注京湖戰場,1241年,蒙古窩闊臺汗死去,新帝未立,乃馬真後稱制,朝政紊亂,當此之際,孟珙主動出擊,多次大敗蒙軍,將中部戰線穩固,南宋國祚得以延續。

滅金一雪靖康恥,抗蒙延祚藩籬固 – 南宋柱石,孟珙

乃馬真後

1246年,孟珙卒,特贈少師,其後累贈至太師、吉國公,諡號“忠襄”。

孟珙一生,戎馬空傯,為宋朝可謂鞠躬盡瘁,他:

老成持國,深謀遠慮:孟珙重視屯田,兵民相依,保障軍事行動;在督辦蜀川軍務時,梳理之前弊症,頒行新的條例,這些已經近乎出將入相之舉;又建言加強襄陽防守,為未來扼制蒙古南下打下基礎。

特別是獻藩籬三層之策,將蜀川、京湖戰場防禦劃分為三層:“乞創制副司及移關外都統一軍於夔,任涪南以下江面之責,為第一層;備鼎、澧為第二層;備辰、沅、靖、桂為第三層”,構建起抗蒙的完備理論體系。

善於用人,團結上下:四川制置使陳隆之與副使彭大雅有嫌隙,二人上書朝廷互相攻訐。孟珙書信二人,責以大義,又舉廉頗藺相如故事,後二人同心抗蒙;餘玠接替孟珙為四川制置使,赴任途中路過孟珙軍營,孟珙擔心重慶存糧太少,贈糧十萬石;順陽潛兵燒船的王堅,後來主持名震天下的合川釣魚城保衛戰,轟死蒙古大汗蒙哥。

輕財重義,軍紀嚴明:黃州戰後,孟珙以御賜金碗另加自己白金五十兩,分賜部下;四川抗蒙時,孟珙嚴令主將不許失棄寸土,而權知開州樑棟,以缺糧為擅自退兵,孟珙以棄城之罪將其械送夔州,當眾斬首,以嚴軍令。

滅金一雪靖康恥,抗蒙延祚藩籬固 – 南宋柱石,孟珙

宋理宗

宋理宗曾評價孟珙,“忠勤體國,破蔡滅金,功績昭著”,我們加上抗蒙延祚,為“忠勤體國,破蔡滅金,抗蒙延祚,功績昭著”,應該可以概括孟珙對大宋的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