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種婚戀關係,看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傲慢與偏見》:英國文化與婚戀觀的最佳註解

簡·奧斯汀是英國著名文學家,出生在英國南部的一個牧師家庭中,有很好的文化教養,12歲就開始寫作,美麗的英國鄉村和豐富的生活素材,為她的寫作帶去了諸多靈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傲慢與偏見》,就通過英國鄉紳和貴族階層的4種不同的婚戀關係,向我們展示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的婚戀觀和社會文化,也展示了她對於婚姻觀念的獨特思考和創作方面的才華。

美國著名文藝評論家埃蒙德·威爾遜認為:

最近一百多年來,“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 幾乎所有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簡·奧斯汀經久不衰。”

可見簡奧斯汀在英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種婚戀關係,看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電影《傲慢與偏見》海報

這部《傲慢與偏見》,就是英國社會鄉村文化與婚戀文化的一個最佳註釋。

我們知道,藝術的表達往往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折射。那麼今天,我們就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起婚姻關係,來看一下簡奧斯汀婚姻觀究竟是什麼。

在這篇文章中,你將會看到:這4種婚姻形式分別代表了簡·奧斯汀的哪些觀念?在當時的社會制度和背景下,她為何為形成這種婚戀觀?簡奧斯汀本人,又是如何踐行的她的觀念的呢?

01 對美好傳統婚姻的祝福:簡與賓利

簡是中產階級班內特家的長女,也是女主伊麗莎白的姐姐。她溫和善良,長相出眾,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理想偶像。除了出身是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她的教養和舉止完全可以夠得上貴族淑女的標準。

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種婚戀關係,看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簡&賓利

在一場社交舞會當中,簡認識了青年才俊賓利。賓利一家是新興的貴族,通過商業起家,也是眾多女性心目中的理想對象。

兩個人一見鍾情。但由於簡的過於矜持剋制和賓利的優柔寡斷和軟弱,這段美好的感情經歷了波折。不過最後在達西的幫助和二人的努力之下,這段美好的姻緣還是走向了一個幸福的結局。

要想了解為何簡·奧斯汀對於這段婚姻是祝福和讚賞的,我們需要了解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婚約習俗:

當時的英國社會對於女性的婚姻地位有兩個社會習俗:一是如果長女不出席社交場所,不出嫁,那麼後面的女兒就不能社交和出嫁;二是在“男權社會”之下,只有兒子才能夠繼承財產,女兒則不能。

所以,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女兒後半生能找到好的歸屬,班內德夫人——也就是簡和伊麗莎白的母親,一眼就相中了這個未來的“金龜婿”。

雖然簡·奧斯汀沒有直接表達她的觀念,但是從這段婚戀當中

我們可以看到她的觀念之一,就是是幸福的婚姻一定具備兩個方面,一是很好的感情基礎,愛情至上;二是要有一定的物質保障。

簡是伊麗莎白最愛的姐姐,自然也符合她內心對於愛情和婚姻的最終嚮往。

我們還知道,簡·奧斯汀本人就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物質基礎,這也影響了她的婚姻和擇偶的觀念,她對姐姐簡的婚姻的祝福也可以印證這一點。但是我們後面還會繼續看到,物質並非唯一的要素,只是幸福婚姻的基礎。

02 對因利益而結合的婚姻的同情: 夏洛特與柯林斯

柯林斯是伊麗莎白的遠方親戚,自命不凡,長相一般,阿諛奉承,並且巴結上了貴族凱瑟琳夫人,還謀得了一個牧師的職位。

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種婚戀關係,看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牧師柯林斯與凱瑟琳夫人

在當時的英國,宗教是一切精神生活的核心,牧師的社會地位非常之高,收入也很可觀。

貴族階層的代表凱瑟琳夫人對他說:

“柯林斯先生,你該結婚了,像你這樣的牧師應該結婚”。

於是,為了滿足貴族夫人的期待,能繼承班內特家族的財產,他向伊利莎白求婚,不過遭到了拒絕。

不過,這並沒有什麼,因為在柯林斯眼裡,婚姻不過是一種外殼,一種形式,無關乎感情。

所以他轉身便向沒落貴族的小姐夏洛特求婚。

已經27歲的夏洛特是一個沒落貴族家的小姐,也是一個婚姻的犧牲品。

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種婚戀關係,看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沒落貴族夏洛特小姐

她是當時英國眾多中產階級家庭的年輕女性的一個代表,沒有社會地位,沒有賺錢能力,也沒有美貌和智慧,在當時的世俗觀念和各種制度的約束之下,他們只能選擇依附於一個男性,依附於婚姻,來取得一定的物質保障。

同時為,也為了不耽誤妹妹們結婚,照顧家族的臉面,夏洛特接受了牧師的求婚。

但是他們的婚姻是沒有感情基礎的,夏洛特的目標也很明確,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後半生找一個依靠。

兩個人都是為了求得各自的利益而結婚,是一種因利益而結合的比較理性的婚姻。

對於這種因利益而相互結合,但是卻沒有任何感情基礎的婚姻,簡·奧斯汀是持一種同情的態度。她借用夏洛特之口,說出了這種婚姻的悲劇所在。

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種婚戀關係,看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夏洛特對伊麗莎白說:

“只要能忘掉柯林斯現實,這個大房子還是很好的。”

也就是說,在簡奧斯汀的婚姻觀念裡,完美的婚姻除了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做保障,還要有深厚的感情基礎,而且這種感情還必須是純粹的、赤城的。

03 對慾望與衝動的悲劇婚姻的鄙夷:莉迪亞與威科姆

莉迪亞是班內德夫婦最小的女兒,愛慕虛榮,且幼稚輕浮。她與劣跡斑斑、嗜賭成性、私生活不檢點但是長相俊美的士兵戀愛,並且與他私奔。

後來貴族達西,也就是小說的男主角出面,幫他們償還了部分債務,並且給他們完婚,這才保住了班內德一家的顏面。

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種婚戀關係,看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莉迪亞與威科姆

畢竟,在當時的西方社會,血統、地位、尊嚴,還是非常重要的。

婚後不久,兩個衝動的人激情退去,錢也花得差不多,可二人又都不思進取,被慾望綁架,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威科姆也漸漸對莉迪亞失去了興趣,二人的婚姻註定走向一個悲慘的結局。

簡奧斯汀對於這一段婚戀的描寫,體現了她對於衝動、無知、而又不負責任的婚姻的鄙視。她認為,好的婚姻應當是兩個人互相負責,而不是淺薄地去追求一時的慾望和快樂。

所以,在簡·奧斯汀看來,只有金錢沒有愛情的婚姻固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完全不考慮經濟問題,僅憑一時的快樂和慾望的婚姻也是不明智,甚至是愚蠢可笑的。

04 對自主自由婚姻的推崇和嚮往:伊麗莎白與達西

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故事,是簡奧斯汀對於完美愛情與婚姻的最佳註解。

兩個人一見面,達西身上的貴族特性——傲慢、倔強就給伊麗莎白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達西對於伊麗莎白的評價是:“她的長相還過得去,不過還沒有漂亮到打動我的心”。

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種婚戀關係,看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這對於自尊心極強、自我意識已經覺醒的伊麗莎白無疑是一種傷害,也為後面對達西造成種種誤解埋下了伏筆。

在後面不斷的接觸之中,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瞭解的更多,達西被她的智慧和果敢的性格所打動,於是不顧家族裡面凱瑟琳夫人的阻撓和反對,去向伊麗莎白求婚;而伊麗莎白也漸漸地瞭解了達西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所做的一切,放下了偏見,二人最終相互陪伴,步入了幸福婚姻的殿堂。

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種婚戀關係,看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對於這段感情故事的大幅描寫,是簡墊奧斯汀婚姻觀的終極體現:即愛情與婚姻應當是自由的,是以深厚的感情為基礎,但同時又保有兩個人的自尊和自主;真正的愛情與婚姻,應當勇於打破階層的固化,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

簡·奧斯汀將19世紀初英國女性意識的覺醒放到了伊麗莎白的身上,而她與貴族達西的結合,不僅僅是代表了兩個人的意願,更是反映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女性意識的覺醒,反映了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和融合,也打破了當時傳統女性的婚姻觀和道德觀。

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種婚戀關係,看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伊麗莎白與達西

05 總結:4種婚戀觀形成的社會基礎

通過簡·奧斯汀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傲慢與偏見》中對於各種人物和事件的描寫,我們可以梳理出她的婚姻觀形成的一些社會文化基礎。

從在經濟和物質條件的層面來說,當時的英國正處在工作革命時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加快,催生了以賓利一家為代表的新興的資產階級,而女性們也從一個圍繞著家庭運轉的角色,逐步被推到了外面的世界。

從社會文化習俗的層面來說,雖然班內德一家還嚴守著“男尊女卑”的價值觀,但伊麗莎白的覺醒和莉迪亞的出走,也說明當時的社會秩序已經慢慢開始鬆動,“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雖然還在影響著人們的擇偶選擇(比如柯斯林和夏洛特),但越來越多的人也正在衝破這種束縛,去追求真正的戀愛和婚姻的自由,就像伊麗莎白與達西。

從《傲慢與偏見》中的4種婚戀關係,看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而現實中的簡·奧斯汀,始終崇尚感情基礎至上,物質基礎其次。所以,雖然她曾經與富家子弟有過一段美好的感情,但因為她對於愛情和婚姻的完美苛刻,這段感情也是無疾而終,直到她四十一歲去世,依然是獨身一人。

寫在最後

愛情和婚姻是人們永恆的話題。在《傲慢與偏見》當中,簡·奧斯汀用寫實主義和反諷的手法,對她的婚姻觀念做了充分的展示。她的追求自主、自尊和自愛的觀念,以及婚姻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感情基礎和物質基礎之上的觀念,不僅在當時的英國具有很深的意義,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