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亭|第7期|「故园絮语」史香崖为什么不做朝城知县

作者:刘庆文、 刘文秩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第7期

编者按:文章内容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体观点

读乐亭|第7期|「故园絮语」史香崖为什么不做朝城知县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晚清时代,乐亭县出了一位天才人物——史香崖,因其才学出众,当时被朝野人士誉为“京东第一才子”。

近年来,随着乐亭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史香崖这位在乐亭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引起了相关人士甚至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纷纷对其生平、著述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撰写刊发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阐述已见。这些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褒扬了史香涯先生的人品、学识和治学精神,这对传承、弘扬乐亭文化,启迪后人效法先贤无疑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这些文章引精据典、内容详实、文采纷呈。均对享有盛名的“京东第一才子”史香崖在著述上的贡献予以肯定。但就史香涯中举后,朝廷授予山东朝城知县,而他却没有去就任,各自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在文章里分析说:“梦兰破卷穷经得求龙门一跃,终在道光二十年(1840)中了举人”,中举后便可外放或留京,先是派任史馆誊录,不久又被外放做山东朝城知县。实际上,梦兰中举这一年是道光庚子年,这时他27岁。按历史上的科考取士之律,只有中了进士才有资格立品做官,后来,特别是明清以后,亦有不乏中举做官者。而对史香崖中举后外放或留京,相关资料虽有记载,但并未具体说明确切时间,这是“史料”对品评史香崖的才学与人品留下的一个缺憾。

诸多文章里论及史香崖不去就任朝城知县一事,概括起来有:一种论点是史香崖不愿当官。终身以著述为乐。说他是心灵深处有暗香浮动,自古以来,才子风流常常并提——姑且称之为通俗通雅砚农说。另一种论调是:“邦有道则谷,苟邦无道,而谷乃可耻也。”说是因为当时的清朝帝国,正当朝政日非,史香崖是正直之人,自当退避。

从以上两种观点看来,似乎史香崖不去就任朝城知县,奉养老母以尽其孝,专心在家中著述做学问,也就是说,史老先生重文(著述)轻政(不做官)。对此,我们和以上诸位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史香崖专心著述做学问,不愿去做官的观点,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史料》载:史香崖自幼好学,无书不通,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后,为了考取进士,前后五进考场,即所谓五进春闱。旧制:举人考进士,一般是三年一科,这就是说,史香崖27岁中举后,为考中进士,前后历经15年。此时他已40多岁。这虽然在当时求仕者来说,是常见之事,但也说明,史香崖为了考取进士,苦读多年,历尽艰辛,五进考场,这是多么不容易?求士就要参加科考,他若是真的不愿意当官,为什么自幼发奋攻读屡试,中举后,又为考取进士如此煎熬竟达15年之久?

从史香崖家族历代求士登科之历史可以看出:史香崖是非常想当官的。他不仅自己想当官,也力求让子孙后代当官。为实现其夙愿,他费尽了心力。不能因为史香崖未去就任一个朝城知县,就说他不愿意做官。其实,史香崖之所以不去就任山东那个小小的知县,是有他自己的苦衷的。

有《史料》载:在大清帝国乾隆年间,科举制度又有了一个新的规定:为了使举人出身的人有较宽的出路,凡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从中按等级挑取任用。其中挑取一等的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名为“大挑”。挑取的标准在形貌与应对,即今之面试与答辩。如面试的内容有“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字诀,合乎前四字的为合格。如长方形的面容为“同”,方型的面容为“田”身体长大为“贯”,身体停匀为“日”等。

史香崖在会试三科未中以后,按当时律条,自然纳入“大挑”之列。主要是史香崖的才气确有过人之处,想当然在“大挑”中被列为一等。应被挑为知县,所以朝廷选授为山东朝城知县。

“大挑”是朝廷对不第举子的一种怜悯和照顾,真正有才学的人对此是不耻的,史香崖相信自己的才学,对考中进士充满自信,他岂能接受这种怜悯和照顾?况且他的抱负决不是一个区区知县。正如后人评论说:“梦兰并非百里之才”,由是他就考了第四次、第五次。五试春闱不中,史香崖深感科考求士之艰,因此他索性选择放弃而做学问。

史香崖这种行为与当今一些学习成绩好的高考学子一样,平时发奋努力,当考试未达到理想的成绩,宁可去复课,也不屈就低档学校,不考上名牌高等学府誓不罢休。

史香崖未去就任朝城知县,不接受朝廷的恩惠、照顾,五试春闱,足见其对自己学识和抱负充满信心。他虽然最终没有考中进士,但其才学却被当时朝野所推崇。他以深厚的文学功底,止步仕途,居家做学问,专事著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人说,史香崖是被总裁某黜落的,这只能说历朝特别是晚清政府的科举考试取才之弊,当然也有执政者嫉贤妒能、迂腐僵化之嫌。

历史上,像史香崖这样多次春闱不第者大有人在,纵观历代科考取士和后来的考试升学分配用人制度,亦给当今人们留下深刻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