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圖文| 砂海墨韻

來源 | (ID:zisha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愛茶之人大都會選上一把自己喜歡的紫砂壺來泡茶。但對於紫砂瞭解甚少的茶友而言,選購壺時經常會聽及一些荒誕的選壺經驗之說。

現在讓我們正面的瞭解下關於紫砂壺應有的“問題”。

誤區一

三點一線一水平

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所謂的“專家”如是傳授經驗,說紫砂壺蓋取下,倒扣桌面上,壺嘴、壺口、壺把三點是在同一水平上就是好壺。(誤導了很多壺友,這個跟壺嘴壺把的高度有關,跟壺好不好沒有半毛錢關係)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如果按這個標準來選紫砂壺,很多國家級工藝師,還有國大師都該下崗。切莫被所謂的磚家誤導!

選壺的時候,對於所謂的“三點一線”,也就是俯視:壺嘴最高點、壺鈕最高點和壺把最高點在一條水平線上。有些朋友以此為標準嚴格要求用直尺測量相差半毫米就認為壺三點不在一線,太過於鑽牛角尖,有過而無不及。

我建議也是大概齊就行,手工藝品,畢竟不是機械加工零件,偏差沒有那麼準確的,這不應作為你選壺的主要考慮因素,只要不影響使用即可。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 三點一線正確量法

誤區二

嘴不流涎

認為倒茶時茶水一丁點都不允許有順著壺嘴往下流。流涎嚴重是不能允許的,但是過於偏激就有點鑽牛角尖了。

很多壺因為整把壺的造型而決定了壺嘴不可能做到毫不流涎(比如石瓢,方器)。要綜合而論,不要因為一丁點的流涎而槍斃掉,那樣的話做紫砂壺師傅都得改行。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 底槽清 五月花

倒茶時茶湯不能從壺口流出,實際上很多紫砂壺都做不到這點;符合這個標準的不等於就是一把好壺,稍有流涎的也不等於是劣壺。

這裡除了跟個人使用習慣有關外,有些朋友出茶時候,壺身直接傾斜90度,這樣所有的水都壓向口蓋,口蓋不流水的概率很小。還與壺型不同有相當關係,如方器,筋紋器很難做到一丁點都不流涎。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誤區三

口蓋的嚴緊

有位壺友說:“你這壺口怎麼這麼晃動,我壺身橫放在桌上,壺口就要掉下來了!” 橫放?!抱歉,你要這樣放,我們的壺口都會有要掉的趨勢。

“我在朋友那喝茶,他的壺就不會!” 那是因為他的壺已經使用過一段時間,壺口包漿更緊密了,其次,他壺裡有水氣好嗎?!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 底槽清 高梅樁

有些朋友相當在意子口與紫砂壺口的間隙,選紫砂壺的時候總要左右晃一下壺蓋,要是能晃動的距離大一丁點,馬上否定這把壺的價值,總希望壺蓋蓋上是紋絲不動的。

子口與壺口要是一點間隙都沒有,想想看會不會好用?只要有一丁點的茶葉擋在壺口,壺蓋就合不上了,要取下蓋子也是惱人的事情。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誤區四

倒水收放自如

認為通過按壓透氣孔來控制茶湯的流出與停止,能做到收放自如就是好壺。這個是很多壺友所追求的。

實際使用當中卻很少有人以按壓透氣孔來控制茶湯的收放,使用起來是相當的不自如,而有相當的壺是按壓不到氣孔的,比如石瓢根本無法按住氣孔。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 段泥 子冶石瓢

誤區五

淋水上壺,幹得快

認為淋水上壺,乾的快的就是好料。這和泥質的粗細也有關係,如老段泥,降坡泥相對紅泥來說,目數較粗,淋水上壺乾的就沒有朱泥的快。好料經茶水潤養,經久玉潤,玩壺久的茶友應該就會明白了。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 紅泥 南瓜壺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 老段泥 供春壺

誤區六

全手工一定比半手工好

有些壺友,認為全手工紫砂壺比半手工壺好。其實全手、半手只是二種不同制壺的方法,有些壺適合全手做,有些壺適合半手工做,只是前道工序有所不同而已。

如汪寅仙的光貨《曲壺》,圈內眾所周知是藉助半手工成型,可做出了力度美與味道,誇張的詮釋了曲線的張力與優美,且做工非常紮實到位,曲壺成為了汪寅仙大師的代表作,早期紫砂一廠的半手工壺做出來都要驗坯,做的不好就摔掉,為什麼要摔掉?就是基本功還不好。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 汪寅仙 曲壺

說穿了,做壺靠的就是紮實的基本功,有了紮實的基本功何懼什麼全手、半手。同一工藝師,用同樣的泥料,同樣的器型,同樣的火候做出的全手、半手壺,我只選做工好的,因為喝茶根本不會有絲毫影響。

其實選購一把紫砂壺,不一定追求過多,只要是好的泥料、優良的製作技藝,以及實用的使用功能,它就是一把好壺!

你聽說的這些選壺“經驗”,可能都是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