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的前世今生

麻婆豆腐是川菜中的經典傳統川菜。

經典或者傳統川菜中,總會有一個傳說、典故或菜餚故事。我們既要承認菜餚故事胡亂杜撰的故事,但是也確有一些菜餚,與宦官眷屬、文化名流或者菜品本身發展演變的主人翁有關。那麼今天我就來說說川菜中貌似平淡無奇卻又傳播廣泛的菜品“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的前世今生

麻婆豆腐創始人陳麻婆畫像

說起川菜的麻婆豆腐的起源,是真有故事,且得以考證的。陳氏當年依靠麻婆豆腐創下了偌大的家業,併名列川菜史。創始人陳太婆待業時,於1862年在成都萬福橋邊創業弄了個小館子。 萬福橋在成都北門,府河水道轉折之處,地處要道,早期進城出城,推車抬轎引車賣漿者極多。時有挑油的腳伕,囊中羞澀,拎著兩塊豆腐,讓陳氏隨意烹做。又因油桶餘有底油,讓其隨意使用。陳麻婆硬是活生生將一塊豆腐加些豆瓣和花椒麵,硬生生弄出了濃麻重辣,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陳婆婆一臉麻子,豆腐燒的好,街坊妯娌稱其陳麻婆,她的豆腐就稱為“麻婆豆腐”,後爭相效仿,遂以流傳。那個時候餐飲宣傳沒有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臺,這些餬口謀生的窮苦百姓為了解決工作餐,活生生把陳麻婆的小館子吃出了名堂,吃出了名氣。

豆腐本是尋常物,雖各地都有豆腐名餚,甚至是豆腐全席。但橫向比較而言,麻婆豆腐的名氣還是大了很多。談及豆腐本身,有人說決定豆腐品質除了黃豆還有水質和磨豆漿的石磨也是關鍵。但實事求是的講,就麻婆豆腐而言,則勝在技法和調味。

麻婆豆腐的前世今生

石磨


麻婆豆腐經過一代代改良,已經形成了“麻、辣、燙、嫩、鮮、酥、活”的七大特點,是奉為正宗和極致的標準。麻婆豆腐在川菜味型中列為麻辣味型,“麻”“辣”二字大家都很好理解,就是有麻有辣,麻字當頭,是為了麻出香氣和霸氣,不然咋好意思號令江湖?“燙”指的是豆腐的溫度。燒製麻婆豆腐要拉過三次芡汁,燙是必然,但凡不知情者 ,容易從舌尖滑食道,再一路燙到幽門。川廚行話有:豆腐要吃的燙,婆娘要娶得胖。“嫩”是指豆腐入口,滑膩若凝脂,雷同於梁實秋在《西施舌》中的描述,有鑑於內容敏感,這裡不敢多引用。鮮為新鮮、鮮嫩、鮮美之意;

“酥”很多人不知道指什麼,其實說的就是燒豆腐中用的牛肉臊子。但是也有人說估計初創那會兒,哪裡捨得加牛肉,多半是後人的創舉;也有人說,估計那個時候的牛肉比豬肉便宜,眾說紛紜,暫且不論。

“活”字在行業頗有爭議,很多人也是被整的雲裡霧裡的不清楚描述的是什麼?川菜大師李萬民先生揭秘,所謂的“活”,是豆腐起鍋前加入的蒜苗花,微微受熱後,在菜餚中展現的青翠和嫩綠,給人以鮮活之感。餐飲行業還有另外一種解釋說麻婆豆腐做好以後,盛在盤中上桌,細嫩的豆腐顫顫悠悠,仿若活態。

麻婆豆腐的前世今生

具有麻、辣、燙、嫩、鮮、酥、活的麻婆豆腐


無論時代如何鉅變,麻婆豆腐這款菜品早已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經典傳統川菜名菜,不僅在四川人的居家餐桌還是大小餐館酒樓,隨時都能看見麻婆豆腐的身影,就是在四川以外的其它省份,也是家喻戶曉的川菜,而且這道菜品早已走出國門,在日本、新加坡、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大放異彩,深受食客喜愛。《錦城竹枝詞》、《芙蓉話舊錄》等書對陳麻婆創制麻婆豆腐的歷史均有記述:“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而1909年成都通俗報社出版的《成都通覽》記錄了陳麻婆的故事同時將該店列為“成都之著名食品店”,可見當時風頭之強勁。

附:麻婆豆腐製作流程

豆腐300克、牛肉70克、蒜苗1根、郫縣豆瓣30克、豆豉15克、上等花椒麵3克、料酒5克、鹽3克、白糖2克、澱粉5克、混合油50克(蒜末、薑末適量)等

1.將豆腐切成2釐米見方的塊,放入加了少許鹽的沸水中氽一下,去除豆腥味,撈出用清水浸泡;豆豉等剁碎,蒜苗切段;

2.炒鍋燒熱,放油,放入牛肉餡炒散;待牛肉餡炒成金黃色,放入郫縣瓣同炒炒香出色下豆豉、蒜末、薑末、辣椒粉同炒至牛肉上色;

3.放入豆腐下肉湯煮3分鐘,加醬油、蒜苗段、糖,用鹽調味,再用溼澱粉勾芡三次後起鍋,撒上花椒麵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