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是春秋霸主,對晉文公與齊恆公,孔子的評價卻大相徑庭

熟悉春秋戰國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晉文公和齊恆公的故事,兩人是春秋時期最為標準的兩位霸主,史稱“齊桓晉文”。而且兩人還有很相似的流亡、即位的經歷。孔子在評價這兩位霸主時,給出了有明顯差異的評價,《論語.憲問篇》第十五章記載了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其原文是: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恆公正而不譎。”

為什麼同樣是春秋霸主,對晉文公與齊恆公,孔子的評價卻大相徑庭

“譎”,讀音為jué,朱熹註釋“譎,詭也”,欺詐,玩弄手段的意思。孔子這句話解釋起來比較簡單,孔子說:“晉文公詭譎而且不尊正道。齊桓公尊正道而且行事不詭譎。”

為什麼會對晉文公與齊恆公有這樣完全不同的評價呢?

為什麼同樣是春秋霸主,對晉文公與齊恆公,孔子的評價卻大相徑庭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舉了兩國伐楚的例子,指出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曾是春秋諸侯盟主,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但其實質都是為了成就自己的霸業,表面上的尊崇周天子,都是假仁假義。兩國同樣都曾經伐楚,齊恆公伐楚,仗義執言,光明磊落,沒有什麼陰謀詭計,方式方法還是值得稱道的。晉文公則不然,伐楚之戰用了太多的詭譎之計,先是攻打楚國的盟國衛國和陳國,又利用外交手段,以秦、晉、齊三國聯盟逼楚國決戰,最終在城濮之戰,打敗了楚國。齊恆公與晉文公在其他很多事上都有類似的情況,孔夫子以此一例以說明。

為什麼同樣是春秋霸主,對晉文公與齊恆公,孔子的評價卻大相徑庭

朱熹夫子的評價只是一個方面,其實從齊恆公與晉文公的稱霸過程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齊恆公在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時,採納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團結諸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抵禦外辱的戰爭使其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史記》稱齊恆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以說齊恆公為中原文明的延續是有突出貢獻的,孔子稱讚管仲“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管仲如此之高的評價是離不開齊恆公的支持的。

為什麼同樣是春秋霸主,對晉文公與齊恆公,孔子的評價卻大相徑庭

晉文公位期間任用賢能,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戰爭則多是與其它諸侯國爭權奪利,期間為了利益最大化,無所不用其極。曾經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在與楚國開戰期間,那怕是所謂的“退避三舍”,美名曰要回報楚王在自己流亡時的善待,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明明是誘敵深入,而且還是用別人過去自己的恩親做藉口,故孔子評價其譎而不正也就有情可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