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國象棋》的知識,你知道嗎?

象棋

象棋(英文名:Xiangqi),亦作“象碁”、中國象棋,中國傳統棋類益智遊戲,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屬於二人對抗性遊戲的一種,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象棋主要流行於華人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象棋是中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2008年6月7日,象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象棋保護單位為北京棋院(北京橋牌院、北京市棋牌運動管理中心)。

中文名:象棋

外文名:Xiangqi

其他名稱:象碁、中國象棋

起源時間:戰國時期(存在爭議)

遊戲類別:中國棋類益智遊戲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國象棋》的知識,你知道嗎?

釋義: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戲,產生的年代不詳。棋盤裡的河界,又名“楚河漢界”。這個名稱,可能是受到楚漢相爭,韓信作象棋的傳說的影響。傳說無從考證,後附加。

1.先秦六簙戲用象牙做的棋子。黑白各六枚。《楚辭·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王逸注:“言宴樂既畢,乃設六簙,以菎蔽作箸,象牙為棊,麗而且好也。”洪興祖補註引鮑宏《博經》:“用碁十二枚,六白,六黑。”

2.古代弈之一種,亦曰象戲。相傳戰國時已有之。漢劉向《說宛·善說》:“燕則鬭象棋而舞鄭女。”其後北周武帝制《象經》,集百僚講說。據傳《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以寓兵機。《隋書·經籍志》兵家著錄《象經》一卷,題周武帝撰,書亦不傳。宋·司馬光作有《古局象棋圖》,與今象棋不同。

3..現今通行的象棋,相傳為唐代牛僧孺所制。刻圓木或牙、骨為棋子三十二枚,紅黑各半。兩人對弈,紅方以帥統仕、相及俥、傌、炮各二,兵五;黑方以將統士、象及車、馬、炮各二,卒五。弈時雙方輪流行棋,以“將死”或“困斃”對方將(帥)為勝。象棋的棋子設置受到古代兩軍作戰形式的影響,周朝時軍隊的基本編制“伍”是由5名步兵組成的,作戰兵器也由弓、殳、矛、戈、戟5種為一組配合使用。這就是棋陣雙方各有5個小卒的緣由。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國象棋》的知識,你知道嗎?

歷史

起源

起源爭議:

象棋的起源是一個非常複雜難解的問題,原因是象棋在定型之前,經歷過多次演變的過程。象棋曾被稱為“象戲”。根據出土文物與文獻,恰圖蘭卡在波斯庫思老一世時發展成沙特蘭茲,經絲路傳入中國成北周象戲、在唐代成為寶應象棋,最後中國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國象棋。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試圖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但後來證實比吉夫此說錯誤,因為印度文獻記載與出土實物三世紀前就有最早的象棋遊戲恰圖蘭卡。晏殊的《類要》記載象棋是在三國魏黃初年間傳入中國。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國際仍以印度起源說為主。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代《易》原有《象經》,或以《卦下易經》當之,惜已不傳;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見其傳承的軌跡。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曾制《象經》(象棋經),文學家庾信曾賦《象棋經賦》及《進象棋經賦》。說明當時象棋已經在社會各界產生了普遍的影響。

“象戲”一詞最早出現於北周武帝天和四年,據《周書·本紀》記載:“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寮講說。”這在北周的朝廷上被視為一件盛事,著實熱鬧了一番。許多學者認為,據古籍可靠記載,象棋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了。除上引《潛確居類書外》,漢劉向《說苑·善說》也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調孟嘗君,足下燕則鬥象棋,亦戰鬥之事乎,”戰國時的作品《楚辭·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但“前”到什麼時候?有人認為可上推到春秋時期,並認為象棋是模仿當時兵制而產生的。他們的依據,是,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比如,以舞蹈象徵戰鬥,則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徵戰鬥,則名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徵不同兵種而來的。這種情況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產生於春秋時期是合乎當時歷史情況的。但對於此種說法,有的學者則不以為然,認為這畢竟還是一種推論。

象棋的發展分為七個時期,即孕育期、童年期、爭鳴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穩步期。傳說其鼻祖是博藝該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追些。成梟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詞指六博始見於此。當然象棋與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種擲採行棋角勝的局戲,象棋則是一種靠智謀、技術、修養等較量的競技運動。由於六博與後來的象戲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象棋一詞的誕生,孕育著日後象棋的產生,故將象棋名詞誕生之時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經》前,這一段時間稱為象棋的孕育期。

戰國:

戰國時期,已經有關於象棋的名稱,但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六博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六博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有說法棋子種類有為:梟、盧、雉、犢、塞(二枚)。但古文物證實六博棋子非多兵種,這是因錯把樗蒲混為一談,梟、盧、雉、犢、塞是樗蒲擲具的排列組合,不是兵種。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六博是“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以獲得多博籌為勝,不同於吃王為勝的象棋,沒有演化關係。就如丘處機與吳承恩都寫有同名的《西遊記》,六博與中國象棋只是曾有同種稱呼。

秦漢:

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但與象棋也無關。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六博、塞戲、象棋這三者間無論是規則、棋子、棋盤都大相逕庭,並無演化關係。

北周:

象棋遊戲最早稱為象戲,此一詞出北周,意思是象徵的遊戲。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誌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後周武帝依當時的象棋編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戲名稱由此而來,稱為北周象戲。後來演變的唐代寶應象棋,形式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棋子為立體造型。釋念常《佛祖通載》卷二二,載:“始以車、馬、將、卒代日、月、星、辰者,豈異人乎,正牛僧孺耳。”

隋唐: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宣稱武則天夢見與大羅天女下象棋的說法,則為以訛傳訛,根據《唐國史補》、宋元話本小說《梁公九諫》中《第六諫》、《狄仁傑傳》、《天中記》、《淵鑑類函》,武則天是夢見下雙陸棋。武后嘗問狄仁傑雲:“朕昨夜夢與人雙陸,頻不見勝,何也?”對曰:“雙陸輸者,蓋為宮中無子,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久虛儲位哉?

宋代:

現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的理學家程顥有一首詠象棋的詩說:“大都博奕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戲法,偏神兼備漢官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愁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閒爭。”他詩中還沒提到炮,炮這兵種,是最後加入的,當然是要在中國人發明了火藥火器之後,才反映在象棋上。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北宋當時的象棋有大象戲與小象戲,皆已有炮棋子。小象戲大至為為近代象棋的形式,有32枚棋子,盤大小定為縱十路橫九路,將帥待在九宮之正中,沒有士而有偏、俾兩棋子。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

至南宋象棋一詞才開始指的中國象棋。南宋時,小象戲已成為象棋的形式,將帥待在九宮底,已有士這棋子。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了最早的兩局完整的象棋棋譜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龍出海勢”。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黑、紅棋各有將(帥)1個,車、馬、炮、象(相)、士(仕)各2個,卒(兵)5個。南宋時期,象棋“家喻戶曉”,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莊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橘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湧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湧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新中國成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湧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為促進該項目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和推廣,2009年2月23日據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覆棋牌運動管理中心,同意“中國象棋”更名為“象棋”英文譯名採用“Xiangqi”。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國象棋》的知識,你知道嗎?

棋具

棋盤:

棋子活動的場所,叫作“棋盤”。在長方形的平面上,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

棋子就擺在交叉點上。中間部分,也就是棋盤的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末畫豎線的空白地帶稱為“河界”。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陽、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

兩端的中間,也就是兩端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象徵著中軍帳。

整個棋盤以“河界”分為相等的兩部分。為了比賽記錄和學習棋譜方便起見,現行規則規定:按九條豎線從右至左用中文數字一至九來表示紅方的每條豎線,用阿拉伯數字1只至9來表示黑方的每條豎線。己方的棋子始終使用己方的線路編號,無論棋子是否“過河”。

對弈開始之前,紅黑雙方應該把棋子擺放在規定的位置。任何棋子每走一步,進就寫“進”,退就寫“退”,如果像車一樣橫著走,就寫“平”。

棋子

象棋是一種雙方對陣的競技項目。棋子共有三十二個,分為紅黑兩組,各有十六個,由對弈的雙方各執一組。帥與將;仕與士;相與象;兵與卒的作用完全相同,僅僅是為了區別紅棋和黑棋而已。

棋譜記錄:

現行的記譜法一般使用四個字來記錄棋子的移動。

第一個字表示需要移動的棋子。

第二個字表示移動的棋子所在的直線編碼(紅黑方均為由己方底線從右向左數),紅方用漢字,黑方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當同一直線上有兩個相同的棋子,則採用前、後來區別,如“後車平四”、“前馬進7”。

第三個字表示棋子移動的方向,橫走用”平“,向對方底線前進用”進“,向己方底線後退用”退“。

第四個字分為兩類:棋子在直線上進退時,表示棋子進退的步數;當棋子平走或斜走的時候,表示所到達直線的編號。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國象棋》的知識,你知道嗎?

基本下法:

帥(將)

帥(將)是棋中的首腦,是雙方竭力爭奪的目標。它只能在九宮之內活動,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走動只能按豎線或橫線走動一格。帥與將不能在同一直線上直接對面,否則走方判負。

仕(士)

仕(士)是將(帥)的貼身保鏢,它也只能在九宮內走動。它的行棋路徑只有九宮內的四條斜線。

相(象)

相(象)的主要作用是防守,保護自己的帥(將)。它的走法是每次循對角線走兩格,俗稱“象飛田”。相(象)的活動範圍限於河界以內的本方陣地,不能過河,且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個棋子,就不能走,俗稱“塞象眼”。

車在象棋中威力最大,無論橫線、豎線均可行走,只要無子阻攔,步數不受限制。因此,一車可以控制十七個點,故有“一車十子寒”之稱。

炮在不吃子的時候,移動與車完全相同。當吃子時,己方和對方的棋子中間必須間隔1個棋子(無論對方或己方棋子),炮是象棋中唯一可以越子的棋種。

馬走動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橫著或直著走一格,然後再斜著走一個對角線,俗稱“馬走日”。馬一次可走的選擇點可以達到四周的八個點,故有“八面威風”之說。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別的棋子擋住,馬就無法走過去,俗稱“蹩馬腿”。

兵(卒)

兵(卒)在未過河前,只能向前一步步走,過河以後,除不能後退外,允許左右移動,但也只能一次一步,即使這樣,兵(卒)的威力也大大增強,故有“過河的卒子頂半個車”之說。

口語歌:

馬走日字,象飛田,車走直路,炮翻山。士走斜路護將邊,小卒一去不復返。

車走直路馬踏斜,象飛田字炮打隔,卒子過河了不得。

棋盤:

九宮:將帥活動區域,棋盤的“米字格”,當對方棋子逼近時,通常要轉為防守。

中線:棋盤中第五條直線,五(5)代表中路。

肋道:中線左右的四、六(4、6)路,屬於攻防要道。

邊線:棋盤的一、九(1、9)路縱線。

河界線:雙方從下向上數第五條橫線。

兵行線(卒林線):雙方從下向上數第四條橫線,兵(卒)的初始位置所在橫線。

宮頂線:雙方從下向上數第三條橫線,九宮的最高位置。

底二路:雙方從下向上數第二條橫線。

底線:雙方最低的一條橫線。

巡河:一方的棋子(一般指車、炮)在己方河界上。

騎河:一方的棋子在對方河界上稱騎河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國象棋》的知識,你知道嗎?

(圖文來源於百度,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