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懸疑:康王當兀朮義父,是認賊作父還是臥薪嚐膽?

兀朮一犯中原,徽欽二帝在大軍壓境之下,曲於金軍壓力謀求議和,奸臣張幫昌賣國求榮,被兀朮在番地封為楚王,並借與和兀朮議和的名義,將宗徽太子九殿下康王作為人質騙到大金國黃龍府,兀朮因另有所圖,認康王為義子,康王故作認從,當兀朮的義子,在府中濃深得恩寵,隨兀朮左右。那麼,康王趙構為什麼要認兀朮的義父,是認賊作父還是臥心藏膽?如果不弄清緣由,搞不清來龍去脈,就會給讀者造成誤會。細讀本書之後,便可知曉答案是後者。康王身陷金國,淪為人質,但心在宋朝,一心想保住宋室江山。

歷史懸疑:康王當兀朮義父,是認賊作父還是臥薪嚐膽?

書中介紹,張幫昌假借讓兀朮退兵為名,先前曾三次行騙徽宗皇帝,但仍不死心,步步為營,第四次又以退兵為由終於將康王當人質騙去番營,康王秉承父命,為父為國分憂,背離父兄,捨命前往番營。臨行前他對父親毫不猶豫的說道:“社稷為重,臣願不惜此微軀,前往番營便是了”可見他是舍卒保車,為顧及宋室安危的大局而去的,宋朝江山在康王心目中始終是揮之不去的。

歷史懸疑:康王當兀朮義父,是認賊作父還是臥薪嚐膽?

當他進入番營兀朮帳下後,始終牢記陪同他一起入番營的吏部尚書李若水的暗中囑咐,“以社稷大業為重,能弱能強,有勇有謀,隨機應變,不拆銳氣”,利用各種機會同兀朮周旋。當兀朮假意許下“若肯拜我為父,我若得了江山,還與你為帝”的承諾時,康王聽得兀朮“願還自己的宋朝江山”,心想,這是個機會,暫且順水推舟,拜他為義父,等待時機,打道回府。就這樣,康王虛情假意,裝作正經,半推半就,勉強答應當了兀朮的義子,認兀朮為父王。從此,康王臥薪藏膽,苦身焦思,佯作溫順,聽從“父”命,深得四狼主兀朮的寵愛。

歷史懸疑:康王當兀朮義父,是認賊作父還是臥薪嚐膽?

當康王從失陷於番營的宋代雁門關總兵崔孝(因在番軍當馬醫十九年有功,得到兀朮信任而服侍康王)那裡,得知父兄二帝被囚於五國城井底,正在坐井觀天,朝中無主的消息後,心急如焚,恨不得一下子插翅回朝。他用顫抖的雙手,秘密接過崔孝呈上的二帝在井底親筆寫下的血衣詔書,細細看了:“叫康王逃回中原,重振江山,不失先王祭祀”的聖旨,越增悲慼,想到二帝蒙塵,廟宇毀傷,皇天不佑,更加傷心。

歷史懸疑:康王當兀朮義父,是認賊作父還是臥薪嚐膽?

他無心參與兀朮祭祖,藉口受驚心痛,身上不安,獨自流淚不飲。實際上,康王想起正在井底囚禁受難的父兄,想起被張幫昌前於自己騙給兀朮為人質的兄長趙完之死,想起朝中無主,宋室危在旦夕,他已經心急如焚,歸心似箭,早就“人在番營心在宋”了,一旦有機會,他就會不失時機地逃脫。

歷史懸疑:康王當兀朮義父,是認賊作父還是臥薪嚐膽?

正因如此,在名為鵔義的神鳥降臨時,康王便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故意追趕大鳥,有意逃離番營。這才有了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康王危急之中,擺脫金軍追兵,渡過夾江,進入宋地,在滋州封縣知縣都寬、金陵大元帥張所、元帥王淵等多方接應保駕下,為避金兵摧殘,轉道南下,於五月初五建都即位於南京城,明正大位,號令四方,廟號高宗皇帝,改元建炎,始稱南宋。

歷史懸疑:康王當兀朮義父,是認賊作父還是臥薪嚐膽?

縱上所述,康王趙構在被張幫昌所逼無奈的情況下,抱著誓保宋室江山的心願離開京城汴梁淪為人質。因此,從他來到番營,認兀朮為義父之日起,就日夜思念返朝,於是便有了之後諸多的脫逃之舉。所以康王當義子,並非認賊作父,而是臥薪藏膽,緩兵之計,最終還是如他所願,返回大宋國度,顯示了應有的民族骨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