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2021年,宏觀形勢與市場思考?(開源證券)

趙偉:2021年,宏觀形勢與市場思考?(開源證券)

各位領導上午好,我是趙偉,現在擔任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很榮幸能在這裡給大家彙報我們的年度觀點。我今天彙報的題目是《抱朴守真》,題目樸素的理解就是,遵循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

今天彙報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理一下政策思路,只有認清轉型本質,才能真正理解當下政策內核第二部分討論下明年宏觀運行的主邏輯,這塊目前市場爭議較多,我們經過兩個多月的反覆論證,提出政策退潮下,信用“收縮”將是明年主邏輯第三部分,對明年主要經濟變量進行拆解和分析,從中尋找投資機遇。時間原因,我儘可能精簡。

一、認清轉型本質,方能理解當下政策內核

我國早期發展階段,是典型的負債驅動型增長,經濟壓力比較大時,基建和地產是常見的兩大抓手,分別對應政府加槓桿和居民加槓桿。

早些年經濟“效率”高,根本上是負債驅動型增長模式,缺少有效約束。2017年之前,地方政府對債務負擔的考慮較少,以GDP為主要考核目標的背景下,各地有非常強的動力做大GDP,並帶來槓桿的持續攀升、債務壓力的不斷累積。地產鏈條對應的加槓桿行為,有點類似“貨幣化”的一個過程,早入場者都是受益的,壓力堆給了後入場的年輕人。

以前槓桿較低、債務負擔不大,負債驅動型增長模式效率非常高。隨著槓桿的不斷抬升,債務對微觀個體的現金流自由度、及經濟行為空間形成明顯壓制。我們之前構建過一個指標叫融資付息率,用債務付息規模與新增融資之比,刻畫資金利用效率的變化;這個指標隨著槓桿不斷抬升而抬高,2008年的時候約20%,而現在已經在60%-70%左右。指標抬升至40-50%的時候,我們就發現繼續加槓桿,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已經顯著下降。近些年經常看到的,槓桿率持續抬升,而經濟增速逐步回落。

趙偉:2021年,宏觀形勢與市場思考?(開源證券)

從另外一個指標,也可以看到債務對企業微觀行為的壓制,尤其是傳統行業。我們梳理今年前三個季度信用債發行的募資用途,發現,80%左右的資金用來“借新還舊”的,進一步印證,伴隨存量債務的不斷累積,企業現金流自由度越來越低,傳統負債驅動型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

認清這個變化,我們就能很容易理解近幾年的政策思路。2016年以來,政策重心始終在“調結構”上,階段性的“穩增長”操作,更多是為“調結構”創造相對平穩的宏觀環境,而不是重走老路。用一個通俗形象的比喻,不良習慣導致的慢性病放任發展下去,會影響生命,做手術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如何解決?做手術的過程中,一旦有生命危險,立馬緩一緩,恢復下狀態;狀態修復好了一些,就繼續做手術。我在新書《轉型之機》中用了足足一章的內容,專門討論“去槓桿”、“調結構”與“新舊動能切換”三個概念的關係,在我看來,這三個詞放在中國轉型大背景下是同一個意思。真正實現去槓桿,要靠“調結構”背景下加快新舊動能切換,而不是簡單的收縮債務。

近些年政策思路一直一脈相承,政策操作上也有很強的邏輯性。儘管問題的根源在實體經濟,首先解決的卻是金融體系槓桿過高、資金空轉等等問題,否則貿然在實體“拆雷”或導致“火燒連營”,進而加大經濟運行成本,甚至可能引發金融危機。我們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金融去槓桿”的過程中就是要梳理這些問題,通過持續抬高短端利率倒逼金融機構去槓桿,隨後通過資管新規相關的諸多細則約束金融機構行為。2018年,開始將去槓桿的重心從金融體系轉向實體經濟。只是由於外部環境的惡化等原因共振,導致國內經濟衝擊較大,2019年“緩一緩”。如果不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疫情出現,今年部分政策本應一定程度迴歸,比如資管新規到期帶來的信用收縮,及對傳統增長邏輯的衝擊等。

趙偉:2021年,宏觀形勢與市場思考?(開源證券)

疫情背景下的政府“加”槓桿行為,要客觀理性的認識。通過政府“加”槓桿的方式,保護居民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這是所有經濟體都必須要做的事情。否則,居民與企業資產負債表“破碎”重建的成本會非常之高。客觀認識的第二層含義,相比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在本輪穩增長政策中非常剋制。用財政刺激規模佔2019年支出的比重來刻畫刺激力度,中國顯著低於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

貨幣政策就更明顯了。疫情初期,三四月份國內流動性環境極度寬鬆,貨幣市場利率與政策利率一度倒掛,誘使出現資金空轉、違規套利等問題。有一些企業發債融資之後,存入結構性存款套息差,從企業發債規模的異常程度跟蹤來看,三四月兩個月的套利資金估計可能有萬億規模。監管機構反應迅速,5月就開始打擊違規套利行為,短端利率從極度寬鬆狀態逐步迴歸正常水平,5月至10月結構性存款已壓降超過3萬億元。

趙偉:2021年,宏觀形勢與市場思考?(開源證券)

7月部分城市的地產調控政策已經開始收緊,8月“三條紅線”的調控政策出臺,隨後的一段時間,領導講話時開始頻繁提及防風險、穩槓桿、政策正常化等。防風險,防的主要是舊增長模式下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穩”槓桿隱含的是結構性“去”槓桿。再比照海外,以美國為例,財政刺激規模佔去年支出比重高達34.5%,遠高於中國的10%左右;貨幣政策層面,3月上旬與中旬兩次降息直接將利率降至0-0.25%,無限量的量寬,導致資產負債表大幅擴張。

在經濟遠未修復到位的時候,國內穩增長的政策局部政策就開始逐步退潮,這與傳統週期大為不同,為什麼會這樣?放在轉型框架下就很好理解了。近些年,政策的重心自始至終都在“調結構”上,“調結構”的大背景下,政策對“結構性問題”的累積,容忍度較傳統週期要低很多。換句話講,“穩增長”是為“調結構”創造相對平穩的宏觀環境,如果影響到“調結構”就本末倒置了,這時候就需要政策適當“微調”以應對。

趙偉:2021年,宏觀形勢與市場思考?(開源證券)

疫情影響下,國內外經濟修復的節奏本就是錯位的;再考慮到國內外政策在“退潮”的時間點、意願和力度的差異,會使得2021年國內外經濟的表現大相徑庭。海外本來就處在週期復甦的起點上,加上今年的貨幣寬鬆加碼,會使得外需修復的強度堪比2017年,甚至某些時段修復的強度可能比2017年還要強。政策退潮的背景下,內需則相對平淡,尤其與“加”槓桿相關的經濟邏輯,在明年都會不同程度的衰減。

二、2021年,信用“收縮”之年,返璞歸真

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我再簡單展開一下第二部分的內容,討論下2021年宏觀經濟運行的主邏輯是什麼?最近在路演過程中,發現,很多機構內部對明年宏觀形勢展望時,分歧與爭議都特別大。疫情影響下,經濟活動的修復存在明顯“錯位”,疫苗推廣的時點,政策“退潮”的節奏等,都會影響到經濟研判,加大市場分析難度。有一個巧妙的視角,我們知道經濟運行不是線性的,向上的動能很難量化;但是政策“退潮”下,會帶來多大程度的信用“收縮”是可以找到“錨”,輔助我們的判斷。

把政策“退潮”下,信用“收縮”的脈絡、力度梳理清楚了,明年宏觀經濟的主邏輯,相應的市場投資邏輯、機遇與風險,就相對比較清晰了。

我們先看下,今年信用環境的顯著超預期,主要來自哪裡?政府“加”槓桿行為起到了主要貢獻。債券融資中,政府借債規模相比去年大幅提升,企業借債行為改善明顯的主要集中在基建鏈、地產鏈,貸款結構指向的方向也是如此。除此之外,疫情背景下,資管新規過渡期後延至明年底,使得非標收縮放緩,也是重要貢獻,以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為典型代表。

趙偉:2021年,宏觀形勢與市場思考?(開源證券)

2021年,政策“退潮”過程中,從“加”槓桿到“穩”槓桿,自然會帶來一定的信用“收縮”,我們可以簡單做些測算。明年特別國債可能不會再有,赤字率也可能有所回落,使得國債淨供給明顯收縮。再看地方層面,財政部2015年提出地方政府債務率100%警戒線,過去幾年地方債務率基本都在80%以下,今年“加”槓桿下直接跳升至接近100%。對明年而言,假設地方債務率100%,即便把分母項儘可能給得高一點,地方債額度也很難超過4萬億元,比今年少近1萬億。“加”槓桿到“穩”槓桿過程中,僅政府借債行為可能就要有2-3萬億元的信用“收縮”。

趙偉:2021年,宏觀形勢與市場思考?(開源證券)

企業債券融資在今年的明顯放量,與今年特殊的政策環境緊密相關,明年也要大幅削減。3、4月債券發行規模大幅放量,主要用於套息差,明年不具備這樣的貨幣流動性環境。從債券融資的分行業數據來看,發債放量最多的板塊主要服務於基建和地產,政策“退潮”過程中,企業債券融資縮量中性情境下,可能要比今年少1萬億左右。

匡算下來,僅政策“退潮”帶來的信用收縮的力度可能至少在3-4萬億元左右。明年還有一個影響信用環境的因素不能忽視,那就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到期。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範圍、槓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使得相關資管產品在資管新規實施之後逐步收縮,但今年明顯放緩。明年資管新規過渡期到期,很多通道類業務不能做,可能帶來多大的信用收縮影響,我們也相應做了測算。

截至今年年中,資金信託、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這三個通道業務的規模約為13.5萬億元,假設自然到期而不是硬性壓降的方式,通道業務壓降到明年年底大概能壓降70%-80%、對應通道業務規模收縮在10萬億元以上,相對應的信託和委託貸款的渠道算下來大概是在3-3.5萬億元左右。

而這個地方還可能存在一定低估,通道業務收縮的過程中,信託、委託以外的其他融資渠道也會隨之壓縮,進而影響到企業景氣狀況,相應企業發債或借貸融資的難度也會隨之提升。此外,還有“三條紅線”等地產調控政策,也會對信用環境產生一定影響

趙偉:2021年,宏觀形勢與市場思考?(開源證券)

現實世界中,經濟行為與信用行為經常是互相支持、互相加強,而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為了讓模型預測的“錨”儘可能“牢靠”,我們在預測過程中,反覆論證,充分考慮了各種可能的情景。這個工作,從10月底之後到現在,持續了2個多月的時間。以地方債務為例,如果按照紅線要求及邏輯推演,中性情景下,地方債規模也要比今年少2萬億左右,考慮到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我們中性情境下給的假設是,地方一般債1萬億與今年相當,地方專項債3萬億、比今年僅少7500億。

在這樣一箇中性偏樂觀的假設前提下,我們測算下來明年底社融增速要回落至10%左右。很多人看到這個數據很難接受,覺得有2018年的“前車之鑑”,這種情況不會出現。2018年給我們的啟示是,當問題出現時“打補丁”效率會更高,但“調結構”的方向從來沒有變過,“加”槓桿到“穩槓桿”槓桿就是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槓桿繼續加下去,融資付息率會更高、資金利用效率會更低。

趙偉:2021年,宏觀形勢與市場思考?(開源證券)

三、從“錯位”到“收斂” ,結構分化進一步加大

時間原因,後面的內容我就不再展開,簡單做一個總述。

疫情影響下,國內外經濟修復本身存在“錯位”,政策“退潮”的時間點、意願和力度也存在明顯差異,會使得明年內需和外需形成鮮明對比。外需會非常強,本身是週期性的復甦,加上今年又投放了很多貨幣。內需來看,政策重心已逐步回到“調結構”,從“加”槓桿到“穩”槓桿的過程,自然會帶來信用“收縮”,但信用“收縮”帶來的影響,與2018年會有本質不同。2018年信用“收縮”對各行業普遍有明顯影響,而明年的信用“收縮”過程中,結構分化會格外明顯。傳統模式依賴度高的區域、行業,受到的衝擊更大;而代表轉型方向的新興產業、傳統行業中已基本完成出清過程的行業龍頭,受到的衝擊會非常小。

趙偉:2021年,宏觀形勢與市場思考?(開源證券)

大類資產配置的結論,自然也就推演出來了。對於股票市場而言,風險是“階段性”的、機會是“結構性”的。風險是“階段性”的,是因為大家對於政策“退潮”存在明顯的預期差,預期差收斂的過程中,市場會有較強的調整壓力。但是,很快大家就會認識到,信用“收縮”或政策“退潮”過程中,行業之間、公司之間,結構的分化會非常顯著。

債券市場而言,從信用收縮開始的那刻起,利率債的左側時機就已經到了。只是操作層面,有三個難點。第一,利率債屬於典型對總量經濟反映的金融資產,總量經濟的波動在變小,利率債的波動性也在變小,波段變短會倒逼交易者左側思維;第二,左側思維對擇時的要求很高,但明年基本面格局讓擇時的難度大幅上升,內需短期無法證偽,外需還在加強,待內需能夠證偽時,通脹預期又會有干擾;第三,信用收縮過程中,信用風險的暴露會導致很多金融機構的負債並不穩定,交易難度進一步抬升。負債相對穩定的機構,利率債的機會相對更好把握一些。

綜合來看,2021年,信用“收縮”之年,亦是一個非典型的經濟階段,用週期框架去套,哪個階段都不太像。對資本市場而言,有機遇也有風險。

我今天就主要彙報以上這些內容,各位領導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首席經濟學家 趙偉

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復旦大學金融學博士。新財富最佳分析師、水晶球最佳分析師、金牛獎最具價值首席分析師等。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人民大學專碩導師,中國農業大學客座研究員、專碩導師。代表性著作《轉型之機》、《蛻變·新生: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等。

微信公眾號

“趙偉宏觀探索”為趙偉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的指定發佈平臺,歡迎關注指導。


法律聲明

開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經中國證監會批准設立的證券經營機構,具備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本報告僅供開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的機構或個人客戶(以下簡稱“客戶”)使用。本公司不會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客戶。本報告是發送給開源證券客戶的,屬於機密材料,只有開源證券客戶才能參考或使用,如接收人並非開源證券客戶,請及時退回並刪除。

本報告是基於本公司認為可靠的已公開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證該等信息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本報告所載的資料、工具、意見及推測只提供給客戶作參考之用,並非作為或被視為出售或購買證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邀請或向人做出邀請。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反映本公司於發佈本報告當日的判斷,本報告所指的證券或投資標的的價格、價值及投資收入可能會波動。在不同時期,本公司可發出與本報告所載資料、意見及推測不一致的報告。客戶應當考慮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可能影響本報告客觀性的利益衝突,不應視本報告為做出投資決策的唯一因素。本報告中所指的投資及服務可能不適合個別客戶,不構成客戶私人諮詢建議。本公司未確保本報告充分考慮到個別客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本公司建議客戶應考慮本報告的任何意見或建議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以及(若有必要)諮詢獨立投資顧問。在任何情況下,本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若本報告的接收人非本公司的客戶,應在基於本報告做出任何投資決定或就本報告要求任何解釋前諮詢獨立投資顧問。

本報告可能附帶其它網站的地址或超級鏈接,對於可能涉及的開源證券網站以外的地址或超級鏈接,開源證券不對其內容負責。本報告提供這些地址或超級鏈接的目的純粹是為了客戶使用方便,鏈接網站的內容不構成本報告的任何部分,客戶需自行承擔瀏覽這些網站的費用或風險。

開源證券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可參與、投資或持有本報告涉及的證券或進行證券交易,或向本報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爭取提供包括投資銀行業務在內的服務或業務支持。開源證券可能與本報告涉及的公司之間存在業務關係,並無需事先或在獲得業務關係後通知客戶。

本報告的版權歸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對本報告保留一切權利。除非另有書面顯示,否則本報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權均屬本公司。未經本公司事先書面授權,本報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製作任何形式的拷貝、複印件或複製品,或再次分發給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權的其他方式使用。所有本報告中使用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均為本公司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