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跌落的長鞭(文

歷史跌落的長鞭(文/滿族格格)

歷 史 跌 落 的 長 鞭

——秋訪義縣大定堡南樹林子段明長城

~~~~~~~~~~~~~~

第一次爬上八達嶺長城我二十歲,第一次看到老龍口長城我三十歲,而第一次撫摸家鄉的明長城,我已經踏進中年的腹地。

我來得太遲了!

深秋,百草枯黃,落葉遍地,滿目荒涼。擇日相約,五人同行,去探訪一段掩埋在歷史深處的明長城。

沒有精準的地圖,沒有明確的地標,我們在失敗兩次之後,於午後再次向當地村民提供的方向進發。因為每個人心中的目標都很明確:“不到長城非好漢”。

穿過一片狹長的田地,穿過一片雜草叢生的緩坡,便迎來了一場“披荊斬棘”的硬戰。“開路先鋒”手裡拿著就地取材的木棒,上下左右揮舞,橫掃一切障礙物,腳下還要將它們踩倒踩實,讓它們永世不得翻身。即使這樣,後面的成員也並不輕鬆。他們要時刻提防頭上、臉上以及衣服褲腳等地方被刺槐、荊棘等突然偷襲。經過一場持久的廝殺之後,終於開闢出一條“平坦”的道路,勝利的道路。

一道青褐色的石頭牆擋住去路,佇立在眼前。

歷史跌落的長鞭(文/滿族格格)

啊!終於找到你了。

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這道長牆都由大大小小的石塊壘成。大的一個人抱不攏,小的只有嬰兒掌心大小;有的擠壓得很結實,有的可以抽出來;有的完好無損,有的已裂開很寬的縫隙……

幾百年來,這些石塊彼此依偎,相互制約,任憑風吹雨淋,任憑狼煙四起,依舊不離不棄,相擁著從遠古走來,走到今天,走到我們的面前。

石頭牆最高處有二米多高,最低處有一尺左右。綿延數百米,漸漸消失在峰巒叢林中。

後經隊伍中的一位“獨行俠”證實,這道長城連接著附近所有的山峰,足有數千米,包括我們前兩次半途而返的山頭兒。

好浩大的工程啊!

至於脫離隊伍,擅自行動的“獨行俠,”就給個差評吧。

烽煙早已熄滅,歷史已經走遠,而它,成了歷史留下的唯一遺物。

爬上城牆,看到牆的背面如刀削斧鑿般直上直下,深不可測。扔下一塊石頭,聽不到落地的聲音。我一步一步很小心地向前走著,每前進一步,心裡就會呼喊一遍:有人嗎?還有活著的人嗎?真的擔心會踩疼他們。

修建此處長城的目的是什麼?若是為了防禦,那麼或者落後於人,或者曾經失利。如果不是這樣,就不必進入戰略上的防禦;若是為了圈地擴疆,那麼戰場上刀戟相見,烽火連天,後方的百姓又怎能有歌舞昇平,安居樂業的幸福呢?無論是何種目的,都說明人類歷史的文明總是與人性的野蠻攜手而行。

如今,它坍塌成一堆亂石,蜷縮在我們腳下,就像一條被歷史跌落的長鞭,安靜地躺在荒山野嶺間。那些野心勃勃的統治者、獨裁者早已不知去向。

到底是什麼原因坍塌的,是炮火轟塌,是人為破壞,還是自然風雨的摧殘,或是兼而有之,我沒有考證。

我想到了1840年英法等八國聯軍燒燬的圓明園;我想到了那個醜陋的卡西莫多再也不能敲響巴黎聖母院的晨鐘;我想到了剛剛發生在日本沖繩首裡城的那場大火……心頭一緊,我想到了北京的故宮,想到了瀋陽的北陵,尤其想到了即將迎來建寺千年的奉國寺。

此刻,這一段坍塌的城牆,這一道石壘的長城,這一條歷史跌落的長鞭,就像一聲脆生生的驚雷,就像一道明晃晃的閃電……

如果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位先生尚在,看到幾百年前的古建築破敗不堪,凌亂地裸露在陽光下,少人問津,不知會做何感想?會不會捶胸頓足,連呼“可惜,可惜!”會不會為了修復和保護諸事而奔走疾呼……

歷史跌落的長鞭(文/滿族格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