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崇禎的大將,因女人而大怒,為順治立下大功,卻成康熙大麻煩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句話不僅可以形容曹操,用來評價吳三桂也比較合適。在明末清初的大變局時代,吳三桂登上歷史舞臺,以他獨有的方式,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傳記。三百多年過去了,他雖已退出江湖,但關於他的江湖傳說不絕於耳。

他是崇禎的大將,因女人而大怒,為順治立下大功,卻成康熙大麻煩

吳三桂

吳三桂本是明朝的邊關大將,卻因崇禎的去世而走到十字路口,在李自成與滿清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的這一決定,歷來被人當作笑談,有人說他賣主求榮,有人說他衝冠一怒為紅顏,還有人說他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總之,關於他的爭議也由此開始。

投靠滿清後,吳三桂從山海關一路南下,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赫赫戰功。他也由此走上人生第一次巔峰,被封為異姓王,還與順治“殺馬盟誓”,承諾永不相負,代表清廷世守雲南。

康熙上位後,前明的勢力已經蕩然無存,滿清的局面也趨於穩定。當鰲拜被剷除後,“三藩”就成了康熙要解決的頭等大事。在多次討論是否“削藩”後,康熙最終還是決定,對吳三桂下手。那麼,如果吳三桂主動告老還鄉,放棄所有權力,康熙會放過他嗎?

他是崇禎的大將,因女人而大怒,為順治立下大功,卻成康熙大麻煩

康熙

我認為可能性不大,吳三桂大概率會被康熙找個理由給幹掉,原因有二:

歷史的慣性決定了,吳三桂的下場不會好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既是人性使然,也是社會規律。大功告成殺功臣,這種事歷朝歷代都層出不窮。尤其是異姓王,這是王朝發展的不穩定因素。這群人仗著資歷、功勞,甚至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他們的封地就是國中之國。在皇帝眼裡,臥榻之下豈容異姓王鼾睡,劉邦剿滅異姓王就是最好的案例。

吳三桂經營雲南多年,實際上已經成了割據諸侯,早已有尾大不掉之勢,這與皇權的集中性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江湖術士只需要解決溫飽問題,給個飯碗就能讓其安心,但諸侯王就不同了,他們追求的是自我實現,尤其是第一代諸侯王,一旦做大,胃口只會越來越大。康熙能夠暫時穩住吳三桂,但不可能一直滿足他的胃口,只有將其徹底消滅,因為死人不會有任何慾望和威脅。

他是崇禎的大將,因女人而大怒,為順治立下大功,卻成康熙大麻煩

吳三桂

即便吳三桂捨得放棄外在的權力,但誰能保證他放下內心對權力的渴望呢?他能安心養老嗎?他會安分守己嗎?只要君臣之間有一點矛盾,或者康熙猜忌,吳三桂就別想平安著陸。

沒有權力不代表沒有影響力,沒有印信不代表不能調兵遣將,沒有手下不代表不能造反。吳三桂勢力龐大,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朝野很多人都曾受過其恩惠,任何時候,只要他振臂一呼,那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只有他死了,他曾經的影響力才會煙消雲散,對大清的威脅才算徹底解除。康熙雖然被尊稱為聖祖仁皇帝,但在很多時候,他當真配不上一個“仁”字,只要發現有威脅皇權的可能,不管是白髮蒼蒼跌落民間的朱三太子,還是小孩子,一律格殺勿論。沒有爪牙但有影響力的吳三桂,落在康熙手裡,那是送羊入虎口,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他是崇禎的大將,因女人而大怒,為順治立下大功,卻成康熙大麻煩

吳三桂

樹欲靜而風不止

康熙初年,滿漢之間的矛盾很大,在朝堂上尤其如此。滿人對漢人,始終都不信任。吳三桂是一個漢人,還是前朝投降過來的,滿清貴族中早有人對其不滿,他有實權,人家忌憚他;他失去權利,就如同虎落平陽,那些滿人中對其不滿的情緒就會暴露,憑什麼你吳三桂一個漢人比我們還富貴。吳三桂為官多年,在朝堂上也難免有部分對手,平時一個不小心說不定就得罪過別人。一旦勢力不在,滿人的不滿加上對手的報復,吳三桂很難招架得住。

吳三桂那麼多手下,不管是解散還是改編,總會有幾個鬧事者。這群人犯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吳三桂。小點的事被文字渲染就能成為大事,大點的事就能被形容成狂風暴雨,牽扯到吳三桂,他就百口莫辯,連帶責任都負不完。

他是崇禎的大將,因女人而大怒,為順治立下大功,卻成康熙大麻煩

吳三桂

此外,吳三桂為清朝幹了不少活,但基本都是替多爾袞、順治賣力,並沒有為康熙效過勞,反而成了康熙的麻煩。對待前朝的老員工,清朝皇帝從來不會心慈手軟。

秋媚說:不要說康熙,如果多爾袞或者順治還活著,吳三桂都別想有好果子吃。一個已經沒有利用價值而且又威脅到皇權的異姓王,主動放棄權力就如同自廢武功,只會倒得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