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摔倒後哭鬧不起,奶奶的教育堪稱“教科書級”,這才是隔輩親

現在社會,由於生活壓力的原因,很多新晉父母都會選擇讓老人幫忙帶娃,夫妻倆的主要精力放在賺錢養家上。但也正因如此,

會出現許多“矛盾”。

老人們基本都隔輩親,那對自己的孫輩肯定是疼愛的不得了,但是同樣,這種寵愛也讓父母們擔心,老人會把孩子嬌慣壞了,養成不好的生活習慣,長大後被坑的還是孩子。

不過凡事無絕對,有的老人不僅不會犯這種寵溺過度的錯誤,反而在育兒這件事上比年輕的父母更有經驗、有見識。比如下面這個奶奶的所作所為,就讓很多全職寶媽自嘆不如。

孫子摔倒哭鬧不起,奶奶“教科書式”教育走紅網絡

前陣子,群裡一位寶媽分享了一段小視頻,是她的婆婆帶娃時發生的一件事,大家看完紛紛表示稱讚,堪稱“教科書式”的育兒典範,這個奶奶也被大家戲稱為“戲精奶奶”。

孫子摔倒後哭鬧不起,奶奶的教育堪稱“教科書級”,這才是隔輩親

畫面裡首先出現的是孩子摔在地上,之後孩子沒起來,而是賴在地上哇哇的哭鬧就是不起,從孩子的樣子看,已經不小了,完全具備自己起身的能力,但小傢伙就是耍賴哭鬧。

奶奶過去哄了幾句,孩子還是不答應,就是哭鬧不起來,這讓奶奶犯了愁,過了一會,她並沒選擇去扶孫子起來,而是假裝自己也沒站住一下子摔倒了。

倒在地上後,還煞有介事的喊道,“哎呀,奶奶也摔倒了,真疼呀,但是我要自己站起來。”之後,老人翻身手撐地,用膝蓋半跪著慢慢起身。

孫子摔倒後哭鬧不起,奶奶的教育堪稱“教科書級”,這才是隔輩親

奶奶的一舉一動吸引了哭鬧的孫子,然後奶奶又一邊做慢動作一邊嘴裡嚷著,“看,只要這樣一使勁兒,就能站起來了!”

隨後,孫子學著奶奶的樣子,自己也輕鬆地從地上站了起來。事後,奶奶還非常開心的表揚孫子,“哈哈,大孫子也能自己站起來了,值得表揚。”

於是,剛才還哭鬧不停得小傢伙這時候非常開的蹦蹦跳跳跟著奶奶走了,再也沒有一絲一毫哭鬧的意思。群裡的寶媽們紛紛稱讚,“堪稱隔輩教育的典範!”

孫子摔倒後哭鬧不起,奶奶的教育堪稱“教科書級”,這才是隔輩親

小孩子磕磕絆絆實在正常,不同的處理方式卻有不同影響

剛學會走步的小孩子平時磕磕絆絆摔跟頭因此哭鬧,再正常不過了,有的老人帶娃遇見這種事情卻如臨大敵,心疼孩子可又無可奈何,於是只能責怪地板、責怪門檻。

但這麼做對孩子來說真的好嗎?

當然不好了,孩子之所以會賴在地上不起來,無非就是因為摔疼了,想通過哭鬧來吸引大人的注意,需要大人的關懷和安慰。

而老人的做法則是在哄孩子之餘把責任推給別人或者被的物體,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讓他們舒服一些。其實並不會。

孫子摔倒後哭鬧不起,奶奶的教育堪稱“教科書級”,這才是隔輩親

相反,久而久之還會讓孩子養成遇事推諉,習慣甩鍋的毛病,長大後成為一個沒有責任心,缺乏責任感的人。

看似不起眼的一個小問題,家長的不當做法卻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摔倒了,家長應該怎麼做?

1)找到孩子摔跟頭的原因

只有吃一塹才能長一智,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摔倒的原因是什麼,自身錯誤在哪,找到摔倒的主要原因,比如地面滑是一方面,自己大意不小心也是主要原因等

找到原因後和孩子仔細分析,讓孩子長記性,記住這件事,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悲劇”的發生。

孫子摔倒後哭鬧不起,奶奶的教育堪稱“教科書級”,這才是隔輩親

2)親身示範解決辦法

小孩子身體控制能力比較差,很容易摔跟頭,自己站起來的過程也不那麼輕鬆,但這也不意味著家長就要迅速的去扶孩子起來。

而是應該親身示範給孩子看,通過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展示應該怎麼自己站起來。不光是摔倒這件事,很多事情上家長應該的這樣教育孩子。

孫子摔倒後哭鬧不起,奶奶的教育堪稱“教科書級”,這才是隔輩親

3)孩子成功後給予適當的鼓勵

摔跟頭誰都會疼,甚至會受傷,但這也是個機會,能夠教孩子明白下次怎麼做就能不摔,自己怎麼能站起來,遇到類似事情該怎麼辦。

當孩子自己解決了問題,能夠面對困難時,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及時的鼓勵,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是在忽略你,你剛才做的很好。

在孩子6歲之前,正是他們性格形成的最關鍵時期,這階段家長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

錦鯉媽咪寄語

孩子不是你出生了很久之後才出生的人,而是你離開之後還要獨自生活很久的人,所以,教育孩子不是為了讓他成為你希望他成為的人,而是成為離開你們後也能獨自生活的很好的人。

今日話題

孩子摔倒了你會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