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易之路

《易經》是中國一本古老的書。推崇他的人,稱它是經典中的經典,智慧中的智慧,哲學中的哲學;貶斥他的人,說它是封建糟粕,偽科學。

由於對歷史的興趣,畢業後買了一本《三國志》看。讀了這本書,竟然發現自己最關注的不是帝王將相建功立業的事蹟,而是術數人物。由此喜歡上了術數。反反覆覆,看了又看《三國志.方技傳》。“忠孝信義,人之根本,不可不厚。廉介細直,士之浮飾,不足為務。”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直到今天還清楚地記得管公明這句話。當時雖然看了當中的卦辭,但還是不明白。

後來看術數方面的書多了,才瞭解易學不是僅僅指《周易》這本書;才瞭解易學大體有義理,象數二類。我這個人向來注重實用,所以走象數的路子。這很自然地收集到象數易學家尚秉和的作品,這是當前最好的,不可多得的易學佳作。學易必要明筮法。我是看了臺灣大學者南懷瑾的《周易繫辭別講》才學會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用卦象占斷事情是否主觀與客觀一致,結果是否準確,就可以以此認為易學是科學嗎?可是事情不是不是黑就是白這麼簡單。以概率來思考,或許最易接近真理。簡單分作起卦,分析,得出結論三個環節。假設每個環節有一半對一半錯,,那對的錯的概率各是12.5%。如果分作二個環節,那對的錯的概率是25%;如果全部作為一個整體,不分環節步驟,自然對錯的概率各是50%。當樣本足夠多,足夠大時,概率的法則才會顯示出現。十有八變才能成一卦,僅第一步工作量就很大了。個人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由此可見,易學是不是偽科學,至少我目前無法作出正確的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