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解除隔離的援鄂醫護在“召喚”展中找到自己

今日,剛剛解除隔離的百餘名華山援鄂醫療隊員來到中華藝術宮,走進“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一幅幅似曾相識畫作和照片,將這批平凡卻又不凡的“逆行者”重新帶回抗疫一線。他們時而駐足凝望、竊竊私語,時而互相調侃,說笑著又突然沉默,眼中升起薄霧。他們中有人揹著相機而來,有人頻頻在照片前比心,他們說:“展覽中,每個畫面都很熟悉,每個場景歷歷在目,每個背影都像自己。”

“這就是我!”解除隔離的援鄂醫護在“召喚”展中找到自己


“這就是我!”解除隔離的援鄂醫護在“召喚”展中找到自己


“這就是我!”解除隔離的援鄂醫護在“召喚”展中找到自己

圖說:大家爭相與“自己”合影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這也是這批華山援鄂醫療隊員返滬隔離後首次外出集體活動。這些醫療隊員,有些在大年三十就緊急集合前往武漢,他們來不及吃上一口年夜飯,毅然出征、日夜奮戰在武漢金銀潭的一縱隊。有些在年初四的嚴寒中出發,奮戰在武漢三院的二縱隊;有些臨危受命、一夜成軍,開設武昌方艙醫院,開創了救援歷史、創造了中國經驗的三縱隊;還有些接管了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ICU,收最重的病人,打最硬的仗,守住“降低死亡率”最後防線的四縱隊以及奮戰在公衛臨床中心,築就上海“提高治癒率”白色長城。這些“逆行天使”們的出現,也讓現場參展者激動不已,許多前來參觀展覽的市民拉著他們合影,為他們豎起大拇指。

“這就是我!”解除隔離的援鄂醫護在“召喚”展中找到自己

圖說:華山援鄂醫療隊員在觀賞“召喚”展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在一幅“隔窗相望”的照片前,華山醫院血管外科的朱醫生駐足良久,畫面中是一對醫護夫妻,丈夫感染了新冠肺炎帶著呼吸面罩,而妻子則穿著厚重的隔離服,兩人隔著玻璃掌心對著掌心,傳遞著愛和希望的力量。這一畫面將朱醫生瞬間帶回那段“抗疫時光”,“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病房裡這樣的畫面比比皆是,這對普通人而言或許是感人一幕,對我們則是親身經歷。”無數對醫護夫妻或是戀人,都好像他們這樣站在生死線上,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不會就是生離死別。

“這就是我!”解除隔離的援鄂醫護在“召喚”展中找到自己


“這就是我!”解除隔離的援鄂醫護在“召喚”展中找到自己

圖說:和“自己”來張自拍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華山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們興奮地站在一張集體照前合影,照片拍攝於3月10日,那天武昌方艙醫院正式休艙,隊員們終於脫下厚重的防護服留下了這難忘的合影。醫技組組長楊敏婕告訴記者,這是2020年以來最開心的一天了,看著患者們恢復如初步出醫院,那份激動和欣慰無與倫比。照片上,一張張笑臉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歷史一刻記錄了這段特殊的日子,也是每個奮戰在方艙醫院的醫護們的勳章。

“這就是我!”解除隔離的援鄂醫護在“召喚”展中找到自己

圖說:隊員們在集體照前合影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召喚”展的畫作或是攝影作品幾乎是“抗疫”的真實實錄,援鄂的醫護們也在許多照片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劉治平站在醫護工作者正為病患進行搶救的照片前,在“全副武裝”的醫護中,最靠近鏡頭的那個白色帽子上寫著“治平”二字。“你們看,這是我!”劉治平欣喜地指著圖片中的身影,同事貼心地為她留下這張“我和我的合影”。無獨有偶,張文萃也在另一張照片中看到了自己。而更多醫護工作者則在展覽門口的“英雄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年輕的她們嘻嘻哈哈擠作一團,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尋覓,脫下“戰袍”,她們也不過是九零後的活潑女孩。而在她們身後,有人按下快門,愛好攝影的爺叔說:“年紀才跟我女兒一般大,都是‘抗疫’戰場回來的,真了不起。”

“這就是我!”解除隔離的援鄂醫護在“召喚”展中找到自己

圖說:劉治平指著在武漢抗疫時的照片:“這就是我!”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前來觀展的還有不少殘障人士文藝愛好者群體。由於聽覺障礙人士特殊的觀展需求,普通講解員的導賞解讀並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為此,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專門為觀展組織了手語翻譯志願者的徵集活動,由六位手語翻譯給聽覺障礙人士提供現場手語翻譯服務,為大家導賞作品。

“這就是我!”解除隔離的援鄂醫護在“召喚”展中找到自己

圖說:手語翻譯志願者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中華藝術宮展廳很大,此次展覽的展品很多,細細看下來要接近兩個小時,但幾位手語老師耐心翻譯、耐心解讀,讓大家徜徉在藝術的海洋裡看得入神。擔任東方衛視《午間新聞》和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手語翻譯主持人的張麗君說:“全社會都在參與抗疫,文藝界也是,所以才會有這麼多這麼鮮活的有現場感的照片和藝術作品,我們如果能做些力所能及的手語翻譯導賞,也覺得為抗疫盡了一份力”。

據悉,中華藝術宮還將特別邀請這幾位手語老師擔任中華藝術宮特殊的手語藝術導賞志願者,今後每逢重大展覽都將會安排特殊人群觀展活動,讓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傳遞給真正喜歡藝術的人們。(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