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在科學這條路上,我們一直走得很艱辛,不僅獲得諾貝爾獎的次數屈指可數,也總是不被其他國家看好。

不過,卻有一位22歲的中國少年,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2018年,曹原憑藉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的論文,佔據了《自然》雜誌連刊的兩文報道,還被評選為“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榜首。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這個創立於1869年的國際型科技期刊,報道的是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發現和最前沿成果,斃稿率高達90%。可以說,在這個雜誌上發表論文,是眾多科學家畢生追求的目標。

那麼,這個中國少年到底憑什麼呢?他又是如何成長的?

天才的成長之路

曹原出生於1996年,僅用了年時間讀完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14歲時參加高考,以669分的成績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而後又在麻省理工深造。

據曹原的父母表示,他從小就熱衷於讀書,尤其對科普讀物感興趣。也正因著這個緣故,才能擁有足夠的科學知識基礎,撐起後面的成就。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在別人家孩子還在玩泥巴時,曹原就已經開始拆電子產品、研究線路板了。

他的智商與毅力的確超乎常人,但如果父母沒有給他提供學習科學的環境,估計也不會有今日這番成就了。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從會說話開始就問“十萬個為什麼”。他們的問題,既細緻到生活中,又高深到宇宙裡。

  • 為什麼晚上我看不見東西?
  • 為什麼宇航員走路是飄著的?

然而,很多本可以成為天才的孩子,在問出問題的那一刻,就被父母的敷衍打擊了。還有很多孩子在接觸科普讀物之前,就已經被漫畫書和小說吸引了。

孩子喜歡看這類書籍沒什麼,同樣可以長見識,但如果因此忽略了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就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了。

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科普讀物?

孩子們處於大數據網絡時代,瞭解和發現世界成了基本需求,在追求分數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能朋友圈隨便轉發兩條謠言就全然聽信,更不能在學習和工作崗位上人云亦云。

而且,教育部已經明令要求將科學課作為小學生必修課程,與語文、數學、英語同樣重要。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不知大家對2018年的高考作文有沒有印象,全國卷Ⅱ考的就是孩子對“彈痕分析”的理解,當時很多學生都栽了,只有部分擁有豐富課外知識閱讀的孩子得心應手。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童年時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階段,除了繪本之外,還需要科普讀物這樣的深刻知識。

但為什麼科學會讓孩子感到無趣呢?是因為大眾眼中的科學都是有門檻的,很多科學讀物也沒有貼合孩子的認知規律。

其實,並非年紀小就只能閱讀幼稚的書籍,科普讀物一樣可以讓他們理解。

少年兒童出版社為解決這個問題,給孩子們帶來了更加容易被接受的科普讀物——《第一次遇見科學》。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這個出版社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十萬個為什麼》就是這裡出來的,半個多世紀裡一直是中國少兒科普出版領域的第一品牌。

這套書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家長應該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給孩子買了百科全書,結果放在家裡只是落灰。哪怕孩子偶爾拿起來翻翻,知識也是碎片化的,過段時間再問就忘了。

這是因為孩子根本沒理解這些科學背後的原理,也沒有真正掌握探究的邏輯。

而《第一次遇見科學》不一樣,它致力於引導孩子透過一片葉子看森林。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第一次遇見科學》想做的是讓孩子自主觀察、判斷、推理並分析規律,真正運用了STEAM教育的核心概念。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而且,團隊還花了兩年時間在各大公立圖書館、私立幼教機構、幼兒園和家庭場景進行了課程驗證,發現孩子們的接受度都挺高的。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為了讓孩子看到世界最真實的一面,裡面的圖片全都來自於美國國家地理,高清畫質。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整套書分為3個Level,接下來拿Level1的第1冊第1個單元舉例——《像不像》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讓孩子用最樸素又最敏銳的觀察力,找出動物媽媽和寶寶的不同。

也許在大人看來,無非就是大小的區別,但在孩子眼裡所有動物的毛色、斑紋,甚至眼睛大小都是有區別的。

家長要做的就是帶孩子仔細觀察,而後表達、總結出特徵。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那麼,如何判斷孩子有沒有從中獲取邏輯關係呢?這套書在每一個單元的最後頁面,都設立了一個評估表,家長問問題,寶寶作答。

這些問題都是精心設計過的,跟前面介紹的內容層次緊密貼合。

除此之外,孩子還可以瞭解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動植物是怎麼成長的……

比如有些照片從動物的腳、植物的根切入,有的照片則從整體切入,會讓孩子恍然大悟:“哦,原來他們是同一個東西”。

14歲上大學,22歲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人物,這個中國少年憑什麼?

相比繪本,這些照片更能讓孩子感受到更真實的世界和運行關係,邏輯培養好了,其他的能力也就應運而生了。

這套書一共12冊,包括96個科學主題,官方出品,誠意滿滿。作為科普讀物,活動期間一冊才不到30塊錢,還是挺划算的。

#母嬰好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