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拖延症患者的漫長抗病心得(上)

一位拖延症患者的漫長抗病心得(上)

預警:本文並不能提供治療拖延症的建設性意見,只是一個與拖延症相愛(並不)相殺的患者漫長抗病(失敗)心得記錄。


前段時間我說想寫一篇關於拖延症的推文,在這之前我覺得我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瞭解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問題(不是)。總之呢,我給自己開了一個書單,像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自控力》之類的。


當然我很快把書借回來了——三分鐘熱度時候的拖延症患者行動力還是可觀的。

借書的時候我偶然發現了一本關於拖延症的小冊子,叫做The Art of Procrastination,譯作《拖拉一點也無妨》。我推薦同樣有拖延症狀的你去讀一下——不見得有什麼用,但是會讓你自我感覺好一點。


(當然其他幾本是不可能看完的,看完我就不是拖延症本症,那麼接下來,請允許本資深拖延症+1/7高效能人士開始這篇碎碎念。)


01

創造deadline

一位拖延症患者的漫長抗病心得(上)


“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10。


因之deadline的重要意義,我覺得每個拖延症患者都應該學會好好運用這個“第一生產力”。有deadline要爆肝,沒有deadline創造deadline也要爆肝(不是,還是要愛肝的)。


如果有些任務一開始並沒有截止日期,不妨主動跟老闆/導師提一個deadline——“這份工作我會在xx前發給你。”雖然在之後的一段時間你無數次想掐死說這句話的自己,但是它確實有點兒用。


儘管拖延症的本質就是“拖”,但這種拖永遠應該是在可控區間內的。Deadline之前怎麼作天作地撒了歡兒地拖延是私事,死線之前怎麼不眠不休熬夜爆肝也是私事,但是拖出deadline,這件事就完全變成“公德”了,是實打實地不夠負責和給別人添麻煩。所以還是希望,也祝願我們,都能在deadline的前1s順利敲下“發送”鍵。


一位拖延症患者的漫長抗病心得(上)


02

打斷無休止的“無意義”時間

有時候拖延症們不做一件事而不自覺開始別的事情,並不是因為另一件事多有趣,只是因為我實在不想做這件本該做的事情


當我不得不面對一些困難工作任務的時候,我可能會停不下來地開始做一些“沒意義”的事情以逃避眼前的痛苦,比如刷淘寶、知乎、微博、抖音、頭條,並且這個行為本身並不會使人快樂(之所以叫它們“無意義”時間,是因為這些事並不給人帶來快感,休閒娛樂本身是可以不要意義的)。


事實上這就像一種強迫行為,那個時刻我化身跑輪上的倉鼠,一邊停不下來手裡的動作,一邊內心焦灼又煎熬,甚至因此心跳加速渾身大汗,出現生理上的不適。


這時候我可能需要一些東西打斷我的這種狀態。比如我必須去上課了,或者我手機沒電關機。這些是被動的,主動的話大概是在你開始走上跑輪之前,定上20分鐘之後的鬧鐘,並且隔2分鐘定一個

五個鬧鐘起步。或者跟朋友打個招呼,“我現在要到跑輪上了,請在20分鐘後給我打個電話把我薅下來,謝謝。”


一位拖延症患者的漫長抗病心得(上)

我本人↑↑↑

最後我還想說一下,現在很多APP的feed流機制以及自動播放下一則簡直就是在拖延症痛點上跳舞的設計:)給各位鞠躬了,一卸解千愁。同時請避免刷所有APP的“推薦”、“熱搜”、“你可能感興趣”欄目。清醒一點吧朋友們,

拖延症是幹不過產品經理的!只刷關注列表是給拖延設置下限的一個(可能或許大概)有丶丶用的方法。


03

選擇最簡單的方式隔絕誘惑

年輕氣盛的時候我覺得,把誘惑源隔絕開了來保持“自制”的方法很不英雄,甚至說的上有點懦弱了。但是某天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我的人生追求不是忍者,我其實也可以認慫的,惹不起還躲不起?


有困難克服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上就有點奇怪。如果我想專心學習,要做的不是把愛豆新上的劇打開放到paper旁邊演什麼不為所動,把手機丟到床上自己扔進圖書館更現實一點。


用意志力克服慾望是很消耗精力的事情——這些精力本來是應該用來解決工作任務的,而精力總是有限的。


隔絕誘惑只要一瞬間狠心關上門,把誘惑放進屋子裡可就是咬一整天牙狠一整天心。直面誘惑咬緊牙關血肉搏殺當然是刺激又英雄主義的,有時候選個簡單一點的路走也不可恥。


04

給拖延設點障礙

很多時候我們拖延,是因為什麼呢?因為拖延太**容易了,而工作任務本身枯燥又困難。水往低處流嘛。我拖延的時候一般就是溺死在手機裡,這裡想聊聊克服手機沉迷的事兒。


前面說了最簡單的方式其實是隔絕開誘惑,其實本質都是設置障礙的思路,如果拖延的動作也沒那麼容易,我們就更可能壓制這個念頭:把手機鎖進保險箱纏上鐵鏈沉入海底能夠有效治療我們的手機沉迷。


但很多時候我們真的離不開手機,退一步的話當然是卸載娛樂APP。如果可以的話,把非必備 app全部變成一次性的也不是不行,每次用就重新下載安裝登錄,用完即卸,算是有一定門檻的障礙(但是對手機不友好)。


我通常用網頁版來渡過某款APP的戒斷時期,很多APP的網頁版(手機使用)有一個共同特點:用戶體驗差。卡頓、刷新異常、容易誤觸、功能缺失什麼的。這也可以算作是一點兒小障礙。但不管怎麼說,這點兒小把戲跟誘惑比起來是不值一提的,祝大家自律成功。


05

善用“陪襯機制”


John Perry在書中提到了“結構化拖延”(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

的概念,它指的是,由於沒做某些事,從而做成了不少別的事。


我相信很多拖延症患者是這樣的狀態,我們拖延的時候,並不總是讓自己無所事事,通常我們會做一些相對容易的工作,順便減輕內心的自責。比如我在這個號所有的稿子都是在我逃避論文的時間寫的。


人的主觀感受離不開對比參照。當我們要提出一個請求的時候,先提出一個更高的請求可以讓對方更順利地接受你本來的請求。同樣地,對於結構化拖延患者來說,當我們想做某件事的時候,可以主動安排點兒難度係數更高的任務,這樣可能為了逃避更糟心的任務我們會把本來的工作做了。


我一般會一次性從圖書館借幾本書,其中有一本常常晦澀又厚重,簡直就是上百篇論文合輯。在它的襯托下另外幾本小冊子又有趣又好讀,應還日期之前我可能會把其他幾本看完,然後一併還回去——誰知道我一開始借書的時候是不是壓根兒就沒打算看最厚的那本呢?


本期節目到這裡就結束啦,歡迎病友們留言討論,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