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不要給自己設限——專訪知名母嬰博主“年糕媽媽”

做早餐,吃老公孩子的剩菜,洗衣,熨燙,收納,做晚餐,洗碗筷,半夜在老公的呼嚕聲中睜著眼失眠,獨自走到陽臺上看著樹發呆……這是白百何飾演的一位全職媽媽的日常。在獨白劇《聽見她說·失眠人的夢》中,“全職媽媽”這一角色引起了很多女性的共鳴,她們或是同樣受困於家庭,或是因難以平衡工作和家庭,面臨是否成為全職媽媽的糾結——在家帶孩子則心有不甘,選擇工作又放不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媽媽們應該如何應對孩子和事業,又該如何面對自我?

本期光點能量,我們有幸採訪到知名母嬰博主“年糕媽媽”,希望通過她的成長故事,給新手媽媽們一些參考。

全職媽媽不要給自己設限——專訪知名母嬰博主“年糕媽媽”

l 育兒不應該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提起年糕媽媽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在視頻裡溫婉的聲音、邏輯清晰的敘述和耐心的解答是糕媽留給大家最深的印象。但是從容的媽媽不是與生俱來的,在出來做自媒體之前,糕媽也曾經歷過每一個全職媽媽都遇到過的辛酸和焦慮。

待產的那段日子,糕媽對即將到來的全職媽媽生活充滿了期待——衣食無憂、沒有煩惱和勾心鬥角,每天和單純的寶寶一起度過,再也不用面對職場的繁瑣和競爭…… 這些聽起來就很美好的事情構成了糕媽對全職媽媽生活的粉紅色想象。然而生活就像一枚硬幣,不可能只有一面。美好當然存在,但與之相伴的瑣碎與辛苦卻往往更加讓人心力交瘁。成為全職媽媽後的糕媽和每一個新手媽媽一樣,面臨著由於激素水平變化導致的情緒不穩定之外,還要整日和洗衣做飯帶孩子打交道,24小時連軸轉的生活壓得媽媽們喘不過氣來。面對自己曾經的情緒失控,糕媽說:“ 媽媽們的情緒往往取決於自己的狀態,一個人如果太累多半會難以控制情緒。所以這個時候,父親或者家人應該來照顧和教育孩子,給媽媽一個喘息的機會,也是一個平復情緒的過程。”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9.5%的受訪者認為男性參與育兒可以強化男性在家庭中的作用,促進家庭分工合理化。70.4%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由父母共同承擔育兒責任。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將成為母親比喻為:“個人的重要性如同暴跌的股票,一路跌停。”雖然誇張,但不無道理。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教育培養,母親必須做到面面俱到。我們很容易將母親的成功和孩子的好壞聯繫到一起,卻忘了育兒過程中父親本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而科學良性的家庭養育應該是父母雙方共同參與,在不斷地磨合、協調與學習中,找到最適合的教育方式。母親是偉大的,值得尊重的,但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加入不可或缺。父母共同承擔撫養教育孩子的任務,是最佳的“教育資源配置”。

l 不要給自己設限

成為全職媽媽之後,精神崩潰是常有的事情,但負面情緒並沒有一直圍繞著糕媽,在仔細審視自己的現狀之後,她發現全職媽媽最大的問題在於“自我感動式付出”,你的價值感完全來自於孩子和老公,你需要被認可。但當媽媽這件事情,是世界上最難被認可的,加上因為要照顧孩子被碎片化的時間,很難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讓自己放鬆的事情。 面對這樣的狀況,糕媽做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調整孩子的睡眠習慣,把自己從碎片化時間中解脫出來。憑藉著學生階段積攢的醫學知識,她很快就在各類育兒寶典中找到了合適的哄睡方法,不僅給自己了更多時間,還把方法分享給了群裡的其他寶媽。 這樣一件無心的小事,卻成為了後來糕媽開啟創業人生的美好開端。

2015年,糕媽和丈夫帶著年僅一歲的年糕從蘇州奔赴杭州,正式開啟了創業之旅。隨著事業的穩步前進,“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成為了那一階段糕媽需要面對的新的人生問題。”有時候晚上要去公司開會,和孩子告別的時候他會哭我也會偷偷哭,總覺得心裡頭很愧疚,自己沒有給他足夠的陪伴。”直到2018年元旦,和孩子的北海道之旅,讓她發現小年糕非常勇敢、快樂、開朗。“原來我的孩子並沒有被養壞”,這是糕媽內心最真實的反應,也是這趟旅程讓糕媽明白陪伴的質量比時間更重要。

“很多媽媽,包括我,在面對教育孩子的問題時,總會第一時間在自己身上找問題,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從而陷入焦慮和自我懷疑,但這樣不僅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讓我們忽略問題的本質。所以,媽媽們不要給自己設限,沒有人要求媽媽必須是什麼樣的,找到自己和孩子最健康的相處模式才最重要”。

現在的糕媽會經常和兒子講自己每天的工作內容,出門的時候會告訴孩子幾點回來,出差也會交代目的地和時間。積極向上的媽媽不僅是孩子的榜樣,也讓她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正如她在公眾號中的自述:“未來還很長,生活和工作中該遇到的問題還是會遇到,但我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自己。起起落落,人來人往,這才是人生常態,而我,已經不害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