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十場大會(1)

會不在聽,到會就行;心不在會,坐完則靈。斯是開會,我卻閒情。

抽著紅塔山,喝著老龍井。談論處世學,話說山海經。可以拉家常,眯眼睛。

無群言之亂耳,無公務之勞神。雖非麻將場,堪比歌舞廳。

有道是:“開完就行”。

當然,我們也不要太緊張,畢竟都是見過大世面的,這一篇就歷數了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十場會議,哪一場都是響噹噹的重要,讓我們追溯歷史,回味下那些年,我們的祖先經歷過的大場面。

第十位:劉邦朝會

秦朝夷滅,漢朝鼎新,然而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卻不怎麼開心。

因為西漢政權建立之初,秦朝儀法已廢,新的禮儀法度尚未確立,朝廷秩序雜亂無章。而劉邦本身是一個大老粗,他的老鄉團也是如此,所每逢朝會,史記記載是:“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

大臣們喝高了,在朝堂之上大呼大叫,拔劍砍柱,這是一個新國家該有的氣象嗎?

馬上得天下,那不能馬上治理天下,已作為皇帝的劉邦,對此十分厭惡,所謂君臣有別,他不能再像戰爭時代那樣搞君臣無別,因此,當時的大儒叔孫通,徵得劉邦同意,依據先秦古禮及秦儀,主持制定朝廷禮儀,制定了《傍章律》十八篇,關於朝廷、宗廟、君臣、貴賤等禮儀法度與等級秩序方面的法律規定皆有設計。


改變中國歷史的十場大會(1)

是故《漢書•高帝紀下》載:“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


改變中國歷史的十場大會(1)

經過叔孫通制定好的立法,在漢高祖七年,長樂宮建成的慶典朝會上,實行了。

朝會按照叔孫通制定的禮儀制度進行。天亮之前,謁者領著諸侯大臣們按照一定的次序進入殿門,院子裡排列著保衛宮廷的騎兵、步兵,陳列著各種兵器,插著各種旗幟。此時,有人喊了一聲:“趨。”殿下的郎中們站到臺階的兩旁,每個臺階上都站著幾百人。功臣、列侯、將軍,以及其他軍官們都依次站在西邊,面朝東;丞相以下的名種文官都依次站在東邊,面朝西。

九行人設立了九個儐相,專門負責上下傳呼。最後,皇帝的車子從後宮出來了,皇帝的隨行人員拿著旗子,傳話叫大家注意,然後領著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們依次向皇帝朝賀。從諸侯王以下,所有的人都誠惶誠恐,肅然起敬。

群臣行禮過後,又按著嚴格的禮法擺出酒宴。那些有資格陪劉邦坐在大殿上頭的人們也都叩伏在席上,他們一個個按著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給劉邦祝酒。等到酒過九巡,謁者傳出命令說:“止。”哪一個人稍有不合禮法,負責糾察的御史立即把他們拉出去。

整個朝會從始至終,沒有一個人敢喧譁失禮。劉邦看到朝會井然有序的狀況,心滿意足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沒有刀光劍影,沒有重大決議,但高祖七年十月的這場朝會,卻是一場影響中國歷史的會議。

這場按儒士制定的禮法進行的朝會,不僅是儒家首次登上大一統國家的政治舞臺,更代表漢朝走上了“以禮治國”的道路,為後世各個朝代開會提供了會議範本,因此,要講開會,以此為首。

漢高祖七年十月,長樂宮朝會上,劉邦大手一揮:“全面推進以禮治國!”

第九位:白虎通義

東漢第三位皇帝,漢章帝的建初四年(公元79年),中國出了一本書。


改變中國歷史的十場大會(1)

這本書是將皇帝與儒家們經學辯論的結果撰集而成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班固,因辯論地點在白虎觀而得名《白虎通義》。

《後漢書·章帝紀》:“﹝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 ,講議‘五經’同異。”


改變中國歷史的十場大會(1)

白虎會議的的宗旨,根據章帝詔書和楊終建議所言,就是要減省當時經學界盛行的支離繁瑣的章句之學,協調各派學術,共正經義,取得“永為後世則”的效果。

與會者數十人,包括今古文經學各派知名學者,由五官中郎將魏應秉承皇帝旨意提出議題,經諸儒討論、發表見解後,再由侍中淳于越上奏,章帝親加裁決。儘管與會者中不乏有較高學術造詣的經學家,如今文經學家丁鴻、古文經學家賈逵等,都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學者。但章帝卻將總結會議成果、撰寫《白虎通》的任務交給了史臣班固——用意是要超越於各學派之上,而體現官方最高權威。

因此,《白虎通義》可以說是由參加白虎觀會議的諸儒生共同起草,漢章帝予以選定(包括章帝本人的論斷),最後由班固整理、編纂成書的。


改變中國歷史的十場大會(1)

在今天,很多人不會知曉白虎會議的重要性,但在學術界之人來看,涉及當時古文今文白虎會可以說是一場漢代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東漢完全以儒治國,而儒家當時分為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兩大派。在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撕逼不已的當年,白虎會議用國家的權威和意志,確立了今文經學的領導地位。

《白虎通》是代表最高統治者意志的具有法典性質的文獻,其思想宗旨是論證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合理性,使之神聖化、規範化,主體是神秘的唯心主義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為基礎,解釋自然、社會、倫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種種現象,是故史家曰:“讖緯盛於東漢。”對宋明理學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一言以蔽之,公元79年,白虎觀會議上,漢章帝以國家意志,發起了一場全國性質的“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比後世的我們,早了一千九百年……

第八位:十一屆三中全會

改變中國歷史的十場大會(1)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地位,不必多說,大家自知。

然而,這場意義深遠的大會,只能排在第八,沒辦法,後面的七場會議,各個都比它牛啊。

第七位:商鞅公會

公元前359年,勵精圖治的秦孝公打算任用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擔心保守的國人非議,所以召開了一次朝會,命大臣們商議變法。

這是商鞅的第一場硬仗,作為初來乍到的外國士人,他的對手卻是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等元老大臣。

這批大臣群起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對此,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


改變中國歷史的十場大會(1)

這場朝堂之上的大辯論,為商鞅後來的變法打下輿論基礎,成為商鞅變法的先聲,也成為秦國走向富強的第一步,開啟了戰國裂變。

在商鞅於朝會上揮斥方遒的138年後,秦掃平六國,統一天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轉折,就在這一場朝會上形成。

公元前359年,秦國雍城的朝堂大會上,一個年輕士子的慷慨陳詞,開啟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時代,影響中國歷史的會議,它當之無愧!

第六位:葵丘會盟

這就是齊恆公的葵丘會盟。


改變中國歷史的十場大會(1)

戰國有七雄,春秋有五霸,判斷春秋五霸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有無主持過諸侯會盟,而葵丘會盟,就是齊恆公主持的第一次諸侯會盟。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周天子之命”,向各諸侯發出通知,約定三月初一在齊國北杏(今山東東阿)會盟。

諸侯會見完畢後,共推齊桓公為盟主,並在會上訂立了盟約。葵丘會盟是諸候和好籤訂盟約之會,盟約“五禁”、“五命”。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不許亂築堤壩,不許限制糧食出口;凡是不孝的兒子,就把他殺掉,凡已經設立的太子就不要更改;官位不可世襲,官員不得在外兼職,國君不得擅自殺士大夫;要培養人才,表彰有德之士;要尊老愛幼,善待外國來賓等。

從這些條約中可以看出,這是一次以齊國為主導的國際和平會議,旨在讓各國人民修養生息,發展經濟,同時也保證了周禮式微的背景下中原文明的傳承,這比1942年《聯合國宣言》發表,整整提前了將近2600年!

更為重要的是,在葵秋會盟上,面對四周蠻夷侵襲華夏的困境,在管仲的獻策下,齊恆公喊出了這震古爍今的四個字:

“尊王攘夷”

就是這四個字,開啟了華夏族對蠻夷的團結反擊,保證了華夏文化的生生不息。

就是這四個字,讓後世的仲尼含著熱淚說道:“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公元前618年,葵秋會盟上,齊恆公振臂一呼:“尊王攘夷!”就憑這四個字,葵丘會盟,青史鑿名!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