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永遠的虎!(3)

三、“虎”1坦克的主要改進型號

“虎”1的生產從1942年6月開始到1944年8月為止,總產量為136輛(不包括原型車)。開始時產量很低,主要原因是生產設備的安裝和調試出現困難,至年底達到正常狀態,在其後2年中,只有2個月的產量達到3位數,最高峰是1944年4月,在戰時生產部長斯佩爾(也是建築師看特勒的密友,但曾策劃過暗殺希特勒的行動)的關注下達到104輛。正式投產的“虎”1有兩個型別:裝備潛渡和空氣濾清器的前期495輛(部分未裝空氣濾清器)和不裝備上述系統的後期851輛。在全部生產過程中,又有若干改進成簡化之處,因此又可細分為5個生產型號:原型、極初期性、初期型。中期型和後期型(由於改進是還斷進行的,所以有些新舊特徵很雜在間一個車體,造成識別不便)。

幾種生產型的主要區別為:

原型車:即VI-V3號車。其中V1號車只安裝極少的車載工具,獨特之處是奉希特勒的指示,在車體前安裝了一塊裝甲板一一叫作:" vorlander,意思可以解樣為“衝鋒裝甲板”。它可通過液壓驅動向前下方滑動。用於保護前部履帶。

極初期型:共34輛,自1942年5月到1942年11月,主要裝備國防軍的3個重坦克大隊——第501,502和503大隊。這時期由於投入使用十分聰明,因此在細節上沒有統一,比如車上的工具,炮塔物箱的具體位置和樣式(還有用3號克物篇的),前擋泥板的樣式及這裡有2個排氣管外置的形狀等。8月起,炮塔前端安裝了NbK39型90毫米煙霧彈發射裝置,左右各1組(3具)。

初期型:從1942年11月起到1943年7月間生產。最顯著的特徵是車尾安裝了2個大型空氣濾清器( Feifel),四根導氣管放置在動力艙甲板上。其它特徵包括:車尾左右採用新式擋泥板;炮塔右後方的射擊孔被取消(左後方保留),換為補充炮彈或乘員逃生用的艙(車體前方増設了一把大鐵:一部分車輛的車體兩側增設6具反步兵用的“S雷”榴彈發射器(類似一次性的小迫擊炮)。

1943年1月起,駕駛員前方的兩個小了望孔被廢止;車尾的兩個排氣口的外罩增大。火炮防盾上的炮瞄儀觀測孔部位增加了一塊橫置的鋼塊,以加強防護。3月起,為防止車長被炮拴後坐擊傷,增加了一塊保護鋼板;炮塔頂部增加了1具供裝填手使用的潛望鏡。5月起換裝梅巴赫HL210P45發動機,功率提高到700馬力,6月起,炮塔上的煙幕發射器裝置被取消。

中期型:從1943年7用起,量顯著的變化標誌是筒形的車長指揮塔改為避彈性良好的半球狀鑄造形。外圍增加可架設機槍的圓形滑軌。指改為理性真好的牛球狀的形軌,左後方的射孔被一個更小的手槍射擊孔取代;主炮彈簧式反向助力穩定器的位置由炮塔的右部移到後部,裝填手上方的換氣風扇前移。

1943年8月起,潛渡設備和車尾空氣濾清器造價品費,保養困難被消。9月起。車體上開始塗布了防磁性吸附手雷的水況裝甲”( emmert)。從此以後,這種德國組克的“專利”塗層,成了“虎”最常見的“化妝”。車體2個前車燈取消1個,位置由車體上移到駕駛室前重直裝甲板上,1943年11月起。車體上的反步兵“5需”發射器被取:車尾動力甲板右設置了炮鎖。12月起履帶細節也有了變化:每節的外筋上增加了3組“八“字形防滑爪:發動機甲板上的進氣和排氣口加設了金屬網。1944年1月起,炮塔左後側的手槍孔擊被取消;在炮塔內安裝”S雷”發射器(類似今天的“梅卡瓦),發射口在頂部的右側。

後期型:從1944年1月起。為大幅度簡化生產,”虎”1採用了一些V號“黑豹”G型,VT號B“虎王“和“黑豹”的部件。最顯著的特徵是從1944年2月的第822輛開始採用“虎王”的帶外凸紋的全鋼製負重輪,毎組只有內、外2個,總數減少了16個,(原因是合成橡膠生產成本很高,天然橡膠進口十分困難)。此後還有其它與先前明顯不同的細節之處,如火炮防盾上的炮瞄儀觀測孔取消了一個;誘導輪直徑縮小某些工具也遭削減(如原來放在最前面的大鐵鍁和車尾炮鎖)。享舍爾公司本來還計劃將火炮更換為威力更大的88毫米KwK43L/71(即“虎王”的主炮),但“虎王”替代“虎”1的趨勢已定,未實現。

從第850號車起,炮塔座圈外加焊了一道防彈筋。3月起,因為發生了炮塔頂部被大口徑炮彈(105毫米以上)擊穿的戰況,所以,頂部裝甲由25毫米加厚到40毫米。4月起,Tf9b型瞄準鏡被更好的Tzaf9c型代替。12月起,車體內增加了16發炮彈,備彈量達到108枚。



虎!永遠的虎!(3)


虎!永遠的虎!(3)


虎!永遠的虎!(3)


虎!永遠的虎!(3)

四、“虎”1坦克的作戰情況

在瞭解了“虎”1的開發和技術特點後,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它的實戰表現。

失敗的開局

虎”I開始生產沒多久,即1942年7月23日,沉不住氣的希特勒便下令將其投入戰鬥。英國軍事作家喬治・福迪( George Forty)在他的《二戰中的德國坦克》一書中評論道:“虎”1一開始的作戰對德國人來說是徹頭徹尾的災難。我們應該感謝元首先生的焦躁”。另一位軍史學者羅賓·克羅斯( Robin Cross)在其名著《庫爾斯克決戰》中則作了更加生動的描述:“希特勒就像是一個剛剛收到了生日禮物一一玩具火車的小男孩,立時就要將他的新東西拿出來過把癮。牌氣暴燥的古德里安則當著諸多同僚的面將矛頭直指元首:“如此極力炫耀新式裝備,過早地並且將如此少的坦克用在如此無足輕重的戰鬥中,事情都被希特勒搞砸了!

有意思的是,歷史總有相似之處。1916年在索姆河,英國人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忽視了數量,地形和乘員的訓練等問題,致使坦克誕生後的頭一次表現以失敗告終,但那次失敗後的英國贏得了戰爭,而德國卻輸掉了兩次。

最初4輛“虎”1剛剛開下生產線,就被分配到第502重坦克大隊第1中隊的第1小隊,在4輛I號N型坦克和一小隊享舍爾公司維修人馬的尾隨下,於法林博斯特( Fallingbostel)火車站裝車,8月29日凌晨到達了列寧格勒東南的姆加城(Mga)。上年10點鐘,到達了前線一處森林中的集結點。11點,第1排接到了出發命令,遂在1輛搭載著享舍爾公司的技師海爾・福蘭克( Herr Franke)和1名觀察員的VW82吉普車及一隊步兵的伴隨下,由麥爾克少校( Richard Merker)指揮,按預定路線開始進攻蘇軍。剛越過戰線後,德國兵就發現這一帶的地面十分鬆軟,根本不適於重型坦克行動。4輛“虎”1艱難地蹣跚而行,片刻後發現了目標。短暫交火中“虎”1推毀了蘇軍的暗堡和幾門反坦克炮,但蘇軍的報復性火炮壓制也不斷地向該地傾洩……越過一條小河後,3輛“虎相繼拋錨。德國緊急出動數輛18噸半履帶牽引車回收“虎”1,幸運的是蘇軍竟然沒有對回收行動加以“干擾”,使德軍連夜將這些坦克拖回。

9月15日,修理工作剛剛完畢,元首又下令“老虎”們於9月22日再次出動,支援第170步兵師向蘇軍陣地發動進攻,而這裡的地形和上次一樣槽糕。開戰不久,1輛“虎”1中了反坦克炮的埋伏,雖然裝甲沒有被打穿,但猛烈的震動使發動機停轉,再也發動不起來,乘員只好向炮塔裡扔了一束手榴彈後棄車而逃。其它3輛也連遭厄運,不是被打傷就是陷入了泥沼。經過努力,有3輛被回收,但衝得最遠的那輛無論如何也拖不回去了。後來,德軍一組維修人員摸了上去,把重要零件拆掉後,將車內塞滿了炸藥,把自己的新式武器炸得面目全非。


虎!永遠的虎!(3)


虎!永遠的虎!(3)


虎!永遠的虎!(3)

蘇軍繳獲的第一輛虎式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