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中,为何魏国不设相


三国历史中,为何魏国不设相

要说四大名著中,笔者是最喜欢看三国演义,不仅是因为书的定位很有倾向性,而且从朝代更替、事件发展方面也有连贯性。当然,要讲三国的历史,不是一本三国演义讲得完,说得正确。考证历史,得从历史大背景、正史中去考证、评价。在此,我来说说三国的丞相,蜀国和吴国丞相都有,最强大的魏国偏偏不设丞相位,这个原因何在?

蜀国诸葛亮无人能及

蜀国共延续了42年,丞相共有2位,即诸葛亮和蒋琬。另外董允和费玮两人算是携手为相,因时间短,影响力有限,所以少笔墨。

从三顾茅庐到隆中对,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辅佐刘备军屯荆州地带,继而西进益州,成就西南一霸态势,为蜀国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虽然关羽和张飞一开始不服,但到后来领略到诸葛亮卓越的领导才能、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后,他们心服口服。

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皆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战,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

后来的蒋琬是诸葛亮的学生,也是丞相位的继承者,虽然兢兢业业,奈何蜀国的弱小和颓废之势,“无可奈何花落去,出师未成身先死”。还未出征,蒋琬就因病去世。

吴国历任相位有7人

吴国延续了60年,丞相先后有孙邵,顾雍,陆逊,步骘等七位。其中陆逊为大将军、上大将军。

孙邵(163年 - 225年),山东昌乐西人。东知汉未年,他在北海太守孔融手下任功曹,后来,孔融投曹操,孙邵便随振武将军刘繇南下江南,后孙权封他为卢江太守。222年,孙权封为吴王,孙邵为宰相。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顾雍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县长,历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任会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讨平寇贼,安定郡县。数年后,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他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赤乌六年(243年),顾雍去世,年七十六。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大臣和主力军师。自孙权赋予大都督以来,曾是多次率领吴国军道队抵御北方的魏国及西方的蜀国的核心人物。后任吴国的丞相 (244年至245年)。 陆逊最著名的战役则是防御刘备来袭的“夷陵内之战 ”(222年)。在这场战争中,刘备的军队于密林扎连营三百里,陆逊趁机以火攻大破之,大败刘备于夷陵,使刘备不得不退回白帝城,不久更死在那里,也以致于蜀国后期一蹶不振。

三国历史中,为何魏国不设相


顾雍死后,陆逊被委任为丞相,但不久因支持孙权的太子孙和而被孙权多次谴责。容陆逊于245年去世,享年62岁。据《三国志》记载,陆逊是被孙权反覆的责备气死的。

张悌,东吴末代丞相,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魏伐蜀,悌论以“蜀阉宦专朝,国劳不备。必为魏所灭。”果如是。后拜丞相。晋伐吴,悌督沈莹、诸葛靓等率众三万渡江逆之。所领奋勇死战,无去意。军败,为王浑军所杀。

诸葛恪,诸葛瑾的长子,从小就以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著称,曾任丹杨太守,为吴国征得大量兵源。孙亮继位后,成为丞相,诸葛恪掌握了吴国大权,率军抵挡了魏国三路进攻,在东兴大胜魏军。此后,诸葛恪开始轻敌,率大军伐魏,围攻新城不下,士卒因疾病死伤惨重,回军后为掩饰过失,更加独断专权。不久,诸葛恪被孙峻联合吴主孙亮设计杀害,被夷灭三族。

步骘,吴丞相。世乱,避难江东,单身穷困,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昼勤四体,夜诵经传。大帝为讨虏将军,召骘为主记,除海盐长,还辟车骑将军东曹掾。帝为徐州牧,以骘为治中从事,举茂才。建安十五年,出任鄱阳太守。岁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明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士燮供命,南土始平。益州大姓雍闿等杀蜀所署太守正昂,与燮相闻,求欲内附。骘因承制遣使宣恩抚纳,由是加拜平戎将军,封广信侯。又奔长沙、讨益阳,屯沤口。黄武二年,迁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五年,假节,徙屯沤口。帝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顷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职。骘励太子拔能人为贤。后骘上疏论亲贤远佞斩吕壹,帝悟而斩之。赤乌九年,代陆逊为丞相,犹诲育门生,手不释书,被服居处有如儒生。在西陵二十年,邻敌敬其威信。十一年卒,子协嗣。

魏国没有丞相位

魏国延续了46年,居然没有丞相,关于这点,后世都很奇怪。我认为,这多少和曹操的胸怀有关,不设丞相位,是不希望有人超越他。毕竟在东汉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职位就是丞相,虽然建立魏国的是他的儿子,曹丕也当过东汉的丞相,他们多少心里有点小九九,不想其位被他人获得,更不愿意再出一个丞相篡夺魏国的政权。当然,虽然没有丞相位,身居大将军位置的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等,履职丞相之职,仍然倚仗这个位置做大,最终取而代之。

三国历史中,为何魏国不设相


三国征战频仍,掌握军权的并有军功的兼职丞相出镜率最高,名气也最大。吴国代表为陆逊,魏国代表是三司马,蜀国代表当然是诸葛亮,名气都很大。一千多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化身,忠臣典范,甚至被神化,其他几者当然无法相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