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文可安天下,武可定江山,譜寫一代傳奇的偉人

辛棄疾,我國著名詞人,同時也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同時也是我們最瞭解的詞人之一,其作詞風格多為豪放派。

辛棄疾雖說生於山東,可當時北方已淪陷於女真人之手,辛棄疾的祖父辛贊雖然當時在金國任職,但是從小祖父就告誡辛棄疾是一名漢人,長大後一定要爭氣,報效宋朝,平時教辛棄疾一切本領。在辛棄疾十幾歲的時候,就藉著科舉考試的名義再金國勘察地形,辛棄疾也自由受到祖父辛讚的薰陶,不僅能夠寫得一首好詩更練得了一身過硬的本領,這也為他以後抗陣殺敵埋下了堅實的基礎。

辛棄疾:文可安天下,武可定江山,譜寫一代傳奇的偉人

祖父去世以後,辛棄疾一直在尋找著機會叛金歸宋,終於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朝大肆開始侵犯我國南方。而當時在金國區域內的漢人終於受不了金國人的壓迫,開始進行奮起反擊,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的辛棄疾看準機會,覺得這是反金國的一次時機,便急忙召集了附近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起義君,在裡面一直擔任要職。當時金國內部也發生矛盾,完顏亮被其部下所殺。當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時,辛棄疾帶著五十多人的隊伍向敵軍幾萬人的軍隊中殺去,並一路勢如破竹,將叛軍活捉,這場戰役令辛棄疾一戰成名他開始了為官的生涯,並深受當時宋高宗的重視,這一年辛棄疾才二十三歲。

當時的辛棄疾氣血方剛,正想展示一番宏圖大志,但當時的朝廷是對於敵寇的態度十分的懦弱畏畏縮縮,每當辛棄疾向朝廷訴說自己想去抗敵時,朝廷總是以各種理由來敷衍了事,但是當朝統治者卻倒是對於辛棄疾的抗敵方法十分感興趣,於是宋孝宗便派他前往江西、湖北等地處理一些剿匪任務,如果成功就會支持辛棄疾北伐,辛棄疾自然不敢怠慢,十分認真的來處理這件事。

這些小問題對於辛棄疾來說,不是什麼難事,但辛棄疾當時卻發現了一個問題,當時的士兵十分渙散,沒有什麼戰鬥力,於是他向朝廷建議組織一支飛虎軍,由辛棄疾親自帶領訓練。一開始宋孝宗也十分贊同辛棄疾的這個建議,但由於聽信宦官的讒言,便解散了飛虎軍,此時的辛棄疾十分的鬱悶,這顯然與辛棄疾所想的大相徑庭,雖然他平時乾得很出色,但覺得不能夠上陣殺敵,而且人生短暫又壯志難酬,內心越來越感到痛苦和壓抑。

辛棄疾:文可安天下,武可定江山,譜寫一代傳奇的偉人

雖說辛棄疾有著實力,然而現實總是與想象的相違背,他豪邁而不拘小節的性格再加上他堅持北伐的態度,使他無法在朝廷上成為大官。即使他有這個實力,但是卻與當朝統治者的觀念相予盾,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於是他便早早的做好了隱居的準備。偶爾寫一些詩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哀和感慨。

在辛棄疾四十二歲那年,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此後的二十餘年間過得一直十分清閒,除了偶爾一兩年出任官吏,其餘大多時間都是閒居在家,也可以說辛棄疾的作品大多也都是在這二十餘年間寫出來的,本想上陣殺敵,卻不料不得志,在家閒來賦詩。也可以說辛棄疾是被逼成了一個詩人,“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破陣子》),在這些詞句中,表達了辛棄疾深深的感慨和無奈的情緒。

在寧宗嘉泰三年的時候,對於辛棄疾來說,似乎是一次機會,當時主張北伐的韓侂冑等人決定起用主戰派人士開始登上政治舞臺,這時已六十四歲高齡的辛棄疾又被重新啟用,辛棄疾來了精神,決定好好的幹一番。這時辛棄疾的眼中彷彿看到了一絲希望這是這幾十年來辛棄疾最為之高興的一次。儘管年紀已大,卻也絲毫不減當年,他準備為此大幹一場,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辛棄疾:文可安天下,武可定江山,譜寫一代傳奇的偉人

正當辛棄疾沉浸在喜悅之中,然而現實又給他重重的一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之下被迫離職,當時辛棄疾淚散朝廷,此後他回故鄉閒居,雖說兩年都被招任職,但無奈辛棄疾年數已大身體衰弱,他口中時常唸叨著“殺敵,殺敵”二字,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帶著滿腔的遺憾溘然長逝,結束了他抑鬱而又不得志痛苦的一生。

辛棄疾的詞大多是表現和抒發抗陣殺敵的願望,那時的辛棄疾無法正面殺敵,只得藉助一些詩詞來抒發自己偉大的理想抱負。但當時現實的社會卻不允許他這麼做,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十分男兒氣血方剛的語氣,“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等,都突出了辛棄疾豪邁無畏的情感。

也許辛棄疾是經歷了太多的滄桑與無奈,所以寫出的詩一般都表現得十分曠達和豪正,也正是由於辛棄疾不同的經歷,往往會產生不一樣的化學成分,例如他的詞就大致地概括了辛棄疾的性格特點,倘若辛棄疾沒有這些經歷,那他的詞也許就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種豪邁的風格。

如果我們瞭解辛棄疾會發現他與南宋詩人陸游有很大的相似性,二人同為愛國詞人,用文字來抒發愛國情懷,一位是“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文人策士,另一位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秀才將軍。二人都不得志,但陸游的處境要比辛棄疾的好一些,晚年時,陸游把兒子叫在身邊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而辛棄疾也只能感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更多的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國家前途未來的感傷,對壯志難酬的心痛,對當朝統治者的失望,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這些情緒便在辛棄疾的內心越來越壓抑,雖然我們看到辛棄疾一直寫他的種種悲哀和失望,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辛棄疾的詩中體會到,辛棄疾想要抗陣殺敵報效國家的決心是十分強烈的,即使到了晚年,他也不會屈服,我們可以通過《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這首詩去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一方面在回憶自己年輕的時候種種威風的時態,另一方面又無奈於歲月的流逝和自己年數已大的事實。

辛棄疾:文可安天下,武可定江山,譜寫一代傳奇的偉人

我們可以透過辛棄疾的種種古詩想象出,千百年前,一位步履蹣跚滿頭白髮的老人,內心堅定的望著祖國大好河山,他拿起筆墨,開始抒寫他二未完成的夙願,不一會兒,他睡著了,他彷彿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夢迴吹角連營。他又回到了那個抗陣殺敵的時候。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這一生的夢想便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他不知不覺的醒了,眼角還有殘餘的淚,然後又看了看自己滿頭白髮,於是就無奈的感嘆出“可憐白髮生”。

其實豪邁的詞風是由蘇軾所創,但是一直都沒有什麼更深的繼承和發展,但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辛棄疾的出現改變了當時豪邁詞風的尷尬處境,他一如既往的使用豪邁的詞風來抒發自己的凌雲壯志,同時他也為蘇詞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繼續發揚光大下去。將蘇詞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我們也不得不佩服,辛棄疾的文學功底十分的強大。假如要是辛棄疾一直用心寫詞,那麼他所引領的又是另一個文學潮流,他或許也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時代,名垂青史,永垂不朽。

辛棄疾:文可安天下,武可定江山,譜寫一代傳奇的偉人

前不久,有一部關於辛棄疾的電視劇上映,建議想了解辛棄疾的人去觀看,裡面大致情節也都與正史相符,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曾經給予辛棄疾很高的評價。他用非常簡練的語言來概括出辛棄疾的一生。在他眼中辛棄疾近乎一個“完人”來比喻辛棄疾,雖說人無完人,但辛棄疾文韜武略樣樣齊全,可見辛棄疾這一生多麼壯偉。

後人經常會揣測,假如當時當朝統治者會同意並大力支持辛棄疾北伐,那麼歷史將會不會被改寫?倘若辛棄疾真正成為了一名將軍,那麼留給後世的辛棄疾更多的是武將這一稱謂,因此中國詞壇也就少了一位優秀的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