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掉水裡,你先吃西瓜還是草莓”,孩子怎麼答就要怎麼教育

昨晚,在朋友圈看到發小發了一條朋友圈,內容是她分別問了2個女兒:“媽媽掉水裡,你先吃西瓜還是?”,然後兩個孩子不約而同都優先關心如何拯救媽媽的問題,這讓她感到十分暖心。

“媽媽掉水裡,你先吃西瓜還是草莓”,孩子怎麼答就要怎麼教育

我覺得她這樣測試孩子,挺可愛,順手點個贊,並沒有多想。可是今天在刷視頻的時候,看到不少家長都在用相似的問題來測試孩子,結果不同孩子有不同答案。有些家長因為孩子忽略了“媽媽掉水裡”這個關鍵信息,直接回答“吃”“吃巧克力”“吃蛋糕”等而生氣,覺得孩子一天天就知道吃,根本不懂得關心父母,甚至覺得孩子只愛自己不愛自己。

因為在朋友圈看到另一個家長還因此打了孩子,所以這裡我想就這件事來和家長們,從孩子不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教育的哪些問題。

“媽媽掉水裡,你先吃西瓜還是草莓”,孩子怎麼答就要怎麼教育

首先,孩子們都愛媽媽,選媽媽或選吃,是孩子思維有差異。可能有父母不愛孩子,可是沒有孩子不愛父母。幾乎所有養在父母身邊成長的孩子,在0-7歲內都無條件地愛著媽媽。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媽媽們控制不住脾氣打罵了孩子,可孩子還是會來討好媽媽,抱著媽媽的原因。

那麼,既然孩子愛媽媽,面對這樣一個選擇性問題,為什麼孩子會忽略“媽媽掉水裡”,直接選擇了吃東西呢?

“媽媽掉水裡,你先吃西瓜還是草莓”,孩子怎麼答就要怎麼教育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的思維有差異。如果孩子的思維偏感性,他會從信息中捕捉到情感色彩,回答也就更體貼和溫暖。而如果孩子的思維偏理性,他就會從信息中直接捕捉到很實在的利我信息。

而研究過養育男孩與女孩差異的家長,基本都有一個常識,即大部分男孩的思維偏理性,而大部分的女孩的思維偏感性。這也是為什麼大家仔細去觀察回答這個問題的孩子,會發現大多數女孩否發揮貼心棉襖模式“救媽媽”,而男孩大多都回答了“吃”“吃蛋糕”“吃巧克力”。

“媽媽掉水裡,你先吃西瓜還是草莓”,孩子怎麼答就要怎麼教育

其次,忽略“媽媽掉水裡”的關鍵信息,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閱讀能力。有些人說,回答吃東西的孩子,是邏輯思維能力太差。而事實上,在一個毫無邏輯的問題面前談邏輯,對孩子實在不公平。這個毫無邏輯的問題,考驗的其實更多是孩子捕捉關鍵信息能力。

孩子忽略了“媽媽掉水裡”的關鍵信息,可以直接反應出捕捉關鍵信息能力差。而捕捉關鍵信息能力差的孩子,大多閱讀積累淺,閱讀能力差。

“媽媽掉水裡,你先吃西瓜還是草莓”,孩子怎麼答就要怎麼教育

我發小的兩個女兒從很小就一直有睡前閱讀的習慣,她們現在分別是4歲和6歲,家裡的圖書已經好幾捆了。她們在這個問題面前,第一時間就捕捉到關鍵信息,這得益於她們有很好的閱讀基礎,具備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

而在這裡,對於那些回答吃東西的孩子的家長,家長們與其毫無道理、莫名其妙地責怪孩子邏輯能力差,不如從現在起去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增加他們的閱讀量,從而提升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

“媽媽掉水裡,你先吃西瓜還是草莓”,孩子怎麼答就要怎麼教育

最後,孩子的任何言行都與父母教育有關,要學會從“孩子的不好”中去調整。教育心理學上說,家庭教育本質上就是人格滲透。孩子的任何行為背後都反饋出父母教育方式的可靠性和存在的問題。

就如這個事件,孩子的思維差異、捕捉關鍵信息能力差異才決定了他們會給出什麼回答。父母不應該糾結於孩子的回答只知道吃,而應該從孩子的回答看到背後存在的教育缺失。

“媽媽掉水裡,你先吃西瓜還是草莓”,孩子怎麼答就要怎麼教育

教育是一件雙向性活動。父母灌輸給孩子的教育,孩子的言行舉止中會體現。而從孩子的言行舉止中,父母要懂得看到自己的教育的方式和理念是否合適孩子,然後去慢慢調整,努力做到對孩子因材施教。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養出一個有善念、有是非觀念、有溫度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