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解孝經·孝是唯命是從嗎

孝,是貫穿於天、地、人的。中國早就有“參贊天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說法。“參天地化育”才是孝。《孝經》正文中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夫孝,始於事親,中 於事君,終於立身。”最重要的是下邊的話:“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什麼叫“天子之孝”呢?“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的意思,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什麼叫“刑于四海”?就是置之四海而皆準的精神。

禪解孝經·孝是唯命是從嗎

《孝經》之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這裡的“子”,即兒女,古人稱子兼男女;這裡的“父之令”,也是包含了母親在內的,“父之令”實際上就是父母之令。古人最壞的就是三從四德,這個不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而是糟粕。像印度人到現在為止,都認為女人不是人,《摩奴法典》中規定女人是男人的財產。伊斯蘭教也是這樣,規定男人要和女人離婚的話,喊幾遍“女人,我要跟你離婚”,就可以離婚了。西方也是不把男人和女人平等看待的,到現在也是。我開個玩笑,但也是真的,美國的文明就是野獸的文明。

禪解孝經·孝是唯命是從嗎

曾子問的是:“兒女聽從父母的話、聽從長官的命令,這就是孝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孔子回答:“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並不贊成盲目的愚忠、愚孝;相反,他支持對錯誤想法或行為的直言規勸。“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 什麼叫“爭臣”?就是反對派,就是敢於直言勸諫的大臣;過去的時候,天子有七個反對派。“雖無道,不失其天下。”這個皇帝雖然昏庸無道,可是卻不會因此失去他的國家。比如說,唐太宗有時也昏庸無道的,可是因為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這些敢於進諫的宰相、大臣,因此他才能穩穩的坐定江山。

現在的“百家講壇”,大話也好、戲說也罷,都是胡說。他們不瞭解中國文化,也不瞭解中國皇帝,甚至說我們的官文化腐朽,這是在明明的侮辱中國人,簡直是胡扯八道。從英國到歐洲,再到美國,他們的文官制度都是從中國學去的。什麼叫文官制度?就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考試製度。我們從漢朝到清朝的文官制度,被歐洲人整個學去了。一九八四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邀請美國卡特政府的文官來中南海教課,這個官員說:“我誠惶誠恐,因為我們的文官制度是跟你們學的,現在讓我來給你們講,真是很不好意思啊!”你看丟人不丟人,現眼不現眼?!

禪解孝經·孝是唯命是從嗎

天子有七個反對派,他就不失其天下;諸侯有五個反對派,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父親如果有一個反對派的兒子,他就不會去做壞事。“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意思是說:“父母如果有提意見的兒女,就不會陷於不義的境地。當父母做出不義事情的時候,作兒女的不可以不規勸他們。作臣子的也不可以不勸諫他們的國君。所以當父母做出不義事情的時候,就要規勸;如果還是遵從父母錯誤的命令,又怎麼能說得上是盡孝呢?”這就是《孝經》的精神。

摘自《禪解孝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