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傘蓋寺和鐵樑橋初建年代考

傘蓋寺和鐵梁橋初建年代考

王 欣


忻州:傘蓋寺和鐵梁橋初建年代考


傘蓋寺坐落在忻州城南30公里的莊磨鎮連寺溝西南翠巖山麓。寺南山腰有一巨松,高達30餘米,樹圍3.1米,其形如傘,枝繁葉茂遮天蓋地,故曰“青松傘蓋”,是忻州古八景之一。


忻州:傘蓋寺和鐵梁橋初建年代考


寺南山谷中有座古雅的鐵梁橋,其跨度為16米,高6.2米,橋身寬4.4米,全部用整齊的石條砌成,橋內橫穿兩根8釐米見方的鐵梁,故稱鐵梁橋。橋的兩側有石欄石柱,石欄上雕刻有石雕圖案,橋頭有一對石獅。

忻州:傘蓋寺和鐵梁橋初建年代考


然而多少年來人們對傘蓋寺和鐵梁橋的初建年代卻說法不一。據《忻縣誌》載:傘蓋寺為唐代建築,鐵梁橋為明代建築。據《忻州史話》載:傘蓋寺系唐末五代的後唐初年所建。還有的人認為鐵梁橋為金代所建。為了考證傘蓋寺和鐵梁橋的初建年代,筆者近年來曾多次前往傘蓋寺進行實地考查。通過考查和資料證實我認為傘蓋寺和鐵梁橋同屬唐代初年所建。

據《忻州直隸州志》載:“傘蓋寺在馮村後唐初建附山植松百餘株志雲青松傘蓋即此”。在此怎樣斷句成為關鍵。一種是“傘蓋寺在馮村後,唐初建。…”而《忻州史話》認為“傘蓋寺在馮村,後唐初建。…”2006年《忻州直隸州志》再版時仍按《忻州史話》觀點斷句印刷,也變成了“傘蓋寺在馮村,後唐初建。…”這裡的“後”字起了重要作用,逗號的一前一後將事物變成了兩朝代。在古漢語中“後”字是表空間方位的,表示傘蓋寺在馮村的後面。事實上傘蓋寺也正好在馮村的西南面,而不在馮村。在《忻州直隸州志》同一頁記載興國寺時,這樣寫道:“興國寺在治後唐儀鳳年建”。這裡的“後”字同樣是表空間方位的,表示在州治的後面,如果與後面的唐字連在一起,則成後唐,而後唐是沒有儀鳳年的。因此,傘蓋寺的初建年代應為唐代初年所建。


忻州:傘蓋寺和鐵梁橋初建年代考


傘蓋寺的初建年代確定後,我們再看處於同一寺內的鐵梁橋。鐵梁橋明代說的依據是根據橋護欄石柱的刻字而來,在橋西北角的一根石柱上露出地面的部分刻有“明嘉靖四十二年歲次”的字樣。我在實地考查中懷疑石柱的下面可能還有字,於是用鐵鍁挖開下面,果然露出了“癸亥三月中旬吉日補修”的字樣。可見鐵梁橋的初建年代絕非明嘉靖年間始建,應在明代之前。


忻州:傘蓋寺和鐵梁橋初建年代考


從鐵梁橋的建築結構來看,主體為一單孔石拱橋,兩側各有一副孔。水流小時從主孔流過,水流大時兩副孔也可通過水流。整個石拱橋雄偉壯觀,設計奇特。從石拱橋的發碹形式看每層石塊都是縱向排列(順著橋身走過的方向),這種發碹形式梁思成所著的《中國建築史》所載的隋唐時期趙縣安濟橋的發碹形式完全一樣。這種形式是隋唐時期特有的建築風格。


忻州:傘蓋寺和鐵梁橋初建年代考

忻州:傘蓋寺和鐵梁橋初建年代考


從鐵梁橋石欄的石刻圖案來看,石浮雕的馬的形狀與唐昭陵六駿圖中馬的形狀很相似,特別是馬的尾巴都挽一結。從橋頭的一對石獅的形狀來看與《中國獅龍鳳造型圖典》中所畫的太原晉祠魚沼飛樑堍的蹲獅很相近,符合唐宋時期石獅的雕刻技法。

另據《忻州直隸州志•藝文》載明代忻州賢良黨承志《傘蓋青松》詩一首,“寺傍山阿殿閣重,童童如蓋蔭青松。橋登彼岸歌金澗,泉湧靈巖漱石淙。….”由“橋登彼岸歌金澗”可知要想到達彼岸的傘蓋寺,必須經過此橋。從現存的遺址看,鐵梁橋也正是建在兩座小山的山谷中,先過橋再沿小路通往傘蓋寺。因此,橋與寺必然是同時代所建,甚至是先修橋後建寺,方便建寺所需的建築材料的運輸。

綜上所述,翠巖山傘蓋寺和鐵梁橋都應該是唐代的建築,也不愧為忻州古八景之一。她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瑰寶。

文章來源:忻州記憶 原創 王欣 轉發旨在傳播本土歷史文化。版權歸原作所有,向原作者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