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故鄉彩虹飛——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脫貧攻堅紀實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田才 報道)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部,北倚祁連山脈達坂山,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也是我國土族人口最多、居住最為集中的地方,下轄8個鎮、9個鄉、2個民族鄉,總人口40萬人,土族約佔總人口的17%。土族群眾因傳統身著七彩長袖衫、能歌善舞,因此,互助縣又被譽為“彩虹的故鄉”。

時光回到公元2015年,在互助縣腦山溝壑縱橫的褶皺裡,還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似乎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貧困戶。這些因病、因教、因路等阻斷了夢想的土族群眾,成為互助縣精準扶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裡有一朵牡丹。我和尕妹見不上面,苦日子啥時候能過完。”這首流傳在互助山區的民間“花兒”,道盡了土族群眾貧困生活的哀愁。

作為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之一,2015年底,全縣共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118個,貧困戶13796戶,貧困人口48523人,貧困發生率14.1%。

2018年,互助縣118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3萬名貧困人口脫貧。

2019年,預脫貧的291戶579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全面實現了貧困“清零”目標。青海省政府公示公告互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互助縣連續三年被評為青海省脫貧攻堅先進縣。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裡有我的(美)家園。我和尕妹致富忙,好日子還在(個)前面。”土族群眾一改往日的“花兒”,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彩虹的故鄉”經歷了怎樣的美麗嬗變?

“開好藥方”

互助縣根據不同致貧原因,“因村因戶”制定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計劃,對症開“藥方”,拿出了明晰具體的“脫貧清單”。

首先,通過縣級領導帶頭進村入戶,訪困問需、訪貧問計,對所有行政村進行挨家走訪、多輪排查,獲得了詳實可靠的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基礎數據。

隨後,樹立全縣“一盤棋”思想,全方位構建“1+8+10”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形成了“黨政主要領導一線指揮、縣級領導分片督導、行業部門聯動協作、幹部職工齊心協力、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大扶貧工作格局,精準施策、精準發力,打響了“攻堅拔寨”式的精準扶貧戰役。

“搬出大山”

2016年11月20日,土族村民呂有成一家搬進了盼望已久的新家——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新村。敞亮的新房,讓他激動地一時說不出話來。

班彥村是出了名的腦山村,村裡的五六社129戶484人家住在山頭,“十年九旱”“拉羊皮不沾草”是貧困的代名詞。從腦山裡搬遷到新村,從土坯房住進鋼筋混凝土的新房,彷彿就在一夜之間,這個小山村發生了巨大轉變。

近年來,互助縣始終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作為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群眾生計問題的最有效方式,互助山區的不少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搬遷”項目搬到了遠離大山的新村,而他們的幸福生活也從搬出大山的那一天開始了。

互助縣蔡家堡東家溝村,是青海省1622個貧困村之一。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這個位於蔡家堡鄉山頂的腦山村莊,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一直以來,地處互助腦山地區的東家溝村,自然災害頻發,交通閉塞,耕地貧瘠,種植業單一,村民們年人均收入僅有3000多元。因居住地分散,居住環境差,人畜飲水、就醫、上學十分困難。基於此,經過互助縣政府各部門協調推進,東家溝村在地域平坦、交通便利的塘川鎮下山城村置換土地為東家溝村群眾統一安置宅基地。

蔡家堡鄉副鄉長申鵬說,全鄉13個行政村中有一半因為自然條件差,需要搬遷。由於易地搬遷村都處在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交通信息閉塞的地方,造成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尷尬境遇。要從根本上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讓當地群眾徹底擺脫制約發展的惡劣環境,必須走易地搬遷的道路。

走進已經搬遷入住的村民東國平新居,上下五間的二層小樓裝修得格外氣派,冰箱、彩電、還有東國平自己設計的電視背景牆和臥室,讓到訪者彷彿走進了城市的小洋樓。

“現在我們一家五口人住上了樓房,花了將近20萬元。只要能吃苦就能掙錢,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東國平說。

“住在塘川鎮離城裡近,打工、孩子上學都非常方便。”村民東鵬山認為,人居環境變好了,各方面條件也在不斷完善,老百姓才有幹勁,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離實現政府提出的“能致富”奔小康的時間不會太長。

山路遠、行路難、務工難、上學難、掙錢難——曾經這些困難向大山一樣壓在東家溝村民身上喘不過氣來。

以前,在山裡生活時,汪芬蘭和其他村民天沒亮就出家門,沿著11公里的山路,走到寧互公路才能坐上去西寧市打工的公交車,晚上又頂著月亮走回家中。“一天三四個小時花在路上,還不一定當天就能找到臨工。現在,公交車就在家門口,去縣城、省城打工方便多了。”汪芬蘭說。

實施易地整村搬遷後,後續產業如何發展,脫貧新路如何邁開步伐?駐村幹部和兩委班子開始提前謀劃。

據“第一書記”李延東介紹,今後東家溝村將進一步擴大勞務輸出規模,搞好農貿產業,增加村民的收入,使老百姓更早、更快地步入小康生活。

“這一兩年,我們村已經娶進來了10個新媳婦,我現在除了村支書的身份,還兼任村裡的媒人。”說這話時,東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東銀山一臉自豪。

“如果沒有搬遷,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我家再過30年都不可能住上這樣的房,也過不上這樣幸福的生活。”村民東國金講起村裡的新鮮事,一臉興奮:現在家裡住的是二層洋房、走的是水泥路,用上了手機,開上了小轎車、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小孩上學不操心,家裡今年的收入也提高了近千元……搬遷使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裡還有一個大變化,過去三年全村娶了5個新媳婦,今年一搬進新村,上半年就娶回來了5個新媳婦。”東國金樂呵呵地說。

互助縣林川鄉作幹村地處乾旱山區,由於地形複雜,溝壑縱橫,交通閉塞,土壤流失嚴重等問題。2015年以前,村民們年人均收入僅有3000多元,140戶村民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86人,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村。實施易地搬遷後,村裡近140戶群眾告別世代居住的窮山僻壤,迎來“挪窮窩”的歷史性機遇。

走進作幹新村,一排排統一設計建造的院落錯落有致,村道、電網等配套工程也一應俱全,新村還配備了環衛、養老和衛生等相關設施。春風撲面,一派鄉村田園風光。

據作幹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幹部劉文銀介紹,整村搬遷後,對村民後續產業發展開展了“分類指導”,即對有勞動能力的人實行產業幫扶,發展種植養殖業;對無勞動能力的村民,實行入股分紅,穩固增收,穩固脫貧;對外出務工者實行技能培訓,通過技能多掙錢,儘快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