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一貫愛找中國麻煩、因出訪美國而曾感染新冠病毒的澳大利亞內政部部長彼得·達頓(Peter Dutton)最近接二連三地向中國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發難。

今天(4月23日)早晨,他在接受澳大利亞電臺2GB採訪時,質疑WHO的領導力問題,認為如要賦予WHO更多調查權,其總幹事譚德塞·阿達諾姆(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就不應繼續負責相關事宜。並暗示譚徳賽與中國關係過密。

自從Dutton本人結束因感染新冠而進行的隔離後,幾乎每一次出現媒體中,都是指責中國,而非對他本身管理的內政部事務進行信息發佈和預期。

4月17日,在接受電視採訪時,Dutton要求中國對新冠病毒的起源進行解釋。並影射中方在發佈新冠疫情的信息上不夠公開透明。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彼得·達頓(Peter Dutton),圖片/九頻道

此前,他還抨擊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WHO要為其支持中國重開生鮮市場負責。可以就在差不多時候,澳大利亞陸續包機,將500噸龍蝦等海鮮運往中國的上海、廣州、深圳、香港等城市。

在中國疫情最為嚴重的2月,澳大利亞的龍蝦出口就遭受嚴重打擊。Dutton這番言論,顯然根本沒有顧及廣大漁民的切身利益,不過是用偏頗的政治表態博眼球。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圖/SBS

而作為分管澳大利亞邊境管理,並常年對移民態度強硬的部長,Peter Dutton在澳大利亞輸入型新冠感染人數激增,最需要嚴格的邊境管制制度時,卻一度"神隱"。根據《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的報道,除了接受電視訪談"閒聊"自己的隔離經歷,以及出現在新聞通稿中,Peter Dutton並未對如何進行邊境管控發表任何有建設性的看法。

直到有工黨議員發表了對於中國政府應對疫情能力的讚賞,Peter Dutton才急忙現身對這位議員進行"嚴厲批評",要求該議員道歉並辭職。

以Peter Dutton為代表,希望"甩鍋中國"的表態,在全世界都時有發生。然而,這不僅對疫情的控制毫無意義,而且更無益於澳大利亞擺脫目前的經濟困境。

未及時禁意大利和美國,浪費窗口期,能怪中國嗎?

作為第一個應對疫情的國家,中國事實上完全是基於SARS經驗,自己摸索出一套應對方案。也許有矯枉過正的部分,但總體是較為有效的,值得其他國家參考。

由於地理的先天優勢,澳大利亞在中國疫情爆發期間,實際上已經控制住了病毒在本國蔓延。然而,到第二波全球性疫情蔓延時,澳大利亞本來有大約一個月的"窗口期",可以更及時地管控住主要來自意大利和美國的輸入型病例。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後來,總理莫里森也曾在新聞發佈會上承認,澳大利亞的很多輸入型病例都是來自美國。但是他話中有話,又表示新冠病毒來源於中國

全世界忙著抗疫,中國經濟開始復甦

儘管聯邦政府的疫情應對措施較為奏效,澳大利亞的日新增確診人數已經許多天保持在兩位數。但是一系列統計數據表明,在3月的最後兩週和4月初,澳大利亞經濟正在經歷自建立聯邦以來的和平時期最為嚴重的下滑。

如何才能擺脫困境?恐怕要依託於中國經濟的復甦。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4月17日報告的數據,中國GDP經歷40年來首次同比下降。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了6.8%,這在冠狀病毒爆發之前是無法想象的。但是,一系列其他官方和其它指標表明,中國經濟可能在一季度已經觸底。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1. 生產在恢復

大型發電廠的煤炭消耗量已恢復至2019年90%的水平。中國3月份的官方失業率也略有改善,從2月份的歷史最高水平6.2%降至5.9%。

四川省會成都的汽車製造廠也已經恢復了運營,除了佩戴口罩、使用其他防護裝備、以及餐廳內的社交距離舉措外,幾乎沒有受到干擾。

辦事處設在成都的歐洲商會負責人保羅·西夫斯(Paul Sives)說:"儘管人們在辦公室、以及室外都戴口罩,但是公司都已復工,並且工時不受限制"。

2. 消費在反彈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蘇州市民在耐克專賣店外排隊

受到疫情管控影響最大的零售業,也在逐漸恢復人氣。麥當勞和肯德基兩大快餐品牌皆表示,他們大約有95%的門店已經重新開張,有些門店的服務略有限制,但基本恢復到疫情之前銷售額的90%。蘋果、耐克、星巴克等全球知名品牌的門店也都逐步開張。

此前紛紛關門的奢侈品店也迎來了封鎖之後的第一波"報復性"消費。

根據《女裝日報》的報道,位於廣州奢侈購物中心太古匯的愛馬仕旗艦店在4月11日重裝開業當天,銷售額就突破了270萬美元(約合1900萬元人民幣),被認為是愛馬仕在中國最高的單店成交額之一。

3. 鋼鐵生產為關鍵性指標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大宗商品情報公司Mysteel進行的一項市場調查顯示,中國鋼鐵生產商的日粗鋼產量,在4月的第一週穩步升至近270萬噸的3個月以來的高點,原因是當地需求復甦,鋼鐵生產商提高了產量。這是一個關鍵性的標誌,表明中國經濟已恢復運轉。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上週發佈的預測,鑑於抗疫舉措的升級,美國經濟今年將萎縮5.9%,而中國經濟全年或實現1.2%的增長。這組數據,也間接表明了中國經濟的復甦前景。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魏睿昊指出,中國經濟確實進入了恢復期,"最糟糕的時間"可能暫時過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勢未減,中國重要的出口對象如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仍處於抗疫封鎖階段,國內消費力大幅下挫,勢必影響中國的出口。有不少中國出口商已經為許多主要市場的訂單下跌做好了準備,對3月出貨量的適度回升保持謹慎態度。

總部位於北京的諮詢公司Trivium編制的一項商業活動指數顯示,中國經濟目前處於"日常生產"83%的水平,好於3月中旬的66%。考慮到中國在2月份遭遇的困境,這一數據值得高興,但仍然比預期的要嚴重。公司聯合創始人安德魯·波克(Andrew Polk)認為,如果中國停留在這個產出水平上的時間延長,那麼與去年相比,今年的經濟將無法實現增長。

魏睿昊也表示,中國經濟恢復至目前水平值得高興,但是要恢復到正常水平需要的時間可能會長於大家的想象。

澳洲企業應為中國復甦做準備

從3月中旬,澳大利亞為了遏制疫情蔓延實施較為嚴格的社交距離禁令後,經濟確實受到很大影響,各類經濟數據都呈現出下跌態勢。IMF甚至預測,2020全年澳大利亞的GDP將下降6.7%。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悉尼街頭冷冷清清

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BA)最新公佈的4月PMI製造業指數就從49.7下降至了45.6,不僅是連續第八個月下降,也是自2016年5月以來最大跌幅水平。其中服務業活動和新訂單都急劇下降。

在魏睿昊看來,澳大利亞所受的經濟衝擊很可能要等到第二季度才會真正顯現出來。

而和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相比,澳大利亞與中國在政治關係上出現了較大改變。當時,中澳關係相對比較良好和健康,可以相互借力以儘快從危機中恢復經濟;可這幾年,由於一些澳大利亞政客的態度,中澳關係時冷時熱,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勢必對兩國的經貿合作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澳大利亞的經濟前景。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與澳大利亞政界"聯美抗中"的思路不同,工商界人士早就開始記掛疫情之後的中國市場,畢馬威(KPMG)亞洲和國際市場負責人弗格森說:"從中長期來看,對於澳大利亞和澳大利亞公司而言,中國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不能失去商業眼光。"

"至關重要的是,澳大利亞公司必須瞭解中國的實際情況,並集中精力制定中期復甦計劃。"

魏睿昊表示他個人較為同意畢馬威等機構的看法,澳大利亞一些特定行業是能夠依託中國經濟復甦產生的需求,較快走出困境,甚至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首先,隨著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和生產,中國市場的內需已經恢復到相對健康的水平。那麼,政府為了促進經濟恢復而會投入大量基建建設,原材料的進口就會快速恢復;而近幾年中國消費升級,對高端食品等的需求,也將隨著個人和家庭消費的恢復而逐漸回到正常水平。

其次,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可以分為實物和服務兩大方面。服務出口主要集中在教育和旅遊,鑑於目前各國為了減少輸入型病例而進行了出入境限制,這兩大服務出口今年之內都極難恢復。相對而言,貨物的運輸卻恢復得較快。

綜上所述,有一些行業和公司是可以從中國經濟復甦中獲利,及早恢復正常運轉,甚至尋求更大發展。

最為顯著的例子就是資源類行業的鐵礦石公司。2019至2020財年,澳大利亞出口了5.56億噸鐵礦石,價值654億澳元,其中1月至2月期間出口了1.23億噸,價值139億澳元,這還是在冠狀病毒爆發後的數字。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知名鐵礦石生產商力拓(Rio Tinto)本月表示,中國鐵礦石需求強勁,他們訂單已滿,很多船都在等待出發。

澳大利亞礦業委員會(Minerals Council of Australia)最新發布的市場報告稱:由於預期中國即將出臺的財政刺激方案可能會提供大量的鋼鐵密集型(steel­intensive)基礎設施支出,鐵礦石價格將一直居高不下。

另外,本文開頭提到的澳大利亞水產商包機把海鮮運往中國市場,也證明高端食品出口也恢復迅速。從澳大利亞貿易和投資委員會的文件看,澳大利亞政府出資安排了200趟包機,分別從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和珀斯等地出發,向中國主要超大型城市提供此前因為疫情而無法出口的龍蝦、鮑魚等海鮮產品。

內政部長質疑中國,澳洲經濟復甦卻離不開中國

而由於這些貨物出口的重新繁榮,物流業務也會有所恢復。加之,澳大利亞國內電子商務因疫情而突然迅速發展,物流這一行業事實上出現了投資機會。

中國作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能否借力其經濟復甦,讓更多行業儘快恢復運轉,更多人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更多家庭得到應有的收入,是聯邦政府真正應該考慮的事。而跟隨美國,指責中國,則對這些都毫無正面作用。


(歡迎訂閱澳財網頭條號,我們將不斷為您提供優質的全球宏觀經濟分析和澳洲財經資訊)

文中未註明來源的圖片均為Shutterstock,Inc.授權澳財網使用,請勿單獨轉載圖片;本文中的分析,觀點或其他資訊均為市場評述,不構成交易建議,僅供參考,投資時請謹慎決策,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