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唐末五代創其濫觴,兩宋茶事盡其深致,元代詩篇猶贊兔毫,明清建盞已成傳說。明清時期,雖然寫茶書的文人已不懂茶色為何為白,也不知建盞為何貴重,但建盞並未消失,只是在其他地方發揮餘熱,等待工業時代的重生。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明初朱元璋廢團茶之後,流行了三個世紀的點茶法被泡茶法全面替代,點茶神器建盞隨之在中國茶史暫時蟄伏。

但早已經隨海上絲綢之路等途徑銷往海外的建盞,依然在展現異彩,可謂牆裡開花牆外香,這段“空白期”其實有跡可循。

古上海港,宋市舶司,見證建盞走過的千年海上絲綢之路

漢唐時期的陸上絲綢之路,其影響之深遠,自不必多說。唐朝中後期,經濟重心南移,為宋代進一步開發南方打下基礎。

宋對唐的領土繼承並不完整,失去對河西走廊等要塞的控制,陸上絲綢之路不再暢通,海上絲綢之路地位更加凸顯,也更加繁盛。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宋代航海業和造船業發達,指南針被廣泛運用於航海,當時的航海者還掌握了洋流的季風規律。

▼初夏利用西南季節風去日本,春季利用東北季風回舶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兩宋時期,我國沿海多處重要港口還設立了市舶司

(相當於現在的海關),私人海商貿易在官方支持下蓬勃發展,既增加財政收入,也令絲綢、陶瓷等產品以更成熟的方式向海外傳播。

▼宋代市舶司重要港口簡圖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宋代海上對外貿易蓬勃發展,貿易港的數量、規模和管理都超過前朝。而作為宋代最受歡迎的茶器,建盞也是這時候,從福建沿海開啟“走向世界”之旅。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位於今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的古青龍鎮,作為古吳淞江(蘇州河)的出海口,地處南北要衝,又有吳淞江、長江溝通內陸,成為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

後因吳淞江淤塞越來越嚴重,疏通無果,上海的海岸線仍不斷往東推進,青龍鎮的航運功能才日漸消失。2016年青龍鎮遺址發掘之後,發現了20餘隻建盞(含殘件)以及多種其他陶瓷,見證當初的繁榮。


▼青龍鎮遺址出土瓷器與貿易路線圖,部分宋代建盞就是沿南浦溪到福州的閩江出海口,經過沿途港口如寧波等,再到青龍鎮,然後向朝鮮、日本等地出口的。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青龍鎮遺址出土宋代建盞一例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唐宋茶文化向日本的傳播過程中,建盞受到極高禮遇

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直到元朝都還在走。

▼元代新安沉船航線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新安沉船出水建盞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說明建盞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和茶文化的東漸,對日本茶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元代依然有建盞出口至日本。

建盞作為茶器,向日本傳播的道路,顯然與茶文化的傳播息息相關。而茶文化的傳播在唐宋本來也是和寺院禪文化分不開的。新安沉船出水的牌子中就有日本寺院的痕跡。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唐宋時期,煎茶法、點茶法與相應茶具傳入日本

自唐起,日本便多次派遣唐使團學習唐代制度和文化,其中就有茶文化。

805年,日本使團帶著唐物,乘4艘使船,離開了肥前國田浦港(今平戶市)。

回國後,最澄和老僧永忠創建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吉茶園,日本茶藝開啟濫觴時代。

《日本後紀》記載:“弘仁六年,嵯峨天皇引幸江國的唐崎,永忠親自用唐人的煎茶法獻給天皇。”

這是日本飲茶的最初記錄,再一次驗證日本茶道的發展,此時中國唐代流行的煎茶法已傳入日本。

▼唐代遣唐使團路線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在鎌倉幕府時代(公元1192-1333年,即南宋時期),日本的僧人來到我國今浙江地區參習佛法,日本僧人看到宋寺僧人使用建盞等黑釉茶碗喝茶,效仿並攜帶了一批迴國,將之稱為“天目碗”(天目之說起源一種)。

此時,日本已聞有盞,宋代點茶法也傳入日本。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日本古代文獻中的建盞

伴隨著宋代茶文化在日本的傳播,日本的歷史文獻也開始出現“建盞”的蹤跡。

北條氏的執政官金澤貞顯曾寫信給鎌倉稱名氏的劍阿,向其借一套茶具,信中就出現了“建盞”之名。

鎌倉圓覺寺的塔頭佛日庵貢品目錄《佛日庵公物目錄》中記載,“有建盞一、同臺二對;建盞一對,在臺;建盞二十,在臺,且這些建盞都配有盞託。”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千利休(1522~1591年)

室町幕府時期,日本茶聖千利休在前人一休大師門徒村田珠光的日本茶道基礎上,發展茶道藝術,最終確立了日本式的茶道。

並將村田的茶道精神“謹敬清寂”改成“和敬清寂”,簡潔而內涵豐富。千利休及其學生也在建盞傳承上留下了頗多淵源。

日本官方認定的國寶級文物中,瓷器只有14件,有8件是中國瓷器,8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盞,含3件曜變盞,1件油滴盞。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這些國寶級建盞,都是宋代流傳到日本,之後被當權者、貴族、僧侶悉心保存,傳承至今的,屬於日本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日本的天目專著中,建盞都是封面和首要介紹的對象,可見日本茶道界和陶瓷界對建盞的推崇(雖然天目的概念還需要商榷)。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清末至民國時期,東西方文化碰撞,美國、歐洲始識建盞,併為其精湛的黑釉瓷技藝所驚豔

民國時期美國人詹姆斯·馬歇爾·普拉瑪到當地考察建窯,後將考察成果發表於《倫敦新聞畫報》,引起轟動。

普拉瑪之前,已經有美國人查爾斯·弗利爾開始收藏建盞,但普拉瑪這次的報道,將建盞的產地揭示明白,令建盞的藝術魅力更為廣泛的傳播——遠在千年之前的宋朝,就能製造出如此神奇多變的黑釉瓷器,甚為驚歎。

於是歐美收藏家也開始收藏建盞。

▼1937年3月,倫敦新聞畫報刊載的普拉瑪氏文章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根據英國大英博物館館藏來看,該館建盞基本於20世紀中後期購入,恰恰證明了詹姆斯·馬歇爾·普拉瑪的考察報告影響巨大。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建盞技藝成為國家級非遺,建窯遺址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中心,建盞和其他宋瓷一樣都在拍賣場上有了姓名,建盞在中國茶史上的空白期終於過去,吸引了新的擁躉。

宋代建盞技藝讓日本人魂牽夢縈上百年,在中國卻短暫失傳…

建盞曾經是不幸的,因飲茶習俗劇變而神隱多年;建盞也是幸運的,在神隱之後,竟能走出空白期,在當代茶室中找到一席之地。

雖然40年前開荒的老工藝師現在已經不再孤獨,但要達到兩宋的成熟與輝煌,還是任重道遠。道阻且路長,逆流方居上,和流浪地球最後的臺詞一樣,我們不知道未來將引向什麼方向,但我們選擇希望。也許這是流浪者共同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