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对无症状感染者实行“14+14”,体温异常学生不得入校

  4月20日下午,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四十四场新闻发布会。

浙江对无症状感染者实行“14+14”,体温异常学生不得入校

浙江对无症状感染者实行“14+14”,体温异常学生不得入校


浙江对无症状感染者实行“14+14”,体温异常学生不得入校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首先通报了全省最新疫情情况:


  4月19日,浙江无新增确诊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例。截至4月19日24时,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1218例、出院1217例、死亡1例,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50例、出院32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54例(其中境外输入43例)。全省共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7782人,尚有269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浙江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仍然繁重,必须时刻坚持底线思维,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以“两手硬、两战赢”的新作为充分展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



加强无症状感染者精准防控


  无症状感染者是当前疫情防控的最大风险点。浙江对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率先实行“14天定点医院医学观察+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


  为推进省际健康码安全转换,对近期武汉来浙人员开展免费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服务。此项措施取得积极成效,自4月8日离汉通道解除管控以来,浙江已检测出由武汉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共4例。


  由于无症状感染者一般分布在原疫情严重地区,根据国家相关部署,浙江将进一步加强离汉离鄂人员健康检测和管理,决定对近期来自或途经湖北,且从事教育、医疗工作和公共场所、交通运输等服务的重点人群,全面开展免费核酸检测。教育、医疗机构的检测对象包括从事安保、保洁、保育、护理等工作人员。对离鄂人员持有当地医疗机构近7天内检测报告的,经核验后可免于检测。同时,鼓励各地、各单位对近期所有离鄂来浙人员在上岗前进行核酸检测


  各地设立的综合服务点务必本着服务至上原则开展检测工作,确保核酸等实验室检测报告出具不超过12小时,确保抵达服务点采样到完成省际“健康码”转换全流程不超过24小时。对因检测需留观住宿的,一律提供免费服务。省防控办将通过“浙里督”平台对受检人员进行回访,运用“互联网+督查”推动各地提高检测效率和服务质量。浙江还全面开展无症状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



完善从“大门”到“小门”防控链条


  围绕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健全“一码一库一平台一指数”精密智控体系。对本省口岸入境人员严格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加强与省外口岸入境人员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鉴于不同地方管控政策存在差异,依据浙江实践形成的风险点判断,决定对在省外第一入境点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来浙,却无法提供当地解除隔离前有效检测证明的人员,免费开展核酸检测;对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方可赋予浙江“健康码”绿码


  随着防控举措的深化,疫情由空港口岸输入的风险已总体可控,但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必须进一步阻断疫情从海上输入的可能。浙江实施防范打击非法入境“净海”专项行动,整合多部门力量开展海上集中巡航,对口岸特定区域实行24小时值守,全面落实船舶管控措施,坚决防止船舶非法入境、船员违规登陆等行为,严厉打击海面偷渡等犯罪活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防控链条,坚决守好海上“大门”。


  浙江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防止疫情反弹这根弦不能松,尤其要坚持不懈守好“小门”。各地、各单位必须压实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加强社区厂区商区和公共场所、公交工具等安全管控,充分运用“健康码”管理机制。不能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绿码了,觉得查与不查一个样。“健康码”是对少数需要管控的重点人员流动作必要限制,只有正常查验,才能让机制发挥作用。也不能因为有个别来自外地的绿码人员被查实是无症状感染者,而对“健康码”有效性产生怀疑。相关个案所暴露出的漏洞,完全可通过强化省际互认的管理措施加以弥补。实践证明,“健康码”是及时精准识别风险隐患的便捷工具,更有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的空间,希望各地积极运用和探索,全面筑牢切断传染源的“防火墙”。



稳步推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是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增强紧迫感,进一步营造上下联动、齐抓共促的浓厚氛围。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提出的明确要求,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根据对全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形势综合评估,经省委常委会慎重研究,各设区市“两会”将于4月下旬召开


  这是浙江推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确保“两手硬、两战赢”,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重要工作举措。为顺利开好会议,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浙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依法依章全面履行各项程序的前提下,着力优化会议安排,探索视频会议、分会场等形式减少聚集。同时,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健全相关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严肃会风会纪,确保各地“两会”圆满召开。


  学校开学复课也是社会秩序恢复的重要标志


  继全省高三、初三年级开学后,本周又有中学其他年级以及小学高年级同学返校,全省高校将从4月26日起至5月10日陆续开学。


  为保证开学复课安全有序,浙江对近期来自或途经湖北的所有师生免费开展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未发现有阳性情形。各地全面落实“大数据+网格化”校园精密智控,组织分级分段分时报到,切实细化校园和班级防疫规定,并有针对性加强心理健康工作。


  由于难免出现学生发热等症状,建立校园应急处置机制。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在浙江已实现全覆盖,考虑该群体的特殊性,为更好地维护公共安全,浙江作出规定,对学生发热到医院就诊,因新冠肺炎诊断需要所进行的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费用,将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这里需要强调,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主动配合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如实申报健康状况,自觉遵守体温异常学生不得入校的规定,共同履行确保校园安全的责任。


  稳外贸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难点,也是事关经济秩序恢复的重要基础


  据统计,一季度浙江出口同比下降10.4%,但3月份增长5.6%,分别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和9.1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13.2%,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


  由于全球疫情快速扩散蔓延,浙江超七成外贸企业遭遇订单延迟、削减乃至取消,对产业链上下游也造成严重冲击。为此,浙江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又切实将稳外贸摆在稳企业防风险的突出位置,努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加大体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广大浙商的智慧和韧劲,分区分类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加强优势产品竞争力培育,促进传统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拓展线上贸易渠道和多元化营销体系,全力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并适时将部分外贸产能转向国内市场,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运行秩序造成的负面影响,化危为机提升浙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浙江对无症状感染者实行“14+14”,体温异常学生不得入校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就已解除隔离的部分来浙人员再进行核酸检测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现在国家规定对入境人员都在第一入境点所有省份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按当地要求已解除隔离的部分来浙人员,为何还要再进行核酸检测呢?


  首先要申明的是,并非对所有在外省解除集中隔离的来浙人员进行核酸检测,而是对未经相关检测即解除隔离的人员,来到浙江后需要补检。这是浙江赋予“健康码”绿码的前提条件。反之,假如在外地已有检测报告,到浙江自然无需重复检测。


  为什么要采取此项措施呢?这要从浙江集中隔离的规范要求说起。在浙江,凡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须经两次核酸检测。其中,第一次核酸检测须在进入集中隔离周期3天内完成,第二次核酸检测须在集中隔离13天后进行。恰恰在13天后的检测中,发现仍然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可见,在解除隔离之前,相应的检测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是一道拦截风险的“防火墙”。


  两次核酸检测是浙江经风险评估后作出的规定,是基于严格防控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客观地讲,由于各地尺度有差异,有的地方在14天期满时未作检测即自动解除隔离。在先前无症状感染的问题并未凸显之际,这样的安排也较为普遍。但浙江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尤其是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不觉,所以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


  入境人员在隔离后来到浙江,大部分都是返回家乡,或者较长一段时间来浙江工作,做一次免费核酸检测并不碍事,关键是更加安全,更让别人放心,也让自己安心。希望入境人员的相关联系人做好引导,最好在省外出发前就完成检测,也可以第一时间到浙江各地的综合服务点进行检测。总之,既然设定了全省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实施规范,无论涉及谁,无论他来自哪里,都应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闭环管理。


有的地方曾一度取消了“健康码”亮码管理,为何要加以恢复?现在对“健康码”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主要依据自己报备健康状况,所以并不精准。对此有何解释?另外,浙江实行“健康码+测体温”校园准入机制,但许多学生并没有智能手机,如何具体操作?


  “健康码”是浙江精密智控机制的重要支柱。如果说“健康码”在杭州余杭起步时,主要是靠个人据实申报健康状况,到全省推行之际,已在顶层设计和管理模式上作了全面升级。依据国家《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在严格设定场景的情况下,通过对人员轨迹大数据分析和密切接触者大数据筛查,能有效掌握到过高风险地区或接触过高风险人员的重点人群,这是“健康码”精准性的基石。也就是说,虽然在发烧、咳嗽方面需要主动申报,但在风险等级更高的相关问题方面,即使谁有所隐瞒,后台仍然能够察觉。所以,它具有将个人健康信息电子标签化的客观保证,因而能走向全国,成为浙江防疫工作的金名片,成为促进跨地域人员流动、跨部门工作协同的技术支撑。


  浙江在当前为何要坚持运用“健康码”管理机制?因为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各类“小门”还必须管住。“健康码”解决了人与人之间健康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管住重点人、放开健康人”成为可能,这是点穴式防控的关键所在。由于在后台实现了涉疫情健康信息共享,这也是用“数据跑腿”代替“人跑腿”,有效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使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都可以便捷运用。“健康码”是数字技术对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赋能。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仍存在较大压力的情况下,取消亮码管理就好比自废武功。


  当然,随着复工复产复学的全面推进,“健康码”管理的具体方式应不断调整完善。不一定采取原先纯粹封闭型的管控模式,要更多地在精密智控上下功夫,更适应常态化防控的要求,与经济社会秩序的全面恢复相协调。这需要各地不断探索,但有一点很明确,“健康码”应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实,与大家每天看手机所花费的时间相比,亮码耗时完全可忽略不计,但它所起的作用巨大,并且能提示大家:疫情还没有结束,绝不能放松警惕。


  针对学生没有智能手机的情况,各地都有一些创新做法。比如,由家长代办申领学生“健康码”,并以市民卡、入学码等为载体,建立师生健康信息数据库,使“健康码”管理机制在校园充分运用。所以,即使学生本人没有智能手机,却仍然可以采取有效方式,为广大师生量身打造一道数字化的防疫战线。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寅中就高水平建设交通强省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4月1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面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这样一场大会,有什么特殊意义?下一步浙江将如何克服疫情影响,高水平建设交通强省?


  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于上周五高规格召开全面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车书记出席并讲话,袁省长主持。会议擘画了未来30年高水平建设交通强省宏伟蓝图,明确了“迎亚运、建窗口”综合交通三年大会战任务,对于交通努力当好“重要窗口”建设先行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标“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总要求,浙江将全面建成高品质省域、市域、城区3个 “1小时交通圈”和2个“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城乡1小时送达、省内2小时送达、长三角主要城市3小时送达)。建设现代化的交通九要素,即“铁路、轨道、公路、港航、航空、管道、邮政、枢纽、绿道”,持续放大综合交通网络效应。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打造轨道上的浙江,宁波舟山港成为世界一流强港,通用机场县级全覆盖。


  把交通强省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举全省之力。浙江将建立强有力的会战攻坚机制和大会战作战指挥信息化平台,健全多部门联动和省市县联动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省交通运输厅将切实承担起历史使命,打好头阵、当好先锋。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抓项目、促投资。对冲疫情影响,要大抓交通、抓大交通,以交通重大项目的加速推进,为稳投资稳增长提供重要支撑。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全省综合交通建设完成投资462亿元,同比下降21%。从2月下旬狠抓复工复产,到3月份投资同比上升了15%。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打响综合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全面推进“九网万亿”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确保今年完成投资3000亿元,力争达到3300亿元。大手笔实施“十大千亿、百大百亿”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交通项目。


  

二是抓改革、破难题。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着力解决交通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创新交通用地保障机制,着力解决交通建设“地从哪里来”的问题。深化交通审批制度改革,加快项目落地。


  三是抓创新、打品牌。发挥浙江港通天下、数字浙江、市场先发等优势和潜力,做强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做强综合交通枢纽,做强智慧交通,做强全球物流网,做强交通投融资体制机制,打造一批展示度高、引领性强的交通强省建设标志性重大成果。


  在交通强省建设中,省交通运输厅将牢牢坚持综合交通发展与清廉交通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廉政建设无盲区”,营造实干担当、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心理学专家、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傅素芬就如何构筑学生心理抗疫防线和民众如何稳定自身情绪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随着中小学全面复学,学校、学生和家庭如何合力构筑学生心理抗疫防线?


  今年学生放假已长达3个月了,长期宅家,有些家长和孩子之间也因此频繁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如孩子网课时间玩游戏,作业马虎、不能及时完成或有些孩子干脆就不做作业等,特别是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长焦虑着急,亲子冲突更加明显,有家长说“再不开学家里就成战场了”。现在随着疫情控制,学校发出了开学通知,有的孩子又说不想去学校了,可以在家里自学,这下可急坏家长了。长期宅家出问题了,现在要恢复上学了又出现了新的情况。疫情不仅仅是一场生命教育,也是一场心理教育。


  随着全面复学,大家的作息时间、上课方式、学习场所都需要有大的变化,所以复学也需要学生们进入一个心理换挡期。


  学校层面:首先需要全面细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看看和之前是否有较大的变化。如果有很大变化,需要及时和学校心理老师联系,并关照家长在家里的注意事项。另外学校应开展相应的心理活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当然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课堂纪律、作业完成率等各种学校的规章制度,应逐渐提高要求,给学生一定的适应时间,在上网课和学校上课之间有个过渡时期。


  家庭层面: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抱怨、不乐意,能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倾听,试着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心理的需要,如有孩子说“我真的不想去学校”,家长可以这样问“你能说说因为什么不想去学校吗?”,而不是直接去责问“你不去学校能干什么?”。无论孩子多大,家长一定要学会先倾听孩子的心声,读懂孩子的心理需要或孩子恐惧焦虑难过的真正内容,而不要急于指责和评判,更不能挖苦和讽刺孩子。


  学生:如果是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那么学生一定要清楚自己是第一责任人,要学会怎样调适好心态,适应复学。给大家一个心理调适的工具箱:


  • 基本的生存保障,也是进入好的学习状态的基础和准备,即做好作息规律、均衡饮食、日常运动和良好睡眠。


  • 对自己提要求,即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每日学习任务。


  • 每天安排放松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听会儿音乐、逗会儿宠物等。


  • 保护好情绪,即遇到不快的事情及时向同学或家长或老师讨论,学会表达,获得心理支持,不要让情绪控制自己。

  如果以上各项都做了,但还是不能安心下来,应尽快求助学校的心理老师或找专业的心理医生。


  至于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学校和家长的责任就更多一些,因为孩子的自主性还不够强,更需要关注和照顾,需要用比喻、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孩子,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


虽然国内疫情逐渐控制,但国际疫情还在蔓延,仍有输入性病例,防控形势严峻,部分民众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影响生活工作,如何让自身稳定情绪,提升适应能力。


  随着国内防疫形势趋于平稳,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大部分民众对新冠病毒肺炎的担忧焦虑紧张也逐渐减弱。但近日随着国际疫情形势的日趋严峻,输入性病例、尤其是无症状病例的出现,部分民众可能还会出现焦虑紧张不安担心等情绪,严重的还会明显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工作。


  • 首先大家必须认识一点,当国际疫情蔓延,各地报告输入性病例、无症状病例的出现,民众的内心出现敏感、焦虑、紧张等等这些平常看起来有问题的情绪,反而都是正常的。如果自身没有出现一点点担忧、焦虑紧张反而不正常了,况且这些焦虑紧张的情绪会提醒自己外出时做好防护。


  • 第二点,如果大家出现以上这些情绪,因为是合理的,大家可以顺其自然地接受它,不要担忧自己的担忧。如果接纳这样的情绪,不与情绪抗争,那么也就会心平气和的与这样的情绪共处,该干嘛就干嘛。但如果有人说“我做不到该干嘛就干嘛怎么办?”那就忍,忍住了那还是该干嘛就干嘛,忍几天也就习惯了,不影响工作。但如果有人说“我忍不了这些情绪,弄得局促不安,做事不能集中注意了,那该怎么办?”那就需要心理学技巧或者服些稳定情绪的药物来帮你了。


  • 第三点,那就得学会如何稳定情绪了。心理学上分析,一般来说,焦虑紧张常常来源于自我的“不合理”、“不客观”或“消极的”的认知。大多数人的焦虑情绪往往来自于自我想象的“不合理”“不客观”的想法,而不是现实。譬如“我去过人员密集的场所,会不会碰到无症状感染者而被传染”,事实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只要做好防护就应该没有风险,譬如医护人员在一线工作只要做好防护也都没有被传染。


  接下来,教大家简单的稳定情绪,提升适应能力的小技巧。稳定情绪的“三调”法,即“调身、调息、调心”,具体即为“调姿势”、“调呼吸”、“调想法”。


  • 1.“调身”即调整身体姿势:让自己以最放松最舒服的姿势坐好或躺好,让全身的每一个部位每一块肌肉都是放松的,如果你觉得放松不了,你先试着让全身每一个部位都尽量收紧,再放松,类似于先紧紧地握住拳,然后突然把手摊开。


  • 2.“调息”即调整呼吸:坐着或者躺着都可以,做深而慢的呼吸,用鼻子呼吸,注意力关注呼吸以及身体的感受。让自己吸气时吸满整个胸腔,同时让肚子鼓起来,呼气时尽量把整个胸腔和肚子里的气往外吐,感觉每一个肺泡的气都呼出去了,然后再猛吸,再呼出气。吸满气后可以稍停顿3-4秒钟,这样做三五次,情绪慢慢就平稳下来了,有时间的话可以连续做3-5分钟左右。


  • 3.“调心”即调整想法:当出现“不合理”“消极”想法时和自己对话,尽快让自己的想法调整过来。如自己扮演二个角色,A角和B角,A角这么想“国外疫情这么严重,回国的人这么多,又有无症状感染者,出去必定被感染”。B角可以这样对话“国外疫情很严重,现在回国人员也比较多,确实也有无症状感染者,说明疫情防控不能放松,外出到公共场所我还是需要做好防护工作,做好防护还是安全的,况且政府目前做了很多联合防控工作,国内目前都处于低风险级别”。这不仅仅是想法的转换,其实自己多想一些正面的事情,也会增加自身的控制感和稳定感。


  诚然,每个人都面临不同的困难,但要学会分割情绪、聚焦具体问题是每个人都能尝试的心理自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节奏,大自然也都赋予我们自然的康复力量,但我们也应该抛弃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如果你的情绪已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寻求专业心理干预和辅导是“聪明”的做法,也是我们应具备的自我康复力量。


  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主任王仁元就宁波如何做好湖北来甬人员的管理服务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近段时间以来,湖北来浙复工复产复学的人员逐渐增多。宁波作为外来人口大市,如何做好湖北来甬人员的管理服务?


  宁波与湖北的经济社会交流交往十分密切,据统计,2019年宁波市登记在册湖北籍外来人口18.7万余名,目前已有14.1万名湖北籍外来人口来宁波。宁波按照中央和省有关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湖北来甬人员和师生员工返学返岗返乡,主动将管理和服务范围从武汉来甬人员扩大到湖北来甬人员,既严防疫情,又柔性管理,主要采取四项措施:


  一是全覆盖设置综合服务点。深化“小周期”滚动排查,对4月8日0时起从湖北及武汉地区的来甬人员,第一时间转送到综合服务点进行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全市设置了40个综合服务点,覆盖14个区县(市)及园区。两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由公安部门纳入“甬行码”绿码管理;结果阳性的,立即按有关规定处置。4月8日以来,累计检测湖北、武汉来甬人员5103人。


  二是全受控做好相关人员转送。全市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入甬通道严格落实“扫健康码+核身份证+测体温”排查机制;高速出口按现有涉湖北重点车辆核查机制排查。核查中,体温正常的,由目的地政府送到各自综合服务点;没有目的地的,由场站所在地政府送到各自综合服务点。体温异常的,及时按规定处置。


  三是全流程做好后续跟踪服务。

对核酸和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的湖北及武汉来甬人员,按规定实行14天健康监测,监测期间除上岗外,以居家为主,实行“两点一线”上下班模式,减少不必要外出;每日2次向村(社区)或用人单位报告体温等健康状况。同时,要求相关村(社区)加强“健康码”管理,耐心服务引导,不允许有地域歧视。


  四是全方位做好湖北及武汉返学师生员工管理服务。4月13日宁波市首批高三、初三学生复课,首批开学的学校总数为343所,学生应到104933人,实到102634人,实到人数约占应到人数98%。开学一周,我们实施“一校一方案”,切实筑牢校园安全屏障。从相关数据看,全市湖北籍教职工和学生总人数19233人,截至4月19日,已有17243人在宁波。我们对近14天来自湖北的所有师生进行核酸和血清学检测,两项检测结果均阴性,且无发烧、咳嗽等症状,可按要求返校,现已累计检测湖北籍教职工和学生382人,检测均为阴性。


  下步,宁波市将认真总结,完善方案,为所有湖北来甬人员提供细致、快捷、柔性服务。


资料/浙江发布

编辑/陈阳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