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發佈時間:2020-04-13 17:10 來源:中國報道

中國報道訊【編者按】“中華至德宗親十二姓淵源,始於四千多年前之後稷。”“姬姓周族在傳承過程中,特別是因周王室分封,分別產生了吳、周、蔡、翁、曹、辛、柯、汪、江、洪、龔、方等十二姓,被稱為至德宗親十二姓。”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於姬姓,臺灣土著族、瑤族、東鄉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壯族、羌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當代周姓的人口已達2400多萬,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2%。在全國的分佈:湖南、四川、江蘇、湖北四省,大約佔周姓總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總人口的10%,為周姓第一大省。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源於周昌】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源於姬姓】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黃帝的後代后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源於少數民族】

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後改姓周。《魏書·官氏志》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獻帝時,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獻文帝的次兄一人,還有次兄統率的那一部分國人。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後代,有隋朝名將周搖。周搖(約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獻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後代。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複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源於其他姓氏】

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五代後梁,成油的子孫改姓周。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並未姓周,他是死後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裡,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繁衍,並遷移入臺灣新竹縣。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年)就藩長沙。第四代吉王稱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後無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後,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於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在明亡後,逃往寧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周朝時期的遷徙】

周姓最初發源於今陝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初,大規模分封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廣佈於黃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陝西向河南東遷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平王東遷洛陽後,周氏得到了大舉的繁衍,一度成為巨族。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戰國秦漢時期的遷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遷於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且以河南、陝西為兩大中心。戰國秦漢時期,秦滅六國時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為周姓的發展、擴散提供了條件。秦代的郡縣制、漢代的郡國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機會。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並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兩漢時期 ,河南、山東一帶,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地區。從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業五年(609年),600年間,河南人口約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遷徙】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兩晉時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三封,此後出現了周浚。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隋唐至宋時期的遷徙】

隋唐前後,周姓又有大規模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逼使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姓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唐宋戰亂,中原周姓南遷閩浙粵。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周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明:周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四川中部和江蘇東南部和上海,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達到10人以上,最高可達到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貴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山東東南、江蘇北部、浙江大部,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達到6—10人。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佔國土面積的12.7%,周姓人口大約915萬;2—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36.4%,周姓人口大約1336萬;不足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50.9%,周姓人口大約293萬。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周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

周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區和長江流域地區中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長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貴州、湖南地區,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2.8%以上,有的達到4.2%以上;而在長江的下游地區周姓在人群中的頻率一般在2.1%以上,江蘇南部和上海地區達到2.8%以上。以上的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8%。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華北、陝甘寧、閩臺、海南、兩廣等地區,周姓分佈頻率在0.7%—2.1%,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0.5%。其餘地區周姓人口比較少,周姓分佈頻率不足0.7%,周姓分佈的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7.7%。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

。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但是具體一點說,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戰國。周朝的王族並不姓周,而是姓姬。西周建立之後,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後人世襲周公爵位,到春秋時,周公黑肩因謀反被殺,周公世系爵位被廢,黑肩的後人以周為姓。秦朝統一中國,滅亡周朝,周朝王室後人以周為姓。所以,周姓可以以周文王或者周公為得姓始祖。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據當代周姓的人口已達2544萬,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2%。

從明朝600年中周姓人口由210萬激增到近2500多萬,增長了近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這1000年中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ㄏ”形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湖北、江蘇四省,大約佔周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山東、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廣東和貴州,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3%。四川居住了周姓總人口的15.3%,為周姓第一大省,佔省總人口的3.4%。全國形成了沿長江的高比率周姓區域。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周姓的郡望有19個之多,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號也很多,除了與郡望同名外,還有愛蓮、細柳、篤祜等堂號,普遍使用的堂號為細柳堂。

#FormatImgID_21#

郡望

汝南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孫周跋扈邕。沛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周震。長安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武功郡:治所在今陝西眉縣以東。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臨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廬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廬江西南。泰山郡:治所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周氏尋根淮南郡 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西)。河間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東南)。臨汝郡:治所在梁縣(今河南臨汝)。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江陵郡:治所在江陵縣(今屬湖北)。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昭州郡: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堂號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設置。相當於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揭示:予獨愛蓮之出於淤泥而不染;香遠溢清,亭亭淨植;蓮, 花之 君子者也。據此,周姓人起用堂號“愛蓮堂”。: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敘、忠厚、敬愛、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敘倫、篤祐、篤親堂等。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四川成都

【字輩排行】(現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輩:太祖應朝忠,永遠世代興,丕振仙仁月,長源玉厚坤。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

重慶市永川區鄧家坳周氏(尚書公後裔)字輩

:尚夢應康世,孫宗道仕友,子均仲忠萬,以自時大章,華先維繼述,裕後樂英賢。秩序本天定,彝倫在人全,謨烈由今紹,奕葉譜相傳,家乘恪遵守,祥發永綿延。文天國應全,忠孝乃成先,卓善(尚)方為寶,事業樂康年。開基宏遠猷,篤慶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範疇,閤家宜睦順,守理重經修,奕世永繩武,千秋恆作裘。汝南昭穆序,作述發其祥,奕世聲名煥,傳家福慶長,恩明聯統紀,誼美植綱常,允克紹先烈,萬年迪吉康。多士敬宏毓,英資衍芳緒,勤修昭厚德,翊贊耀明良,攸子崇伯欽,淑憲紹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運開祥。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瓊州周氏字輩:纘緒成德,經世安邦,家修朝獻,萬奕其昌。:昌夢代玉培,錫澠以煥祖,思仲廷萬大,宗啟世文光。新班次:榮先維繼述,裕後樂英賢,秩序本天定,彝倫自人全,謨烈由今紹,功勳藉前傳,家乖恪遵守,祥發永綿延。典雅思從,維治學文。續派:學文高尚志,習武建燻猷。新派語:德立家之本,名揚士以賢,詩書庭有訓,忠厚世其傳。道啟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學慎修為,發榮良有以。原派語:必子尚一,士孔世維,令文宗正,永思志偉。存伯念思大,惟濟顯宗方,萬年常鎮世,國泰永安康。續立派行:英才逢景連,良士應時昌,文經聊武緯,耀祖輔朝綱,忠孝傳家遠,詩書衍慶長,後人資積累,歷久愈榮光。世興錫本,立業敦誠,遠昭祖澤,大振家聲,賢能應連,忠孝餘英,永聊宗誼,代會隆平。:文邦思有道,學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國光,謙和常錫慶,敦敘自申祥,景連逢時泰,培之佑萬方。大士文天,廷允國必,位祿名壽,祖宗功德,孝友傳家。子大國正天心順,世襲文武佐朝廷。子世其昌永,文仁學仕廉,成興天向定,於慶復元年。世民元應正之邦,國有大道景運康,家修廷獻存忠厚,受澤承恩慶顯揚。保鍾豫居敦,丕尊(遵)學我同,啟迪成斯德,作述介爾功。文振善孟季、恭寬信敏惠、仁聯一本勳、名顯萬邦濟、傳家詩禮崇、經國忠良繼、遠宗茂公學、長承元祖制,大和綿德澤、永定昌隆世。

中國的周姓源遠流長,據《姓氏考略》的記載,黃帝有一位大將叫做周昌,商代也有一名太史叫做周任。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分散在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等地。

解讀中華至德十二姓之周姓

據《通志》記載:“周氏,姬姓。黃帝之苗裔,后稷棄之後。邰,今武功縣南八里。邰之總名曰‘周’,故國號周。”又據《元和姓纂》記載:“帝嚳生后稷,至太王,邑於周,文王以國為氏。”當時周國就在的陝西岐山一帶,到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時,終於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家父子取得天下後,國都設在鎬(陝西西安西)。到懿王時國都又遷往槐裡(陝西興平東南)。另據《姓源》所載,東周時期,周平王將國都東遷洛邑(河南洛陽),他把兩個兒子分封到汝河的上游和下游,形成把守東南門戶的防線。其中少子姬烈,被封於下游的汝南,其族人和後代被人們謂之周家,子孫後代都以周為姓。這一支通常被人們認為是周姓的主要來源。另據《通志》所載:“唐先天中,避明皇名嫌,改為周氏。”唐玄宗叫李隆基,因“基”與“姬”同音,為避其名諱,先天年間,很多姬姓人被迫改為周姓。到了南北朝時期,也有周姓改為姬姓的。所以,民間有姬、週一家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