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入魯九望德州

編者按:京杭大運河被譽為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不論是在農業文明鼎盛時期的“運河時代”,還是當下,大運河作為活態的、線性的、發展變化著的特殊文化遺產廊道,留下諸多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積澱了內涵深厚、外延廣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隨著大運河功能的減退和部分河段的乾涸,在現代化、城市化、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運河兩岸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消失的危險。怎樣留住大運河昨天的美麗,創造大運河明天的輝煌?《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出臺之際,本報記者分赴德州、聊城、泰安、濟寧、棗莊實地探訪。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 本報記者 盧 昱 張海峰

德州,地處黃河故道之畔、京杭大運河之濱。

德州,曾見證京杭大運河的鼎盛。當年,運河自南而北緩緩流過城下,迴轉十八彎,久久不肯捨去;如今,運河文化的波濤,仍穿越時空,激盪在德州人的血脈裡。而德州人,亦守望著這條文化的長河,相看兩不厭……

“城”與“市”的完美結合

“大運河德州段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它在山東段最北端,是整個大運河山東段的文化起點,有著千年歷史,是隋代永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德州段格局基本奠定。藉助京杭大運河便捷的交通優勢,金、元兩代就開始在運河德州段建倉儲糧,作為漕糧基地。”德州學院原黨委副書記、教授季桂起介紹道。

德州段運河由衛運河和南運河組成,流經夏津、武城、運河經濟開發區和德城區,全長141公里。其中衛運河96公里,自夏津白莊入境至武城四女寺水利樞紐;南運河45公里,從四女寺北流至德城區第三店出境。

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村,這裡是大運河山東段最北端,北靠河北省吳橋縣,隔河與景縣老君堂、趙橋村相望。4月14日,記者在運河堤壩上行走,壩下的麥子正在拔節,在大地上呈現出立體感;冬天曠野中醒目的褐色鵲巢,已被楊樹用葉子悉心掩蔽起來。偶有鄉親們沿著河堤的硬化路面散步,有幾位少年在忙著擰柳哨。運河沒有想象中那麼“大”,河床中散落著當年護堤的石塊,一道淺淺的水流緩緩北行,偶有幾隻白鷺在水道中滑翔。

沿運河堤往南五里遠,便是豐樂屯。當天恰遇村裡逢集,村中街道兩側,熱鬧非凡。在運河邊,記者見到74歲的村民李文華在菜地裡忙活,腳下的豆角、黃瓜在地膜的覆蓋下,已鑽出嫩芽。“當年我們村的集市比現在還熱鬧,連天津人都過來買東西。”李文華指著眼前的大運河說,“這條河,那可真是古代河。運河兩邊的土地很肥沃,我這是一畝三分地,不僅是菜園,還有五棵杏樹。光這些杏樹,一年能收入三五千塊錢。”

“德州段運河河道、河堤保存完好,人文景觀和古文化遺址眾多。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整治運河的自然環境,清理垃圾,種草植樹。雖然運河通航功能不復存在,但原真性風貌得以保持,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讚許。”德州市政協文化和文史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王德勝介紹道。

德州城的發展歷程,詮釋著“城”與“市”的完美結合。明永樂九年(1411年),德州知州移州治於德州衛城之內,同時“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自此,德州城經貿開始邁臺階。到乾隆年間,城內有手工業作坊200餘處,商號400多家,並湧現出許多名優產品。明正德五年(1510),因抵抗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知州寧河下令讓州民入住城內,德州城自此便開始了州衛同城而治、軍民同城而居。

文化的脈絡時而伏隱,時而回歸,飲食便是明證。“在古文獻中,記載了一些曾輝煌一時的德州美食,如‘德鯉’‘糖蟹’等,均是取食材於德州運河。清代德州籍文學家田雯曾描述德州鯉魚,‘紅須白鰓’,僅用河水煮來,便鮮美異常。每年隆冬,德州都有不少的文人來到運河冰面上,鑿開冰層,在洞口處點亮火把引蟹,用狗肉的香味誘蟹,偶得一隻,價值十金。據說糖蟹要裝甕保存,吃的時候現煮、現擘、現剁、現打蛋清、現加蜂蜜,還要以橙屑和醋作為佐料。除了扒雞,我們德州的飲食並不匱乏文化符號,只是需要深入挖掘,打破現有飲食文化和格局。”王德勝說。

保護大運河文化符號

第三店村是個典型的移民村,村中現有29個姓氏。“德州城也是一個移民城市。德州人不排外,骨子裡還扎堆兒。”王德勝介紹道。

據史書記載,清乾隆年間,德州的城市人口已達18萬多。在運河沿岸和南關一帶形成店鋪、倉儲密集的商業區及貨物集散地,在城內則形成了“九街八巷”“二角(二郎廟角、旋風角)”為主的服務行業區,出現了“工商繁榮,客商雲集,貨物山集,交易繁盛”的景象。

以德州城為中心,沿運河兩岸,村鎮密集,人文氣息濃厚,有武城舊城、四女寺、桑園鎮等歷史名鎮,有董子讀書檯、柳湖書院、蘇祿王墓、寒綠堂、乾隆行宮等文化古蹟。據《德縣誌》記載,明清兩代,德州還出了文武舉人466人,文武進士128人。“京杭運河的開鑿與貫通,為德州營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生活和生產環境,是德州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季桂起說。

在王德勝看來,德州在與運河相遇的歷史進程中成就了“水”“倉”“商”“營”“廟”“官”六大文化符號。排在第一位的是“水”文化。在德州主城區西側的運河遺址,記者見到已成為公園的大運河河道,兩岸春色宜人,林深景幽。

德州城西的運河是人工挖掘的,具有典型的“九曲十八彎”的龍形走勢。聰慧的古人通過增設人工彎道,達到降低水流流速的目的,既可滿足河道行洪需要,又能有效提高通航質量,綜合效益被歸納為“三灣抵一閘”。人們以彎道為依據,創造了老龍頭、回龍壩、回龍廟等因龍形而命名的地名、建築和景觀,今日德州城西的“九龍灣”公園也因此得名。

舊時,當縴夫們徒步拉著船,自通州、天津等地逆水而來,當他們看見德州城時,貌似看到了希望。待運河的彎道轉向時,縴夫們再抬頭卻看不見德州城,又轉完了一個彎道,即完成了“一望德州”。依次類推,在德州城西拉船的縴夫,轉完九個彎道,看到九次德州城,即“九望德州”也。

久而久之,在縴夫口中,流傳著的這樣的船工號子:“過了閘子村,首望德州城。二望老虎倉,三望過北廠。四望銀瓦寺,城門人來往。五望回龍壩,寺裡警鐘響。六望過皇殿,七望豆腐巷。八望楊家圈,九望南陳莊。”船工號子一般是領號者唱其內容,和號者單調重複。如領號者唱一句“過了閘子村哪”,和號的船工則合唱“唉吆嘮嗨呀”。

“一些德州民歌,融合了號子的特點。運河民歌兼有南方婉約與北方粗獷。”王德勝介紹道。如在夏津渡口驛一帶流行“亂彈劇”,船工們以戲詞入號子。領號人喊“李淵打馬出了京”,眾人應道“喲上嗨”;領“出了葉家錦繡城”,眾“喲上嗨”;領“三軍送爺十里鋪”,眾“喲上嗨”……

號子詞富有歷史知識和文學韻味,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號子多是即興創作,領號人以新穎的詞句來逗引拉縴人的情緒,使之集中力量而不易疲勞。

運河船號可分為十一種特定的號子。按照行船過程劃分,依次為打篷號、拉衝號、打錨號、拉縴號、撐篷號、竄篷號、搖櫓號、絞關號、警戒號、聯絡號和出艙號。除了船工號子,築堤夯實泥土時還催生出一種打硪號子。打硪號子亦如船工號子,有固定譜式,詞亦多系即興編喊,打硪號子緊湊,節奏較快。“只可惜,現在會這兩種號子的老人越來越少了。我們正在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搶救性挖掘、保護這樣的大運河文化符號。”王德勝說。

從自然狀態轉到自覺狀態

從德州城往西南走15公里,便是四女寺樞紐工程。這座水利樞紐,是漳衛南運河中下游的主要控制性工程,位於衛運河的末端、漳衛新河和南運河的始端,它是南運河德州段的起點。在這裡,一水三分,岔河、減河、運河奔流而去。

四女寺水利樞紐是京杭大運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在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它作為京杭大運河附屬建築名列其中。

“四女寺水利樞紐是在明清減水壩遺址基礎上建造的。當時這座減水壩是南運河甚至是南北運河最早建造的減水壩。這處水利樞紐,前後延續幾百年,在風雨滄桑中分洪、排澇、灌溉、輸水,發揮了巨大作用,造福著運河兩岸的人民。在中國水利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王德勝說。

近日,四女寺水利樞紐正在維護,記者無緣走進其中,一探究竟。而在樞紐南側的四女寺村中,有一位痴迷運河文化研究的村民——75歲的王和平。當年,四女寺村依運河而興。如今,在村中沿東西走向的街道行走,還能感受到江南巷子的那份悠長。

“我們這裡沒有金山銀山,可是有大運河文化這個富礦啊。古時候,我們這裡有25處名勝古蹟。文化是經濟的未來。我們有大運河文化,為什麼不挖掘出來呢。再不挖掘整理,再給孩子們說,他們就不相信了。”在四女寺樞紐南側的街道旁,王和平講出心裡話。

這些年來,王和平鑽研鄉土運河文化,積累了大量素材,已準備出書。在樣稿的扉頁,他這樣寫道:“文化決定觀念,觀念決定行為;歷史彰顯文化,文化駕馭歷史。”

在王和平眼裡,運河也逐漸在甦醒:“我們這裡有個傳說,古時候大運河的水是甜的。十多年前,我就呼籲治理河道汙染問題。這幾年,水質大大改觀了。”

“在保護的前提下,怎麼能夠把大運河的資源發掘好、利用好,我們的研究還不夠。再就是資源利用的問題,除了現有資源,還要爭取資源。比如解決水的問題,讓大運河通航。現在很多的破壞是因為沒有水。而文化資源的利用,取決於信息廣泛的傳播,讓人慕名而來、來有所得、得有所念。我們現在講保護,不是說不去開發利用,一些服務業、科技產業的開發,都是可以的,尤其在通航的基礎上。”季桂起說。

季桂起認為,這次發佈的《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為山東西部地區找到經濟和文化結合發展的切入點。“過去扶貧的思路,有侷限性,在一個點上做起來很難;而現在找到一個文化經濟帶,把資源盤活了。這中間實施中,需要有創新意識,在決策規劃到實施中間,建立智庫。讓大運河文化保護,從自然狀態轉到自覺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