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驍勇善戰又桀驁不馴的狼兵,明朝是如何使用這把雙刃劍的?

引言

自古以來就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說法,在我國古代,戰爭已然成為了奪取政權最慣用的手段,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擁有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是或不可缺的因素,“岳家軍”、“蒙古鐵騎”、“白袍軍”等等,諸如此類的軍隊已經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驍勇善戰,所到之處敵軍無不聞風喪膽。而在明朝,”狼兵“的名號無人不知。

面對驍勇善戰又桀驁不馴的狼兵,明朝是如何使用這把雙刃劍的?

作為明朝少數民族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狼兵由於勇猛善戰,頻繁參與戍守邊疆、抵禦外來強敵的戰爭,並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然而在戰績不俗的同時,狼兵由於天性狂野,不受管教的約束,也曾發生過燒殺擄掠、雞犬不遺的惡劣行為,縱觀狼兵的歷史,其戰績記載和為害的記載可以說是等量齊觀,每個事物都有雙面性,為了用好狼兵這把雙刃劍,明朝制定了一系列的管控措施。

狼兵的徵調作戰

作為地球上最迅猛的動物之一,狼以“迅捷”、“善於團戰”而為人所知,而能夠擁有“狼兵”這個稱號的軍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狼兵”最早出現於《明英宗實錄》裡,主要是指廣西少數民族土司的武裝力量,狼兵主要以步兵為主,善用“狼筅”以及“鐵標”,雖然武器簡陋,但是其戰鬥力可謂是空前絕後。

洪秀全起義的時候,僅僅憑藉3萬狼兵便橫行半個中國,在炎黃大戰中,黃帝之所以能夠戰勝炎帝,就是因為動用了十萬的狼兵。而在狼兵的戰爭生涯裡也有很多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的戰績,在歷史上狼兵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提及狼兵,無不充滿敬畏之心。

面對驍勇善戰又桀驁不馴的狼兵,明朝是如何使用這把雙刃劍的?

明朝時期,狼兵作為明軍的主力軍隊而頻繁參與一些長江以南地區的重大軍事行動,後因衛所制度的崩壞以及旗軍的逃亡,明朝國內外的形勢都變得愈發不堪,明朝廷也越來越依賴於這支所向披靡的軍隊來處理應付各種軍事問題。

西南邊服有各土司兵,湖南永順、保靖二宣慰所部,廣西東蘭、那地、南丹、歸順諸狼兵,四川酉陽、石砫秦氏、冉氏諸司,宣力最多。末年,邊事急,有司專以調三省土司為長策,其利害亦恆相半雲。---《明史·兵志》

由此可見,在明朝晚期,調用狼兵已經是家常便飯,併成為了維護明朝的“長策”之一,除此之外,調用狼兵所需的費用極低,十個狼兵所需要的食物僅僅相當於一個浙軍所需的食物,狼兵徵調最早出現於明英宗時期,《明史·山雲轉》中對其做過描述,而自此以後,狼兵的徵調越來越頻繁。

面對驍勇善戰又桀驁不馴的狼兵,明朝是如何使用這把雙刃劍的?

被徵調的狼兵主要用於戍守屯田,鎮壓平亂以及抵禦外敵,並且在這些事情上,狼兵都做出了不凡的成績,

狼兵徵調途中出現的問題

  • 軍紀敗壞

狼兵的兇悍無敵在當時可謂是天下之最,雖然在戰場上,狼兵常常能夠大殺四方,但是由於沒有特別嚴格的管教制度,加上狼兵本身不願受約束、桀驁不馴的本性,離開戰場以後,狼兵身上出現的惡劣情況和其勇猛的戰鬥力幾乎齊平,在廣泛徵調狼兵的背景下,狼兵所到之處可謂是哀聲一片,無不慘遭荼毒,狼兵的軍紀敗壞已然成為了人盡皆知的事。

面對驍勇善戰又桀驁不馴的狼兵,明朝是如何使用這把雙刃劍的?

在參加各種軍事活動的時候,狼兵往往不願意服從指揮,去上級安排的地點,而且在狼兵的心中,他們願意服從的人只有土官土目,明朝派遣的那些文武官員很難可以管制到狼兵,抗倭將領戚繼光也曾經對狼兵抱怨不已,稱其“不奉調令、跋扈不訓、行止自便”,其實狼兵我興行我素的性格,在很大一部分上會抵消狼兵強悍的戰鬥力,狼兵多以善團戰聞名,分散以後戰鬥力卻平平,而這個行為也極大的引起了明朝官員的反感。

  • 故意養敵

明朝時期的廣西地區,相對貧苦,生產力和經濟落後,那裡的人們都有著擺脫貧苦的想法,狼兵們更甚,他們企圖通過從軍來獲得戰利品和賞賜,從而能夠改變貧苦的生活,而那裡的土官則渴望戰爭來獲得更大的權利和財富。

面對驍勇善戰又桀驁不馴的狼兵,明朝是如何使用這把雙刃劍的?

從某個方面來說,狼兵和土官們內心並不希望速戰速決,戰爭一天不結束,狼兵們就能多獲得一天的軍餉,土官也可藉此中飽私囊,於是狼兵就想方設法使戰爭延長,他們與匪徒進行私下交易,在戰場上故意釋放匪徒們,讓他們逃脫,這樣做,狼兵的個人利益確實得到了保障,但是到頭來,遭受損失的還是那些無辜的平民,因為這樣一個不成文的交易,老百姓們不得不面對無休止的戰爭。

  • 殘害忠良

除了故意養敵之外,明朝的戰爭以收穫敵人的首級數量為準來評定軍功和發放賞賜,而狼兵作為主要軍力,他們在戰場上獲得的戰利品一般都是自行處理,這些政策被設置出來的本意是鼓勵士兵們勇猛抗敵,然而狼兵們卻只顧自身利益。

面對驍勇善戰又桀驁不馴的狼兵,明朝是如何使用這把雙刃劍的?

在戰場上真槍真刀與敵人廝殺有很大的風險,為了獲得更多的賞賜,狼兵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殘害忠良,擄掠百姓,冒功領取賞賜,其實對於這個做法,明朝當時的官員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除了將擄掠來的老百姓贖回以外,也別無他法。

明朝的一些官員們心中抱有“非我族類,必有異心”的狹義想法,他們本身對狼兵存在著很大的民族歧視,並且對狼兵們極其不信任,這也成了雙方發生衝突的導火索。在明朝,時常發生狼兵與明朝地方政府發生衝突的事例。

乙卯三月初一日兵至蘇州,郡守林工懋以祖宗舊制狼兵不許入城······張司馬自嘉興至蘇,謂郡守曰:野人慕蘇松之勝久矣,萬里遠來藉以靖難,當推誠待之,若防閒如寇,豈能得其心也。遂令入城住,札五日發行。---《江南經略》

從史料中記載來看,狼兵在入城之時,蘇州知府林公懋用“祖宗之法”來組織狼兵的入住,這種做法無疑在感情還是士氣上都對奔赴萬里前來支援的狼兵都造成了打擊,明朝的一部分官員對狼兵無緣由的歧視與偏見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激化和加劇了狼兵和地方政府的關係。

面對驍勇善戰又桀驁不馴的狼兵,明朝是如何使用這把雙刃劍的?

針對狼兵這把“雙刃劍”,明朝採取的措施

  • 重新規劃狼兵徵調方案和行軍路線

在徵調狼兵的過程中,如果將多個隸屬不同土司的狼兵部隊集中到一起,就會出現互相不和睦的狀況,他們聚在一起的時候,會有仇殺的現象發生,而在分散以後又會出現互不關心的現象,為了防止狼兵們發生內訌,明朝的官員們絞盡腦汁,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將有矛盾的狼兵們分散開來,由不同的將領統率,並且在開撥的過程中按照時間順序依次進行,這樣就會避免互相爭道和仇殺的現象發生。

除了徵調發生變化,明朝官員對狼兵的行軍路線也重新做了規劃,他們調動狼兵進行水運,水運相對與徒步來說,可以大大節省時間,同時狼兵們的精力也可以得到保障,在戰場上可以更勇猛的殺敵,其次明廷還明令禁止,在水運的過程中不允許停泊上岸,如有違反則會受到軍法處置,這樣一來,狼兵們全程都船上,大大減少了對岸上居民的騷擾和破壞。

  • 加大賞賜

針對貧困問題導致的戰爭延期,明朝官員們對狼兵的獎賞大大增加,為狼兵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鼓勵狼兵奮勇殺敵,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狼兵再次出現為了獲取更多的獎賞而延長戰爭的現象。

面對驍勇善戰又桀驁不馴的狼兵,明朝是如何使用這把雙刃劍的?

但是即便是如此,“摟婦女、貪貨財”的現象仍有發生,其根本原因在於狼兵們的賞賜並沒有全部發放到每一個狼兵手中,統轄狼兵的土官虛報狼兵數目,意圖獲取更多的糧餉,更為甚者企圖將明朝發放的糧餉和賞賜據為己有,這種行為必然導致狼兵擄掠百姓的行為繼續惡化。

  • 以“狼”為師

經過多年的徵調和使用狼兵以後,明廷深知將狼兵用於“客兵”的弊端,再加上明中葉以後,明朝旗軍的戰鬥力不斷下降,於是明廷採取了“以狼為師”的政策,主要有三點,“調”、“募”、“練”,“調”即在一些緊急的特殊情況發生時,調動狼兵以達到維護的目的,“募”即在地方招募士兵,“練” 即將招來的士兵按照訓練狼兵的方法進行訓練,企求達到狼兵的戰鬥力。

結語

在明朝的戰爭史上,狼兵無疑是保家衛國的忠義之血,在歷史的河流裡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筆,而這樣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好了,那必定會鋒利無比、所向披靡,明朝圍繞著對狼兵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而這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從明朝對狼兵的這些管控措施來看,不難發現,明朝的統治集團並不信任狼兵,明廷和狼兵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利益和利用的關係,而這也正是狼兵一系列擄掠現象接連不斷髮生的原因。

參考文獻:

《明史·兵至》

《明史·山雲轉》

《江南經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