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怕嫁錯郎,自古以來“好男人”的標準是啥樣的?

女孩子嫁人都希望嫁給”好男人“。如依照現在的標準,高富帥是一種好男人,你儂我儂真心相愛忠誠可靠,情感上的靈魂伴侶也是一種好男人,霸道總裁十幾億身價也是一種好男人,有車有房是一種好男人,這是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賦予現代人的時代權力,個體好惡維度被強化放大,蘿莉愛大叔、女漢子愛小鮮肉、如論如何折騰,你自己的好惡而已,在談戀愛時無關緊要,一旦要談婚論嫁則面臨社會、父母多方的因素權衡。

哪到底啥樣的男人是公認的”好男人“哪?迴歸本質,自古以來無外乎以下幾點,第一、外在容貌。人是視覺動物,任你有滿腹經綸,有高貴的靈魂,因為外貌醜陋而被耽誤的男人也比比皆是,傳說中唐代的鐘馗、黃巢、皆因外表醜陋而失去功名。第二、家事背景。出身階級及家庭如何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出身名門的才有可能成為東床快婿。第三、個人才華。或是工於詩文,或是百戰名將,才華出眾向來就是好男人必備的條件之一。

自古女怕嫁錯郎。擇選配偶是人生大事,儒家提倡的人生順序修、齊、治、平、”齊家“在中國文化基因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女子嫁人在古代媒妁之言的條件下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在結婚之前可能都從未謀面,只是在媒人的說辭彼此相識,再者古代醫療水平不發達沒有現在的婚前體檢,一旦男子在疾病中喪生,或者性無能無法帶來和諧夫妻生活,女子也只好守寡或者抱怨自己的命運多舛,因此在這種不確定下帶來大量”習俗活動“,如生辰八字合婚、看面相手相合婚等諸多應對不確定性的占卜方式。這裡將在文中論述下,歷代社會公認的好男人形象是啥樣的,有是如何演進的。再看看自己是否具備這些條件哪?

一、分封制度下的健碩男子

夏商周三代先秦以上,可謂分封制度下的貴族時代。分封制度下,自備武器參戰的貴族男子,雄健、勇敢、散發著男性的雄性魅力,他們如同歐洲中世紀的騎士一般譜寫著男性的勇武的一面,但又不似歐洲中世紀的騎士一樣的沒有文化,淪為粗鄙的武人,可謂是能文能武。

《國語》當中記錄了管仲在齊國建立的兵制。他把臨淄一帶分為了二十一個鄉,其中有十五個鄉被稱為“士鄉”,居住在這十五個鄉的都是“士”,也就是貴族。管仲規定,只有居住在“士鄉”裡的貴族才有資格當兵,十五個士鄉一共要抽調三萬人,這三萬人就組成了齊國的軍隊,在當時君主也經常上陣衝鋒,經常出現國君被俘虜的情況。 這種尚武的風氣,自上而瀰漫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自然影響婚配觀念。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這個兒子,認為無法繼承自己。於是叔梁紇請求顏氏要他三個女兒之中的一個立為妾,顏氏念叔梁紇曾為魯國大將立下過功勞,並是宋國君主的後裔,雖然已經年老,還是徵求自己三個女兒的意見是否願意嫁給他。長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兒顏徵願嫁叔梁紇,顏徵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所生之子及是孔子,孔子到了六十歲依舊可以駕駛戰車,能挽弓射下天上的大雁,日常出行也佩劍,具備那個時代貴族男子應有的實力,顏徵願嫁叔梁紇,反映出在當時尚武、健壯的貴族男子是女子心目中的理想伴侶。

健碩得男子更有可能完成作為男人的使命,給女子提供保護,作為貴族的社會屬性則可以提供受人尊敬的地位及和更好的生活物質保證。在生理性及社會性兩個維度上,健碩,尚武得貴族男子都是女子理想對象。這種趨勢到了秦漢以後,魏晉南北朝則衍生出另一番景象

女怕嫁錯郎,自古以來“好男人”的標準是啥樣的?

二、魏晉到隋唐——南朝文學名士與北方騎射雄傑

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導致中原混戰,南北對峙近四百年,因此衍生出南北迥異得審美及文化理念。在南朝統治地區,以門閥貴族為主得士人把持朝政,自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度確立經過演化形成了,有背景、有才華、有相貌、有個性得文學名士,是南方主流意識形態下得完美男人,這也好理解,就好比現代人出身名門、還家裡有礦、還帥、名校畢業、這樣得男人放到今天也依舊是完美的結婚對象。東床快婿得典故中的王羲之就是出身門閥大族王家,完美符合有背景、有才華、有相貌、有個性的標準,切記,相親時如果盲目學習他的做法很可能涼涼的。

這個典故是這樣產生的郗鑑在建康時聽說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門生送信給王導,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選女婿,王導讓送信的門生去自家的東廂房隨便選擇。門生回去後對郗鑑說:“王家的年輕人都很值得稱讚,他們聽說來選女婿,都仔細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莊重,只有一個青年在東邊的床上露出肚皮看書,唯獨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關心似的。”郗鑑說:“這人真是好女婿!”郗鑑打聽這個青年是誰,原來是王羲之,隨後就把女兒郗璿嫁給了他。

郗鑑的做很法似乎很反常規,王羲之不但不西裝革履反而袒胸露腹在躺著看書,可見其對自己的不重視,他反而不生氣還挑選了他,這是為何?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王家子侄20幾人全都是名門之後,這條王羲之和其他兄弟打平。第二、論相貌,史書記載大家都很英俊,並沒有交代王羲之勝過一籌,再者都是一個家族,在基因的影響下相貌差異是不大的。第三、才華出眾,這個毋庸置疑人家是書聖,在當時書法被推崇的年代可以媲美現代的超級歌星地位。第四、有個性,人家西裝革履他坦胸露乳,確實有個性。但這個不能盲目學習的。你相親不穿衣服來試試看,在當時的上流社會有個性是極大的美德,竹林七賢靠今人看起來非常怪誕的行為成為名士。有背景、有相貌、有才華、有個性四項中,兩項打平,兩項勝出。你說是你你選誰?

而在北方地區,五胡亂華帶來的野蠻精幹血脈正在和留在北方的漢族形成交融,對於延續種族興衰的婚配問題,男性優秀標準也有了不一樣的視角。

體格健碩、精於騎射、精明強幹得男性再次成為北方地區優秀男人的代表,有個典故叫做,雀屏中選說的就是這個標準下選拔女婿得過程。

北周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與北周襄陽長公主之女竇氏,聰慧剛毅,頗有才華,幼年被舅父周武帝宇文邕撫養於宮中,很受寵愛。竇毅認為此女才貌出眾不可輕易許人,到了婚配年齡定下雀屏射箭得比試規則,誰射中百步之外畫屏上得孔雀眼即可許配給誰,這是很有難度得挑戰,傳統複合弓精度很差,難以駕馭。射的人超過幾十人都不合要求,年輕得李淵騎馬前往,兩箭射中屏風上孔雀的兩隻眼睛,於是就把竇氏嫁給了李淵。後來李淵當上皇帝,竇後做了皇后。

這種看起來不靠譜得比武招親,這次怎會如此靠譜?這和竇毅選人標準有關。射箭技術只是最後一步的考核, 射的人超過幾十人都不合要求,未必就是射的不如李淵好,有些長得不行,有些家事不行,級別不夠。李淵出身於北周的關隴軍事貴族家庭北周八柱國之一,七歲襲封唐國公,本身才華出眾、高幹子弟、一表人才、還送上門參加比試要娶自己女兒,難的得成龍快婿啊,竇毅不選他做女婿簡直天理難容。

有時候實力只是最後一步得進階要素,但是確是必備要素。李淵這就是那種有背景,有才華,還努力,長得還帥,一表人才體格健碩得男子,他退位當了太上皇時已經60多歲依舊生了十幾個兒子,這身體素質不服都不行。

女怕嫁錯郎,自古以來“好男人”的標準是啥樣的?

三、宋明以降——風花雪月花美男,滿腹經綸俏書生,有錢有勢大財主

宋明以降,文風突起,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上升路徑只有科舉一途,書生無疑成為最能取得這種制度下最大利益的群體。吟風弄月,狎妓飲酒取代大漠騎射,射鵰射虎,成為文化主流。養在深閨得女子,無論是嫁娶婚配、還是偷情約會,都以俏書生為美,如今世人熟知得白蛇傳中得許仙,天仙配中得董永,都是這般風花雪月花美男,滿腹經綸俏書生得形象,用今天話來講就是小鮮肉形象。

女性化是他們得標準形象,細皮嫩肉、奶聲奶氣、多愁善感、弱不驚風、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如同賈寶玉一般得就是這個時代標準得好男人。這樣的男子如有賈寶玉一般的背景,也還有維持得資本,如果家事不好在那個年代也沒有現代娛樂業,去做被觀賞得戲子是下賤得工作,是絕不可取得。死守士農工商得排序,士人科舉如果無望,就會成為窮書生,因此這個時代有了一句流行語: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樣的窮書生自然是不受待見的,如果有才華就可以向柳永一樣“奉旨填詞”流落花間一生,這位偉大得因詞獲罪科舉不第得偉大詞人,下葬費用都是妓女們湊得錢。可惜了,當時要是有現代娛樂業,依靠凡有井水出,皆能吟柳詞得巨大影響力,他一定是超級巨星,真得可以做到視金錢如糞土,可惜時空無法逆轉。

宋明以來,科舉中第得男子才是主流的女子嫁人對象。如果對標待遇,如今大學畢業好比考中秀才,國考成為公務員好比舉人取得鐵飯碗有做官資格,選拔成為官員幹部好比科舉中第,榜上有名了。可想而知,這有多難?概率多大?蒲松齡考到80歲也還是童生,科舉中第畢竟少之有少,退而求其次,有錢有勢大財主自然成為更好的選擇。當潘金蓮面對年富力強,有錢有勢得西門大官人時,三寸丁得武大郎自然敗下陣來。當時如有現代婚姻制度離婚再嫁,淫蕩得潘金蓮和同樣癖好得西門慶不失為一對好伴侶,全不用殺人害命來的這般無良和血腥。

進化心理學發現,女性普遍喜歡有錢有勢得年長男子,男性普遍喜歡胸大,長腿,長髮美人。這就是進化賦予選擇基因屬性,這個偏好和生存及哺育下一代有關。要想被女孩子青睞,沿這這個基因編好方向努力,才是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