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上的最大騙局

素質教育是教育史上最大的騙局。

通俗來說,素質教育就是讓中小學生減負,令培養機制、考核機制趨於多元,不單單以考試成績作為錄取標準,而達到讓祖國未來的花朵“全面發展”的美好願景。

當然,任何的騙局,表面上都是天花亂墜。不說好聽一些,誰會上當呢。

教育史上的最大騙局

很顯然,上述培養和考核模式的實現,有兩個必要條件;這兩個條件滿足其一,即標誌著“素質教育”的時代正式宣告來臨。其一:全社會高等教育資源的充分配置,通俗來說,就是讓每一個渴望接受高等教育、願意全身心投入學習的高中生,可以擁有接受高水平大學教育的機會,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況;其二:全社會的階級分化、階級固化已完全穩固,基本不存在以考試和教育來逆天改命的機會,顯然,這是不太理想的狀況。

如果這兩個條件都不能滿足,那麼施行所謂的“素質教育”,只會令原本就稀缺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加速錯配,將僅有的一點優質資源向大資本家及官僚階級的子女快速傾斜,使平民的後代無學可上,最終形成加強反饋,在一代人的時間內使階級完全固化。

分析這兩個條件的現成樣本是大洋彼岸的美帝。美帝在教育方面的雙面性,值得我們思考。

一方面,美帝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穩居世界第一,當地接受良好中學教育的普通學生,如果願意專心學業,則具有較多的選擇機會,進入優質的高等學府接受大學教育。比如,假如有德州某紅脖家庭少年,自幼醉心數學物理,中學成績中上,家境普通。這樣的條件大概率難以進入全美頂尖的高校,但仍可以嘗試申請入學德州本地的大學,如德州農工、德州奧斯汀等高等學府,而後兩者皆為世界排名前100的優秀大學,每年令無數中國大陸985學生趨之若鶩。

另一方面,成熟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美帝,階級固化效應十分顯著。比如,有某加州互聯網公司創始人之子,自幼接受精英教育,博採眾長,能文能武,一路貴族教學,一向不知應試為何物。而面臨大學教育時,也許其父的一封推薦信,就能保證他進入斯坦福——父親當年學習生活過的地方,盡情沐浴自由之風。眾所周知,斯坦福是世界頂級高校。什麼是素質教育,這就是素質教育。

美帝在教育上的雙面性,支撐面來自於其綜合國力,在世界範圍內的長期制霸。教育的基本面就是錢,美帝樂於在教育上砸錢,能夠吸引世界人才共同建設美帝高等教育,使得全社會的教育資源相對充沛,也就使中低層民眾的孩子有更多“兜底”的選擇權。也許平民之子無法如上述富二代一般輕易進入頂尖學府,但美帝的二流優質學府,在全世界仍稱得上頂尖。

這般看來,其階級固化,對其底層民眾的生活也並不會造成過於極端的影響,因為絕大多數的平民,只要不是好吃懶做、窮兇極惡,都可以較為體面地生活。平民大致認命了庸碌的生活,不會“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不會擠破腦袋要紮根紐約,也就未必會強求自己的子女一定要出人頭地了——這大概是美式中低產平民的小確幸吧。

但我國沒有素質教育的土壤。

條件一,我國的優質高等教育極端匱乏,這一點眾所周知,諸位回憶一下家鄉的211、985數目及錄取率,不言自明。條件二,我國的階級固化尚未完成,這一點也不難理解,人口的大規模遷徙、一二線城市的人口虹吸,正是其直接表現。真正的底層沒有兜底,生活沒有下限,就算有,我們多數人也沒見過,這輩子也不想看見。

那麼為何說,素質教育是一場騙局呢。

因為素質教育,實際上徹頭徹尾地代表了官僚階級、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試想,如果全國範圍內推行所謂素質教育。後果有二:培養方面,原本統一在校接受統一的教育,變成一半時間在校學習知識,一半時間在家提升素質。很顯然,越是掌握了權力和財富的家庭的子女,越能在各種各樣的“素質提升”活動中大放異彩,而平民之子呢,說得好聽是放養,是依靠自覺,說不好聽就是在家玩泥巴,甚至連各類興趣班的錢也負擔不起。那麼到了錄取時,上述兩類人,在學業水平相近的條件下,很顯然前者更符合“素質教育”的錄取標準。

有人問,如果權貴的子女不擅長學業,只有“素質”,如之奈何?太好辦了,在考試方面做地域保護,設置學區、考區,然後把一定區域內的試卷題目變容易就好了呀。大家考試的卷面分數都不錯,優劣但憑學生“素質”。

如果這樣分數還是上不去,那也好辦,把“素質測評”在錄取標準中的比例放大就好了。先是考察學生素質,然後考量家庭背景,最後上殺手鐧“推薦信”。新聞裡某些小學生錄取時,考量家長的簡歷,不就是在拼家庭背景麼。

如此一來,從全國範圍看,部分少數地域的考生享有絕對的錄取優勢;從各省範圍看,優勢學區、學校基本都向省會核心區域集中。只需一兩代人,平民家的子女,便再也難以通過高考的賽道,也再不可能接受超出自身階級條件的高等教育,從而失去了一切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

教育史上的最大騙局

更可悲的是,如果這樣的培養和錄取制度成為今後的常態,那麼,當代努力紮根北京等一線城市的普通外來務工者,其子女在求學錄取方面的前景,大概率會低於其自身水平。這是因為,外來者能夠紮根京城,本身在個人能力上當屬出眾。可惜被當代房地產扒皮挫骨後,在子女教育上的經費天然短缺。同時,優質學區資源早就被權貴瓜分殆盡。

一個從小在昌平、房山、豐臺上學的少年,很有可能會隨著成長的歷程,與另一群在西城、海淀上學的孩子拉開肉眼可見的差距。就算是到了高考,也會在文化分和“非文化分(譬如校長實名推薦等政策)”的雙重打壓下,被後者拉開檔次的差距。而這一切的起點,不是因為兩撥孩子在天賦和智商上有差距,而是因為外來務工者的父母,確實買不起西城的學區房。

當然了,也有人認為,讓自己的子女遠離競爭,留在一線做個普通人亦無不可。這樣的想法無需置評,畢竟魯迅先生早就說過,這世上的底層有兩種,一是想做奴隸而不得,二是做穩了奴隸。

教育史上的最大騙局

綜上,一切追求教育公平的人,都應當擦亮眼睛,識破素質教育的騙局。

時常有人辯護,說即使北京推行純粹的應試教育,北京本地的中小學教育資源也可以保證北京學生的考試優勢,故北京的自主命題、簡化考試、素質教育其實也保護了教育水平低下省份的學生。甚至有非北京學生說過類似的話。

古時候有兩種將軍。一種出身小兵,攝足行伍,身經百戰,最終官拜上將。還有一種是空降的皇親國戚,出身亮眼。後者多半隻是在軍中掛職刷資歷,能力有限,故通常無意僭越,會做人者,往往對地方軍中的將領馬首是瞻,戰時我不出力,軍功我分一杯羹。

然而也有些空降將軍自命不凡:“我皇親國戚,錦衣玉食,若自幼習武,好酒好肉安排,名師良將伺候,豈是你們泥腿子能望項背的?我所以不參軍,恰恰是給諸君一個翻身的機會。”這般無稽之談自然入不得耳。若當真有出身行伍的小兵信了這等鬼話,那便是無雙蠢貨了。

老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才知。泱泱中華地大物博,人傑地靈,古今多少名將出身販夫走卒,不在戰場上見個真章,誰敢說皇族貴胄的公子,天生就勝過殺豬屠狗的將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放在升學考試上,也是一個道理。在試卷的難度、區分度足夠合理的狀況下,平民中的優秀選手自然而然能在應試中脫穎而出。加上互聯網教育的普及,當代教育的門檻本身就在逐步地降低。

然而,當素質教育的大山橫亙在考試製度的面前時,很有可能,底層平民學子的一切努力,會因為應試分數權重的下降、素質測評權重的提升而灰飛煙滅。“裁判也是我的人,你怎麼和我鬥?”

教育史上的最大騙局

中國由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由門閥取仕,到考試選拔,歷經數百年,爾後科考制延續千年。任誰也想不到,今日竟然有改回去的意思。唐宋元明清的皇帝都得鼓掌喊666。

“聖朝以孝治天下”,誰是孝,誰是廉,那還不是您一句話嘛。

————————————

首發於公眾號【黑笑小說家】

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