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元補貼門檻卡住了誰?支持國產還是幫了外企 為何業內觀點迥異?

千呼萬喚中,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終於落地。

4月23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四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下稱《通知》)。

30萬元補貼門檻卡住了誰?支持國產還是幫了外企 為何業內觀點迥異?

《通知》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其實,在3月3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新能源汽車補貼延長兩年的信息首次釋放後,便在行業內引起了廣泛熱議。如今補貼新政的落地,算是給行業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除了明確補貼延期這項政策外,《通知》中還透露了優化技術指標、支持“車電分離”等商業模式、設置30萬元補貼門檻、對燃料電池汽車進行“以獎代補”等重磅信息。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顧問杜芳慈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通知》中涉及到的每一個細節,都會對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少尚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疫情的衝擊,再度加劇了行業的壓力。在這樣的前提下,國家能夠讓補貼有所延遲,相當於給整個產業注入了“強心劑”。

補貼延期會帶來哪些影響?

自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後,行業內一直呼籲2020年補貼退坡幅度能夠有所調整。記者注意到,在補貼新政公佈後,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也同步發佈了官方解讀。據瞭解,四部委之所以對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進行延期,有幾大背景。

2019年,受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下降4.0%。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1-3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下降56.4%。財政部方面認為,延長補貼支持政策,有利於對沖疫情影響,促進汽車市場消費。

根據《通知》顯示,原則上2020 -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但綜合技術進步、規模效益等因素,現將政策調整為:2020年補貼標準不退坡,2021-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原則上每年補貼規模上限約200萬輛。

據瞭解,新政策自今年4月23日起實施,4月23日至7月22日為過渡期。過渡期期間,符合2019年技術指標要求但不符合2020年技術指標要求的銷售上牌車輛,可按照2019年補貼政策對應的標準進行0.5倍補貼;符合2020年技術指標要求的銷售上牌車輛按2020年標準補貼。

記者注意到,補貼政策發佈後,立即有企業做出了反應進行保價。其中,奔馳官方發佈消息稱,即日起到2020年6月30日止,購買奔馳EQC的用戶可繼續享受1.6萬元的新能源補貼。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下稱“乘聯會”)秘書長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補貼新政體現了國家對支持新能源汽車持續發展的堅決態度,對產業來說是重大利好。在利好政策的加持下,乘聯會方面判斷2020年新能源汽車有望實現160萬輛的年銷量。

換電模式、燃料電池迎“春天”

除了為行業整體帶來利好信號外,與2019年補貼政策不同的是,新政重點提及了對換電模式和燃料電池的支持。根據《通知》顯示,2021-2022年,在保持技術指標總體穩定的同時,支持“車電分離”等新型商業模式發展。

崔東樹告訴記者,對於出租車、網約車這一類有相對固定路線的車輛而言,換電模式的推廣是非常有益的,但對於私家車而言,換電模式並不適合大規模普及。因此新政的扶持,或將更好地推進換電模式在公共用車上的推廣,也將更加利於激發產業內的新興商業模式。

不過,也有行業專家指出,要想推廣換電模式,還需要在基礎設置和電池標準化層面下功夫。

而對於燃料電池層面,行業專家則普遍認為,過去一段時間內,雖然燃料電池相關的投資熱度很高,但技術層面仍然不算成熟,政府能將支持思路調整為對基礎、有積極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區域進行示範推廣,並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示範城市給予獎勵,其實是更為理性的支持態度。崔東樹告訴記者,這種支持思路為產業爭取了4年的發展實際,利於產業鏈的完善和關鍵技術的突破。

爭議:30萬元的補貼門檻究竟卡住了誰?

在行業內為補貼新政一致叫好的同時,一個細節卻引起了小範圍的爭議。根據《通知》顯示,新能源乘用車補貼前售價須在30萬元以下(含30萬元),但“換電模式”的車型卻不受此限制。

此消息被釋放後,立即在行業內引發軒然大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中特斯拉、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前途汽車、北京奔馳等品牌旗下均有補貼前售價高於30萬元的車型。其中,蔚來汽車在新政發佈後,特別向消費者強調,其全系車型均支持快速換電,故不受影響。

30萬元補貼門檻卡住了誰?支持國產還是幫了外企 為何業內觀點迥異?

有業內人士認為,新政策發佈後,或許會促使特斯拉Model 3的標準版進一步進行價格下探,相反對於那些致力於打造高端車型的新造車品牌,則是略有不利的。

記者注意到,昨日下午18:23,理想汽車創始人、CEO李想就曾在其微博上發佈消息稱,設計30萬元的補貼門檻,是精準地助攻特斯拉,對國內的純電動品牌是有所傷害的。

30萬元補貼門檻卡住了誰?支持國產還是幫了外企 為何業內觀點迥異?

對此,多位行業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杜芳慈告訴記者,設置30萬元的補貼門檻,並不是為了針對任何一個品牌。此前部分車企力推新能源高端車型,在設計、技術上也做得很不錯,但這部分市場畢竟比較小眾。國家以30萬元為界限,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降低成本、升級技術,同時也更利於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推廣,讓更多的消費者享受到新能源汽車的便捷性,進而擴大產業規模。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也在微信朋友圈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設置30萬元的補貼門檻,將更有利於新能源汽車的普惠。

據瞭解,國家之所以設置30萬元的補貼門檻,也是借鑑了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做法,一方面為了為避免補貼資金大量流向奢侈消費,另一方面也是綜合考慮到我國的消費者購買力水平、產業發展等因素。崔東樹告訴記者,推動新能源汽車成本的降低,應該是行業的普遍共識,能夠將成本降低下來,也是我們行業競爭力增強的標誌之一。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更利於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