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真相到底是什麼

1934年的夏天,營口陰雨連綿,持續下了40多天的大雨,遼河水暴漲,遼河北岸的蘆葦塘變成了一片汪洋,魚蝦漂浮在水面上,空氣中飄散著一股強烈的腥臭味道。大雨過後,當時生活在遼河北岸的人們都能聞到葦塘內的腐臭氣味,但卻始終搞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

回顧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真相到底是什麼

一天,一個看管葦塘的人順著味道走去,在他扒開蘆葦時,驚奇地發現在蘆葦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屍骸。

在《營口市志》第一卷中記述:“(1934年)8月8日午後,遼河北岸東小街一農民在附近葦塘發現一巨型動物白骨,長約10米,頭部左右各有一角,長約1米餘,脊骨共29節。偽營口第六警察署將其運至西海關碼頭附近空地陳列數日,前去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當時,老百姓認為天降巨龍是吉祥之物,為了使困龍儘快上天,人們有的用葦蓆給怪獸塔涼棚,有的挑水往怪獸身上澆,為的是避免怪物身體發乾。據說,人們都非常積極,即便是平日裡比較懶惰的人也都紛紛去挑水、澆水。而在寺廟裡許多百姓、僧侶每天都要為其作法、超度,此舉一直持續到又一次的數日暴雨過後,這隻怪物神秘地消失了為止。然而,二十多天以後,這個怪物第二次又奇異地出現了,這次出現是在距遼河入海口10公里處的蘆葦叢中,此時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難聞的屍骸。

回顧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真相到底是什麼

當時的《盛京時報》記者也前來採訪,並稱其為“天龍降”、“巨龍”等等,同時還配發照片。由此,1934年那個夏天,東北三省的好奇者紛紛乘火車到營口觀看所謂的龍骨,以一飽眼福。從而造成當年往返營口的火車票異常緊張,票價竟然由此上浮。

後又有報道說,營口水產高級中學校漁撈科張老師判定“確係蛟類”。 當時的營口美大照相館和英明照相館洗印了大量“龍”骨展覽的照片,在二本町衚衕附近沿街販賣,一些從外地來營口參觀“龍”骨的人,爭先恐後購買“龍”骨照片帶回去給家人欣賞。

回顧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真相到底是什麼

為了揭秘此事,中央電視臺還拍攝了專題片,片中得出的結論認為,這是鯨魚擱淺,然後骨骼拼錯。遼寧省研究員傅仁義根據《盛京時報》的照片斷定“龍”骨是出土的“原始牛”的化石。董為副研究員認為,這有可能是一種象的化石,而那兩個“角”,是長齒。有專家研究孫正仁老人捐贈的龍骨後初步認為是第四紀野馬的化石。

 由於孫老的龍骨來源問題,加上化石和新鮮骨骼的差異,不免使人懷疑這是不是當時的營口龍骨。 雖然有大量目擊者,非常詳實的記載照片,由於缺乏實物,營口墜龍仍然成了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

回顧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真相到底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