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裹挾的永遠是群眾

被裹挾的永遠是群眾


被裹挾的永遠是群眾。

——讀《烏合之眾》

01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探討了個人在群體之中的種種表現,為眾多常見而令人稱奇的社會現象及群體行為提供了很好的觀察和理解視角,書中對群體性格特徵的預測已經得到了後世的印證,具有很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每一個人都是某個群體中的一員,都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上述特徵,不論是從社會學、心理學,還是從哲學的角度看,本書都是值得每個人閱讀的好書。

勒龐認為,在群體之中,人的個性會被湮沒,獨立思考和推理的能力會喪失,智力也隨之下降,並表現出衝動、情緒誇張、易怒、易受暗示、輕信等主要特徵,其觀點不但顛覆了人們對群體的一般認識,還對社會心理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被裹挾的永遠是群眾

02

“群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

群體的道德,會比個人的更好或更壞。群體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是也能表現出極崇高的獻身、犧牲和不計名利的舉動,即孤立的個人根本做不到的極崇高的行為。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組成群體的個人,而且經常可以達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之所以會有這種特點,可以歸納為群體無意識的影響。

在談群體這一特殊心理學研究對象時,本書從群體的產生、意識成因和後果等多個層次,全方面揭示了群體無意識現象。在科技改變通訊方式以後,群體的幾乎是到處可見的,烏合之眾這一現象,也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在大眾面前。

被裹挾的永遠是群眾

03

書中的觀點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群體沒有理智,至少說是缺少一個理性發達個人所可能具備的層層推理的理智。在泯滅或者說壓抑了理智之後,群體的感性能力或者偽推理能力得到了不可遏止的發展,因此群體的特點就體現為:情緒的極大變化、急切地相信與不信、暴躁、殘忍、渴望強權、英雄主義、把一切情緒推向極致,還有極強的道德化傾向。

2、由群體的特點就知道,需要影響或者操縱群體,一切縝密而合乎邏輯的說理與平靜的說教都不但無濟於事而且適得其反,因為這違背了群體的本性而會激起群體更強的反動。為了影響群體,需要提供給群體的應該是造成強烈的印象的形象(無論真假)、歇斯底里的聲音還有群體的道德滿足。

3、作為一名領袖,他決不能以清楚的說理來對待群體,影響群體的不二法門是:斷言、重複和傳染。在講述一件事情的時候應該用歇斯底里的語調訴諸群體的道德感,在不同的場合喋喋不休的說同一件事情來達到催眠的作用,而最後一步傳染在前面兩點做到一定程度後自然會由群體自動完成。

4、各種群體雖然都體現出了以上的特點,但由於民族的不同,群體感情的持續時間和造成的破壞程度有很大的差別。一個理性的民族比一個感性的民族更能夠在內部控制群體情緒的發展。

被裹挾的永遠是群眾

04

《烏合之眾》這本書無疑是具有巨大價值與意義的,值得每個人去讀一下,可以更加清醒的認識到什麼才是自己真正的意識。

但受限於時代且夾有作者個人的偏見,本書依然有著不小的缺點,不必奉為圭臬。

比如群體、群眾和民族等概念經常混淆;論證經常先有觀點,再找例子,往往造成孤立與斷章取義;夾雜個人觀點明顯,說教宣傳意味濃厚,算不上嚴謹的學術著作等。

語錄文摘

1、所謂的信仰,它能讓一個人變得完全受自己的夢想奴役

2、令人難忘的歷史事件,只是人類思想無形的變化造成的有形的後果而已。

3、要屬於某個學派,就會相信它的偏見和先入為主的意見。

4、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5、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誘惑,也很容易抵制。 但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

6、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7、群體不善推理,卻又急於行動。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群體的權力令人生畏,然而有身份團體的權力更讓人害怕。

8、誇大其詞,不斷重複,言之鑿鑿,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是說服群眾的不二法門。

9、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瞭,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時代的宗教書和各種法典,總是訴諸簡單的斷言。

10、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瞭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