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 | 雲啟資本陳昱:開源模式是用多倍槓桿撬動企業服務賽道

前言

1983年,麻省理工大學的Richard Stallman創立了自由軟件基金,同年,軟件許可正式誕生,開源模式正式誕生。伴隨著自由軟件運動的推進,開源成為一股推進計算機行業迅速發展的巨大力量。

2011年,A16Z的合夥人Marc Andreessen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直指“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軟件行業之所以可以快速發展並滲透進各行各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開源社區中大量的開發者共同打造了一片“原材料樂園”,避免了大量重複造輪子的工作。無怪乎OSS Capital會認為:Open source software eats everything。

作為全球最大的開源社區,GitHub每年都會對社區內的開源項目進行統計,在其2019年度的統計裡,開源社區和開源項目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

l 2019年GitHub社區中有超過4000萬開發人員,其中1000萬為2019年的新增用戶;

l 2019年創建的開源項目庫佔到了GitHub上所有開源項目的30%;

l 超過35萬的開發者為星標排名前1000的項目貢獻了代碼。

開源社區與開源軟件的技術價值在十多年前就得到廣泛認可,其商業價值卻是在近5、6年才逐漸顯現。OSS Capital的統計顯示,到目前為止,全球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商業開源軟件已經有41個,成功實現IPO的項目有10個。在2020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大震盪的背景下,MongoDB甚至還堅挺地撐起了20倍的PS估值。

從2016年起,活躍的美元基金開始在中國捕捉開源軟件獨角獸。尤其是在18、19年以來,投資主題稀缺的情況下,開源成為不少科技賽道投資人關注的重點。

雲啟資本董事總經理陳昱從5年前便開始關注開源項目,在2016年投資了PingCAP、2017年投資了Zilliz,其中PingCAP的項目TiDB在GitHub已有23.2K的星標。近期,36氪對陳昱進行了專訪,他分享了雲啟資本對開源商業模式及投資前景的一些看法。

36氪專訪 | 雲啟資本陳昱:開源模式是用多倍槓桿撬動企業服務賽道

雲啟資本董事總經理陳昱

Q&A

  • 從去年開始就一直聽到美元基金投資人在討論投資開源項目,為什麼會興起這股風向?

陳昱:美元基金之所以從去年開始就特別關注開源,主要還是因為已經有一些市值表現不錯的開源公司。MongoDB和Elastic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上市,市值分別超過88億和47億美金,IPO後表現非常不錯。一般SaaS類的上市企業二級市場會給到10倍的PS,但是開源的項目市市銷率可以達到20倍以上,MongoDB的市銷率就達到21倍。另外,即便是未上市的企業,估值表現也非常不錯,例如Databricks、Confluence、HashiCorp等,估值都超過50億美元的。

VC如果投其他的企業服務項目,未必都有這麼好的回報。這些開源項目證明了自己的商業價值後,大家都開始關注開源領域。據統計,紅杉、GGV、經緯中國、晨興資本等一線美元基金都在開源賽道有出手,目前中國拿到融資的開源項目大概二十多家。

  • 開源項目的商業模式有哪些?為什麼投資人那麼認可開源項目的商業價值?

陳昱:關於開源項目的商業模式,其實大家都有所總結,大概分為5種模式:Support(支持服務)、Hosting(託管)、Restrictive Licensing(限制性許可)、Open-core(開放核心)以及Hybrid Licensing(開放核心+混合許可),各自也有其代表性的企業。目前開放核心+混合許可證正逐漸成為主流的商業模式。

36氪專訪 | 雲啟資本陳昱:開源模式是用多倍槓桿撬動企業服務賽道

開源軟件的5種商業模式(圖片來源:雲啟資本)

開源特別有趣,看起來是免費的,其實反而是最能賺錢的。開源軟件的代碼庫大家都可以隨便下載,但是當企業真的需要規模化地使用它的時候,還是會購買一些額外的功能,又或者直接交給開源廠商託管運維。開源項目用免費的代碼取代了傳統的營銷,後期的邊際效應就很強。我們在投SaaS類項目的時候經常會提到CAC,然後還得和LTV去比較。而開源項目的特殊屬性,就會使得它的CAC變得特別小,後期商業變現的時候無論是採用訂閱制也好還是託管模式也好,其實和SaaS的盈利方式是很類似的。也就是說,開源項目的收入具有SaaS項目的優越性,高續約率會帶來確定性很高的收入,同時又砍掉了SaaS類項目前面很高昂的營銷成本項,所以資本市場會給開源項目更高的估值倍數。

  • 目前投資人主要看什麼類型的開源項目?對開源項目的選擇標準有哪些?

陳昱:我們現在看的項目都是基礎設施類,美國上市企業也是基礎設施類的項目偏多。在項目篩選方面,我們主要有四條篩選標準:

首先,必須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在美國有對標的項目。目前美國幾個估值比較高的項目都集中在幾個賽道,比如大數據(包括數據庫)、企業搜索、消息系統等,基本上都是研發寫程序時要用到的基礎設施。

第二點,開源項目的技術要在全球範圍內具有領先性或者競爭力。技術本身是沒有國界的,研發人員的數據庫可以用美國的也可以用中國的,也不會牽扯到代碼安全或者自主可控的問題,如果開源項目沒有全球競爭力,那它的市場就會特別侷限。以我們的被投企業PingCAP為例,它的數據庫產品TiDB對標的是美國的CockroachDB,但是無論從社區活躍度、GitHub的星標或者一些評論文章,PingCAP的指標已經全面超過了它的美國對標。我認為中國在軟件層面的技術水平是遠遠超過大家想象的。我們可能確實在半導體等方面跟美國相比有一些差距,但是軟件層面一點都不遜於美國。

第三點標準,就是廣泛應用。

一個開源項目如果沒有被很多人使用,它就不會是一個成功的開源項目。如果開源項目能夠被廣泛應用,那恰恰說明這個技術一定是解決了某個痛點。舉個例子,目前企業的數據量都特別大,而且還在持續快速增長,傳統的單機數據庫沒辦法處理這麼大規模的數據量,經常執行一個查詢指令需要幾分鐘才能出結果,用戶體驗上來說是完全不可接受的。TiDB在兼容MySQL的基礎上,用新的分佈式架構來重新設計數據庫,很好的解決了用戶痛點,很快便在業界得到推廣。我們能用開源項目的社區活躍度、用戶量等客觀指標來判斷一個開源項目是否被廣泛應用。

第四個標準,就是原廠。現在大多數開源項目背後都不是鬆散的組織,一般都有一個公司在驅動整個項目的發展和商業化,這是近十年以來開源項目運作方式一個最大的變化。但是如果一個開源項目背後有三四個商業化公司在運作的話,例如當年Hadoop和它背後的幾個商業化公司Cloudera、Hortonworks、MapR等,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多個公司基於同一個開源項目研發產品,容易產生同質化。那麼多同質化的產品,後期商業化就不好推進,相當於一個蛋糕給5個人分還是1個人分。所以我們希望開源項目背後只有一個主要的商業化公司在運作。一個開源項目背後存在多個公司的情況下,我們肯定優先考慮那個原廠公司,即誰發起了這個項目、誰貢獻度最高。

36氪專訪 | 雲啟資本陳昱:開源模式是用多倍槓桿撬動企業服務賽道

圖片來源:pixabay

  • 對於開源項目,是否有比較量化的評估標準?例如SaaS中的續費率、續約率等?

陳昱:從GitHub Star、Fork等可以看項目參與的廣泛程度,從Contributor、Commits 可以看出項目的迭代情況,這些都是比較量化的指標。而從問答則可以看出社區的活躍度和了解真實用戶反饋。對於早期投資來說,通常看的項目都不會有太多星標,投資人需要通過公開的代碼、設計文檔來做判斷,如果是投B、C輪的項目,星標可以作為一個考量指標。另外,跟任何其他的公開的標準一樣,只要是公開的數據,總會有人去刷數據。

開源項目早期投資的難度就在於你沒有太多客觀指標可以參考,財務數字也要等其商業化以後才會有,那都是B、C輪的階段了。我們做開源的早期投資還是得直接看代碼。還是以PingCAP為例,因為我之前在谷歌的工作經歷,我知道PingCAP實際上是模仿谷歌的Spanner,我非常清楚Spanner的價值,所以對PingCAP做的事情也有基本的價值判斷。那麼剩下的就是判斷這個團隊能不能把這個事情做出來,所以我就直接去看了他們的代碼。

  • 開源項目毫無疑問是有很多技術價值的,但是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可能項目的發展週期會特別長,對基金來說,會不會是屬於資金利用率比較低項目?

陳昱:這個問題裡面有的地方正確,有的地方不太正確。正確的地方在於確實開源項目發展的時間週期會比較長,如果是從第一輪開始投,那可能要等待8-10年,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看開源的都是美元基金。

一個開源項目的前3-5年都屬於開發產品和構築自身影響力的階段,在收入方面是微乎其微的。等到差不多第五年產品成熟了,就會有一個爆發性增長,這與SaaS的3T2D類似。投開源項目的回報和資金利用率要比投B2B、電商之類的項目要高得多。

開源項目在早期不需要融太多資金,只需要養人就可以,而且它還不需要養所有職能的人,開源社區裡的內容可能一半是自己公司員工,還有一半是外部開發者貢獻的,這就是開源項目的人才槓桿。另外剛剛我們也聊到,開源項目不需要太多營銷推廣,不需要養大規模的銷售團隊,這就是開源的營銷槓桿。

從目前市場上的項目估值來看,一個賽道里有這麼多估值超過50億美元的項目非常不容易,所以說投資回報其實非常高。

  • 中國開源項目到了什麼發展階段?是否存在投資窗口期?

陳昱:國外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搞開源,到現在也有30多年了,而中國真正自己有開源項目且成規模地出現,也就是六七年前的事情。2014年、2015年國內出現了一波開源項目,能夠存活發展下來的基本上都走到了C輪,比如PingCAP、Kyligence,今年應該都可以做到1億人民幣合同收入的體量。Apache Kylin最早是eBay內部孵化的一個項目,2016年創始人出來創業,成立了Kyligence,開始做這個項目的商業化。Kylin作為首個完全由中國團隊設計開發並貢獻到 Apache 軟件基金會的頂級項目,在當時比較轟動。新一輪開源項目出現是2018年開始的,如Zilliz、濤思、Nebula等,目前都屬於A、B輪。

開源項目不像其他的風口有投資窗口期,比如無人零售、O2O等。開源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賽道,今天可以做數據庫,明天可以做搜索,後天可能又會出現新的技術,每年都有新的項目。比起窗口期,更應該關注項目本身的價值。

  • 中國的軟件行業付費意願和美國相比相差比較大,會對開源項目商業化有什麼影響?

陳昱:像PingCAP在中國主要採用open-core的模式,主打大客戶,但是在美國就會採用hosting模式。中國的軟件銷售環境比較傳統,所以在國內市場,大部分開源項目還是會採用KA的模式,客單價四五百萬的量級,但是在海外市場就會採用託管模式。即便是這樣,開源項目在國內的銷售團隊還是非常精簡的。

  • 目前的經濟環境中是否利好開源項目的因素?

陳昱:我認為最直接對開源軟件有利好的就是”數字基建”,開源屬於基礎軟件的類別。目前政策要求國內基礎軟件的國產化比例要提升。所以說,對開源軟件而言,可以在國內基礎軟件市場分一杯羹,又可以走出去打全球市場,進可攻退可守。

  • 如何理解雲廠商、軟件大廠和開源項目之間的關係?

陳昱:開源項目對雲廠商肯定是又愛又恨的。一方面雲是開源軟件很好的推廣方式乃至盈利方式,比如在雲的應用市場上賣自己的軟件,又或者幫企業託管服務,還是得通過公有云完成。但是雲廠商又經常攫取開源廠商的果實,把代碼稍微改了改,就包裝成是自己品牌的應用,把開發廠商可以賺到的錢都截走。這種情況在國內外都差不多。雲廠商對開源項目的態度,主要還是希望開發者能豐富PaaS上的應用生態。

大的軟件公司從一開始就非常擁抱開源,谷歌就不用說了,有安卓系統,像Oracle這樣的公司也會通過收購的方式擁抱開源,收購了MySQL。

唯獨微軟在一開始是比較封閉的,所以微軟態度的轉變是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2018年微軟以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GitHub,其實主要是看中背後的開發者社區,也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應用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