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大尖”還是從前那個愛種番茄的“少年”

“大尖”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居委會所有人的代號。“他”就是沭陽縣華衝鎮大尖居委會,大尖人愛種番茄,十里八鄉小有名氣。大尖人對番茄也很“倔強”,這體現在他們對番茄的稱呼上,不說番茄也不說西紅柿,只說“洋柿子”。

4月17日,記者驅車來到大尖居委會,還是那條熟悉的道路,還是那些熟悉的大棚,和記者10年前來到這裡,看到的景象一樣。“大尖”還是那個愛種番茄的“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今年的‘洋柿子’長得特別喜人,我就這樣在大棚裡挨個摘,一個大棚能摘近2000斤,賣5000元左右……”種植戶王偉林高興地說,現在正是掛果高峰期,2到3天就能摘一次。

沭陽:“大尖”還是從前那個愛種番茄的“少年”

王偉林在養護番茄秧

王偉林今年48歲,長著一雙愛笑的眼睛。晌午時,大棚裡的溫度特別高,她和丈夫的臉上掛滿了汗珠,和大棚薄膜上的水珠,一起掉落。

“這裡好熱啊,你們能在這裡待多久啊?”

“我們習慣了,待半天不出去都沒問題!”

王偉林說習慣,一點兒都不假。她家開始種植番茄那年,兒子還不到5歲。如今,她的兒子已經從音樂學院畢業,參加工作了。這一晃,已經過去了20多年,他們依然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番茄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甜蜜。

沭陽:“大尖”還是從前那個愛種番茄的“少年”

大棚裡很熱,滿臉都是汗

就在王偉林家大棚隔壁,又是另一番熱鬧景象。

“今天的價格比昨天降了2毛錢,有熟的,趕緊出手啊!”29歲的竇立闖一邊稱重,一邊向電話裡的農戶傳遞市場上的最新信息。

在他手裡的一個本子上,記著密密麻麻的數字和名字。“武巧花534斤,竇連銀837斤,高兵924斤……”在大尖居委會200多戶種植戶身後,有七八個像竇立闖一樣的經紀人,他們暢通了大尖人的番茄銷售之路。

“每天,從我手裡收購來的‘洋柿子’有3萬斤,裝車後,直接發往河南。”竇立闖說,今天的收購價是每斤2.5元左右,雖然比昨天降了幾毛錢,但是和往年相比,今年整體行情非常好。

“讓一讓,讓一讓,又來一車!”種植戶王曉光開著一輛三輪車,拉著滿滿一車番茄,送到收購點。49歲的他,和妻子共同管理著4畝地番茄。而大尖人是從何時開始種植番茄的,王曉光說那還是在他很小很小的時候。

沭陽:“大尖”還是從前那個愛種番茄的“少年”

經紀人竇立闖在收購番茄

果皮很薄、肉質細膩……記者隨手從筐裡拿出一個番茄掰開,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品相不錯的番茄,還是一個可以征服你味蕾、帶著滿滿童年記憶的番茄。

為什麼種植了這麼多年,依然可以保有這樣純真的口感?大尖居委會幹部竇道樸的一番話解開了大尖番茄的生長之“道”。

“我們村目前有600多畝‘洋柿子’,僅這一項產業,能帶來近2000萬元的銷售額。”竇道樸說,為什麼他們的“洋柿子”在市場上一直有著好的“名聲”,離不開他們探索出來的種植方式。

竇道樸所說的種植方式就是高效輪作模式:大棚番茄、豆角、方瓜、水稻。“我們一般只種一季早茬‘洋柿子’,下半年就種豆角、方瓜等。”竇道樸說,這樣輪作種植模式,解決了長期種植單一旱作物導致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的問題,同時,“洋柿子”的富餘肥力還能滿足豆角、方瓜等作物的生長需要。這樣的方式,既保留了番茄的口感,提高了全村人的收入,還促進了經濟作物的增產,更重要的是還確保了農田的可持續發展。

沭陽:“大尖”還是從前那個愛種番茄的“少年”

等待運走的番茄

17日下午,15萬斤番茄全部裝車,從大尖居委會的田間地頭髮往河南。回望這片土地,你彷彿看到了40多年來,那一棵棵整齊有致、長勢喜人的番茄秧,依然“站”在那裡,一年又一年……大尖人用勤勞守住了那一絲絲沒有改變的味道,也守住了他們的甜蜜“柿”業。(記者 楊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