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大尖”还是从前那个爱种番茄的“少年”

“大尖”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居委会所有人的代号。“他”就是沭阳县华冲镇大尖居委会,大尖人爱种番茄,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大尖人对番茄也很“倔强”,这体现在他们对番茄的称呼上,不说番茄也不说西红柿,只说“洋柿子”。

4月17日,记者驱车来到大尖居委会,还是那条熟悉的道路,还是那些熟悉的大棚,和记者10年前来到这里,看到的景象一样。“大尖”还是那个爱种番茄的“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今年的‘洋柿子’长得特别喜人,我就这样在大棚里挨个摘,一个大棚能摘近2000斤,卖5000元左右……”种植户王伟林高兴地说,现在正是挂果高峰期,2到3天就能摘一次。

沭阳:“大尖”还是从前那个爱种番茄的“少年”

王伟林在养护番茄秧

王伟林今年48岁,长着一双爱笑的眼睛。晌午时,大棚里的温度特别高,她和丈夫的脸上挂满了汗珠,和大棚薄膜上的水珠,一起掉落。

“这里好热啊,你们能在这里待多久啊?”

“我们习惯了,待半天不出去都没问题!”

王伟林说习惯,一点儿都不假。她家开始种植番茄那年,儿子还不到5岁。如今,她的儿子已经从音乐学院毕业,参加工作了。这一晃,已经过去了20多年,他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番茄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甜蜜。

沭阳:“大尖”还是从前那个爱种番茄的“少年”

大棚里很热,满脸都是汗

就在王伟林家大棚隔壁,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今天的价格比昨天降了2毛钱,有熟的,赶紧出手啊!”29岁的窦立闯一边称重,一边向电话里的农户传递市场上的最新信息。

在他手里的一个本子上,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名字。“武巧花534斤,窦连银837斤,高兵924斤……”在大尖居委会200多户种植户身后,有七八个像窦立闯一样的经纪人,他们畅通了大尖人的番茄销售之路。

“每天,从我手里收购来的‘洋柿子’有3万斤,装车后,直接发往河南。”窦立闯说,今天的收购价是每斤2.5元左右,虽然比昨天降了几毛钱,但是和往年相比,今年整体行情非常好。

“让一让,让一让,又来一车!”种植户王晓光开着一辆三轮车,拉着满满一车番茄,送到收购点。49岁的他,和妻子共同管理着4亩地番茄。而大尖人是从何时开始种植番茄的,王晓光说那还是在他很小很小的时候。

沭阳:“大尖”还是从前那个爱种番茄的“少年”

经纪人窦立闯在收购番茄

果皮很薄、肉质细腻……记者随手从筐里拿出一个番茄掰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品相不错的番茄,还是一个可以征服你味蕾、带着满满童年记忆的番茄。

为什么种植了这么多年,依然可以保有这样纯真的口感?大尖居委会干部窦道朴的一番话解开了大尖番茄的生长之“道”。

“我们村目前有600多亩‘洋柿子’,仅这一项产业,能带来近2000万元的销售额。”窦道朴说,为什么他们的“洋柿子”在市场上一直有着好的“名声”,离不开他们探索出来的种植方式。

窦道朴所说的种植方式就是高效轮作模式:大棚番茄、豆角、方瓜、水稻。“我们一般只种一季早茬‘洋柿子’,下半年就种豆角、方瓜等。”窦道朴说,这样轮作种植模式,解决了长期种植单一旱作物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的问题,同时,“洋柿子”的富余肥力还能满足豆角、方瓜等作物的生长需要。这样的方式,既保留了番茄的口感,提高了全村人的收入,还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增产,更重要的是还确保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沭阳:“大尖”还是从前那个爱种番茄的“少年”

等待运走的番茄

17日下午,15万斤番茄全部装车,从大尖居委会的田间地头发往河南。回望这片土地,你仿佛看到了40多年来,那一棵棵整齐有致、长势喜人的番茄秧,依然“站”在那里,一年又一年……大尖人用勤劳守住了那一丝丝没有改变的味道,也守住了他们的甜蜜“柿”业。(记者 杨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