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後真實的場景是劉禪不許人去悼念,並持續報復其29年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於蜀後主劉禪都有這樣一個評價,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對於諸葛亮則是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兩人的關係都是親如父子。其實,歷史的真相併非如此。

諸葛亮去世後真實的場景是劉禪不許人去悼念,並持續報復其29年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諸葛亮死後對劉嬋的描述,可謂是激動人心。劉嬋在沒有得到諸葛亮噩耗的時候就有點神思不寧,坐臥不安,好像真是父子連心。聽到諸葛亮去世的噩耗時則是嚎啕大哭不止,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一樣。在諸葛亮的靈柩回來時,親自披麻戴孝率領文武百官出城20裡迎接。

諸葛亮去世後真實的場景是劉禪不許人去悼念,並持續報復其29年


看到這場面,沒有人懷疑這是一個孝子痛失父親的表現,殊不知《三國演義》只是小說,真實的場景卻是劉嬋禁止大家前去祭拜,諸葛亮的墓前可謂是冷冷清清。據《三國志》(樵周傳)記載,諸葛亮去世的噩耗傳來,劉嬋下的詔令是禁止文武官員前去弔唁迎接,只有周樵跑的快先到達,所以,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死後卻是悽悽慘慘,只有一人前去弔唁。

諸葛亮去世後真實的場景是劉禪不許人去悼念,並持續報復其29年


劉嬋對諸葛亮的心情可想而知,遠不是我們平時相信的君臣和睦,親如父子的。諸葛亮對蜀國的忠心所有人都看在眼裡,那麼,劉嬋為何對他如此憤懣呢?這就要從諸葛亮的性格和行事作風說起了,大家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就是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麼,事情就出在這“事必躬親”了。劉嬋作為一代君王,劉備去世時他已經17歲了,按理說可以處理政事了,可是諸葛亮卻是“四十軍仗以上的事情”,他必定親自過問,連他的老對手都要感嘆,這傢伙快要累死了。

諸葛亮去世後真實的場景是劉禪不許人去悼念,並持續報復其29年


可想而知,這下面讚揚的都是他諸葛亮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哪還有我這個君王什麼事啊?可是,劉備去世時告誡劉嬋,只有諸葛亮才可以幫助他們劉家匡復漢室,還於舊都,沒事,我忍。再則,劉備去世時對諸葛亮說,如果我的後代不可擔當大任,君可取而代之,這句話更像是一塊石頭壓在劉嬋胸口讓喘不過氣來。諸葛亮對劉嬋是各種不放心,其中的一篇《出師表》更是讓他名揚千古,收穫讚美無數。相對的,對於收到《出師表》的主人公劉嬋感覺就沒有那麼美好了,我是一個君王,竟然被你絮絮叨叨說如此之多,我的威嚴何在?

諸葛亮去世後真實的場景是劉禪不許人去悼念,並持續報復其29年


就這樣,諸葛亮去世後,劉嬋把他的不滿全部發洩出來了。先是下令禁止百官前去祭拜,然後諸葛亮遺囑讓蔣琬接他的班,繼任丞相,劉嬋就直接取消了丞相制度。在為諸葛亮立廟的問題上,劉嬋把對諸葛亮的不滿表現的淋漓盡致,先是以不符合禮儀為名不同意,然後又說諸葛亮資歷不夠,最後更是把自己老爸都搬出來了,怕影響劉備廟。最後,實在無奈,抵擋不住多方輿論壓力,終於屈服,同意在沔縣為諸葛亮立廟,但是民間祭祀一律取消,要祭拜只能在武侯廟中祭拜,此時距離諸葛亮逝世已經過了29年。

諸葛亮去世後真實的場景是劉禪不許人去悼念,並持續報復其29年


一個為漢室王族嘔心瀝血的丞相,死後如此淒涼,讓人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