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真实的场景是刘禅不许人去悼念,并持续报复其29年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蜀后主刘禅都有这样一个评价,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对于诸葛亮则是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人的关系都是亲如父子。其实,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

诸葛亮去世后真实的场景是刘禅不许人去悼念,并持续报复其29年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诸葛亮死后对刘婵的描述,可谓是激动人心。刘婵在没有得到诸葛亮噩耗的时候就有点神思不宁,坐卧不安,好像真是父子连心。听到诸葛亮去世的噩耗时则是嚎啕大哭不止,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一样。在诸葛亮的灵柩回来时,亲自披麻戴孝率领文武百官出城20里迎接。

诸葛亮去世后真实的场景是刘禅不许人去悼念,并持续报复其29年


看到这场面,没有人怀疑这是一个孝子痛失父亲的表现,殊不知《三国演义》只是小说,真实的场景却是刘婵禁止大家前去祭拜,诸葛亮的墓前可谓是冷冷清清。据《三国志》(樵周传)记载,诸葛亮去世的噩耗传来,刘婵下的诏令是禁止文武官员前去吊唁迎接,只有周樵跑的快先到达,所以,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死后却是凄凄惨惨,只有一人前去吊唁。

诸葛亮去世后真实的场景是刘禅不许人去悼念,并持续报复其29年


刘婵对诸葛亮的心情可想而知,远不是我们平时相信的君臣和睦,亲如父子的。诸葛亮对蜀国的忠心所有人都看在眼里,那么,刘婵为何对他如此愤懑呢?这就要从诸葛亮的性格和行事作风说起了,大家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就是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事情就出在这“事必躬亲”了。刘婵作为一代君王,刘备去世时他已经17岁了,按理说可以处理政事了,可是诸葛亮却是“四十军仗以上的事情”,他必定亲自过问,连他的老对手都要感叹,这家伙快要累死了。

诸葛亮去世后真实的场景是刘禅不许人去悼念,并持续报复其29年


可想而知,这下面赞扬的都是他诸葛亮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哪还有我这个君王什么事啊?可是,刘备去世时告诫刘婵,只有诸葛亮才可以帮助他们刘家匡复汉室,还于旧都,没事,我忍。再则,刘备去世时对诸葛亮说,如果我的后代不可担当大任,君可取而代之,这句话更像是一块石头压在刘婵胸口让喘不过气来。诸葛亮对刘婵是各种不放心,其中的一篇《出师表》更是让他名扬千古,收获赞美无数。相对的,对于收到《出师表》的主人公刘婵感觉就没有那么美好了,我是一个君王,竟然被你絮絮叨叨说如此之多,我的威严何在?

诸葛亮去世后真实的场景是刘禅不许人去悼念,并持续报复其29年


就这样,诸葛亮去世后,刘婵把他的不满全部发泄出来了。先是下令禁止百官前去祭拜,然后诸葛亮遗嘱让蒋琬接他的班,继任丞相,刘婵就直接取消了丞相制度。在为诸葛亮立庙的问题上,刘婵把对诸葛亮的不满表现的淋漓尽致,先是以不符合礼仪为名不同意,然后又说诸葛亮资历不够,最后更是把自己老爸都搬出来了,怕影响刘备庙。最后,实在无奈,抵挡不住多方舆论压力,终于屈服,同意在沔县为诸葛亮立庙,但是民间祭祀一律取消,要祭拜只能在武侯庙中祭拜,此时距离诸葛亮逝世已经过了29年。

诸葛亮去世后真实的场景是刘禅不许人去悼念,并持续报复其29年


一个为汉室王族呕心沥血的丞相,死后如此凄凉,让人扼腕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