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家傳文天祥書法,專家鑑定後,卻要求捐給博物館?

文/王呈祥

一位自稱是文天祥後代的農民,手持先祖畫像和書法登上鑑寶節目,尋求現場專家的鑑定。經鑑定:畫像是清代人所畫,而書法則是文天祥的真跡。由於文天祥書法較為罕見,而且文化與歷史價值極高,專家建議將其捐給博物館,對此大伯表示拒絕。

農民家傳文天祥書法,專家鑑定後,卻要求捐給博物館?

“鑑寶”是近年來的一個新名詞。幾個貌似很有文化的人往那裡一坐,外加主持人:“有請下一位持寶人上場。”便是對它的全部解釋。不管寶貝是家傳的還是買來的,又或是從其他途徑得來的,只要持寶人上臺,則很長一段時間的面目表情都不受自己控制,因為悲喜是由專家口中的“真跡”和“偽作”決定的。

農民家傳文天祥書法,專家鑑定後,卻要求捐給博物館?

前不久,央視一檔鑑寶節目中,來了一位這樣的農民大伯,他穿著樸素,臉上一直掛著微笑,那笑容就像是看到自己家糧食豐收時的場景一樣,十分的樸實憨厚,另外,手裡還拿著兩件書畫作品。

主持人:“您拿的是誰的大作?”這位大伯十分幽默地說:“你猜。”“你都沒打開,我怎麼猜?”“哈哈,是我家祖傳的文天祥的作品。”“您和文天祥有什麼關係?”“我是文天祥的第35代後裔。”而當主持人問到大伯貴姓時,大伯的回答讓現場觀眾以及專家大笑起來——“我姓文啊!”

農民家傳文天祥書法,專家鑑定後,卻要求捐給博物館?

文大伯這次帶來的兩件作品,一件是文天祥的畫像,一件是落款為文天祥的書法。主持人:“是真是假,請您走向專家席。”於是,文大伯踉踉蹌蹌走到了專家面前,同時又小心翼翼地將作品放在了專家面前的桌子上。

“我們先來看這件文天祥的畫像”,專家說,“落款王補,這個人是晚清的一位探花,依年款來看,乃民國初年所畫——真跡。至於這件落款為文天祥的書法,我們要仔細分析。”“文天祥傳世的書法作品極少,目前故宮只有一件”,專家接著又說,“從墨色、紙張以及字體來看,再綜合年款所對應的當時文天祥的歲數和官職,的確是文天祥寫的,是他二十一歲時寫給上司的一份報告——真跡無疑。”

農民家傳文天祥書法,專家鑑定後,卻要求捐給博物館?

農民家傳文天祥書法,專家鑑定後,卻要求捐給博物館?

專家的話音剛落,現場的觀眾便為之沸騰起來,畢竟是民族英雄留下的書法墨跡,同時除故宮裡那件外,這是僅存的唯一一件。然而,文大伯對此並沒有表現得喜出望外,似乎早就知道是真跡似的,依舊保持著上場時的那份笑容。

既然已確定是真跡,接下來所有人關心的就是它的經濟價值,於是主持人問專家,“這件作品大概的價格是什麼樣?”“沒法估價,太珍貴了,建議持寶人將其捐給博物館,一來可以得到妥善保存,二來可以讓它發揮更大的文化價值。”專家說。

農民家傳文天祥書法,專家鑑定後,卻要求捐給博物館?

面對這樣的建議,文大伯搖著頭說:“祖宗留下的東西,還是我自己留著比較合適,畢竟是我文家的東西,以後世世代代傳下去,也算對得起祖宗。”隨後,文大伯拿著他自己的寶貝離開了這檔鑑寶節目。

鑑定為真跡是可喜的,不過,專家建議將其捐給博物館則讓人無法理解。記得之前筆者寫過一件類似的事,一位光頭大哥花了100萬,而且是幾經周折才買到的一件明代書法,之後到鑑寶節目鑑定,專家也是讓他無償捐獻給博物館,結果和文大伯一樣,都是拒絕的。

農民家傳文天祥書法,專家鑑定後,卻要求捐給博物館?

專家為何會頻頻發出這樣的建議?從文物本身來說,它的文化價值高,只有送到博物館才能充分體現它的價值;從文物保護來說,個人保護能力有限,不像博物館裡那麼專業。

如果按照這兩個說法說的這樣,博物館何不花錢買回去呢?一來可以將文物收到博物館永久保存,二來可以讓持寶人獲得應有的收入,合情合理的等價交換,豈不皆大歡喜?

農民家傳文天祥書法,專家鑑定後,卻要求捐給博物館?

至於專家的建議,一味抬高持寶人“你要深明大義,格局要高,捐了吧”,無非是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博物館沒有錢或不願出錢,二是認為該文物沒什麼價值。沒有錢沒人相信,沒有價值就不會讓捐,因而不花錢便能得到文物是唯一的答案。可是,也應該站在持寶人的角度考慮一下,祖宗好不容易留下的一件寶貝,等價交換可以讓自己翻身,捐了則換來一面旗子,孰輕孰重不用多說。

非著名哲人二小先生:

對於人而言,第一是生存,第二是溫飽,第三才是格局。大概是出於這個原因,至今也沒見過有人去和乞丐談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