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是如何覆滅的?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戰,大家就會想到了龐大的戰列艦,一門門巨大火炮看著就可怕,活生生的就是一座可以移動的海上堡壘。在二戰中歐洲最屬有名的戰列艦肯定就要屬於德國的脾斯麥號戰列艦和英國的威爾士親王號,以及美國的密蘇里號了。這些都是在當年戰鬥力極強的一些戰列艦。但是他們都不是當時最大的噸位最重的戰列艦,那麼最大噸位最重的戰列艦是哪個國家的呢?它是怎麼覆滅的呢?跟著花花一起來了解下。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是如何覆滅的?

盤點整個二戰戰場,除了戰爭末期橫空出世的原子彈外,若問有什麼武器造價最高、威力最大但卻又最為失敗,應該是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了。作為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排水量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曾經是日本的國家象徵與驕傲,至今仍在日本的電影、動漫中頻頻出現,然而,這艘戰艦本身在二戰中的表現,卻成了一個暗喻它的祖國已經落伍於時代的冷笑話。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是如何覆滅的?

傾盡國力打造圖騰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可以把人一拳打死和能把人一拳打死的概念是不同的。為什麼不同呢?前者把那個人看成了沙包,傻傻的站著給你打。後者就是人打你,你也打人的情況下,把人打死。顯而易見,後者比前者難太多了!

回到今天的話題,日本歷史上,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噸位的戰列艦——大和號。要說這艘船有點像德川幕府後期的那些武士。一個詞,雞肋!換句話,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現代意義(機械動力、後裝線膛炮、鋼甲艦體、高噸位)的戰列艦產生於19世紀後期,戰列艦作為海軍主力艦在利薩海戰(意奧)、甲午海戰(中日)、對馬海戰(日俄)、日德蘭海戰(英德)等著名海戰中表現出巨大威力。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是如何覆滅的?

因此,進入20世紀特別是一戰之後,以戰列艦為代表的“大艦巨炮主義”受到歐美列強的推崇,為爭霸全球各海軍強國像打了雞血似地競相建造戰列艦,導致新建戰列艦的排水量噸位越來越大,主炮口徑越來越粗,防護裝甲也越來越厚……競爭達到白熱化程度,就連專門限制全球軍備競賽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倫敦海軍條約》最終也抑制不住。作為自尊心極強的日本國,同樣不甘於落後。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維新以來不斷提高,到了昭和時代,日本已經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之一。

但是日本島國資源貧乏,科技實力與英美仍存在相當的差距,而且還處在戰爭條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仍然不惜代價建造這種空前強大的戰列艦。日本為此耗費巨資為其造船工業增添大量新式設備,從德國購進了15000噸水壓機以及3臺70噸酸性平爐,這些設備一共花了約1000萬美元,從而能夠製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裝甲鋼板(大和艦主炮炮塔使用)在內的大型鍛造件,並且特意將海軍工廠的船塢加深了1米。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是如何覆滅的?

在大和艦的整個建造過程中,日本人前後耗資1500億日元(戰後價格),平均每噸重量就需要200萬日元。

1941年12月,在太平洋戰爭正式打響前不久,超級戰列艦一號艦正式完工,艦體全長263米,艦寬38.9米,建成時標準排水量65000噸,主炮口徑460毫米,有效射程在40公里以上,龐大的身軀讓大和號在全船熄火後仍然要航行4公里才能最終停下。這艘艦艇被命名為“大和”,這個名字,也是日本人對自身民族的稱呼。

面對這艘以舉國之力打造的艦艇,日軍內部也曾經有過質疑。時任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回答說:“帝國需要一個精神象徵。”於是大和號戰列艦就這樣被當做鋼鐵鑄造的精神圖騰供奉了起來。


大和號變身“大和賓館”

更為諷刺的是,貌似強大的大和號從誕生之初起就已經過時了。大和號生不逢時,正趕上航母崛起的年代,艦載飛機稱雄海洋,大艦巨炮主義已經走向沒落,大和號在整個戰爭期間無所作為。

1941年12月7日,大和艦在試航中進行了首次主炮射擊,將9顆各重1460公斤的巨型炮彈打向2萬米外的海域。而就在同一天,從日本聯合艦隊6艘航母上起飛的日軍航空隊空襲了美軍珍珠港,擊毀擊傷了美軍太平洋艦隊幾乎所有的戰列艦。偷襲珍珠港的成功除了拉開太平洋戰爭的序幕外,還給了世界另外一個啟示——依靠戰列艦重炮對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航母將成為新時代海上霸主。

雖然海上霸主的地位已經失去了,但是二戰中的戰列艦其實並非全無用武之地,事實上,在日本人建造大和號的同時,世界各海軍大國,甚至包括社會主義的蘇聯,都沒有放棄建造戰列艦,而被認為在珍珠港事件後充分認識到航母作用的美國,更是在該事件前後建造了10艘戰列艦,其中大部分艦的主要工期都是在珍珠港事件後進行的。區別在於,美國人對於戰列艦在新時代的作用有著清醒的認識,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戰列艦廣泛活躍在各大戰場上,進行著護衛航母、破壞交通線、為登陸陸軍提供火力支援等任務。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是如何覆滅的?

然而,當美軍戰列艦重新定位自身功能時,日本的大和艦卻馬放南山,長期停泊在港口內。日本軍部始終停留在希望大和號參加“最終決戰”的迷夢中,不捨得將這艘“精神象徵”投入到小打小鬧中。在整場太平洋戰爭期間,身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的大和號四處扮演著打醬油的角色——1942年中途島戰役中,日軍四艘主力航母在美軍打擊下全軍覆沒,而此時大和號卻尾隨在幾百海里以外無所事事。

在中途島戰役中喪失了制空權的日軍,從此更不敢讓大和號隨意出擊,日海軍軍令部甚至乾脆下達了“未經其許可不得動用大和艦出戰”的命令。而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碰巧又是個戰列艦無用論者,陰差陽錯之下,從1942年到1944年,大和號除了遭受美軍潛艇的兩次偷襲外,長期在所停泊的港口閒置著。駐艦官兵們享受著這艘頭等戰列艦無與倫比的後勤設施,日光燈、日立空調、三菱電梯、冰淇淋製造機將這艘戰列艦打造的宛如帝國飯店,大和號也因此得到了“大和賓館”的雅號,在日復一日的悠閒中坐觀自己的國家走向滅亡。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是如何覆滅的?

淪為帝國“玉碎”急先鋒

1945年4月大和號被派往沖繩執行特攻任務,既無飛機護航,也沒有返程燃料。當時聯合艦隊遭受重創,已經沒有什麼實力了,作為旗艦的大和號去支援沖繩作戰,僅僅具有象徵意義,向世人證明日本海軍還在繼續戰鬥罷了。4月7日,在九州島西南海面,大和號被美軍航空炸彈和魚雷擊沉,全艦近三千名官兵充當了炮灰。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是如何覆滅的?

那麼,如此“雄壯威武”的大和號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

眾所周知,戰列艦基本沒反潛能力的,都是靠驅逐艦提供保護,這方面,沒什麼好說的,各個國家都一樣,接近零的水平。

大和號在沖繩之戰,為了增強自身防空能力,艦上已見縫插針地加滿了25mm機關炮,共計162門。其中三聯裝52座,單裝6門,數量上的確驚人,但實戰效果卻強差人意。資深軍迷都知道,日本海軍的機關炮用15發彈閘供彈的,以三聯裝的火炮,一個人操作火炮轉動,一個開火,三個人按裝彈閘,另三個人後備,共計八個人。

操作複雜,而且彈藥佔空間。十五發子彈就要有一個彈閘,作戰的時侯,為了效率,只能把空的彈閘放到地上,直接上裝好彈的彈閘以節省時間。

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是如何覆滅的?

可以想像作戰時,艦上不但推滿彈殼,還堆著空彈閘。由於彈閘只有15發子彈,通常把彈道修正到飛機飛行路線時,子彈都已打完了。換了彈閘,飛機都飛到另一邊了,比起鏈式供彈方式,差的不是一檔次。

因此,大和號戰列艦死於對方的空軍,一點都不冤枉。

作為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排水量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曾經是日本的國家象徵與驕傲。然而作為承載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這艘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帝國的救星",使原本就入不敷出的日本勒緊褲腰帶、傾盡國力所打造的鋼鐵圖騰,最終卻加速了日本的失敗。

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其實是敗於那個早已被時代所淘汰的迷夢!


關注:“花花”,帶你瞭解更多你不知道的世界歷史趣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