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堂教育十三本教材【收藏文献】

经堂教育十三本教材【收藏文献】


《经堂教育十三经教材》


经堂教育的全部课程,分为基础课与专业课两大类。基础课包括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三门,都是学习阿拉伯语的工具课本,基本不涉及宗教内容,只有一 些例句是有关宗教的经文。因此,在学习基础课期间,学员的宗教知识、操守、修养等,主要通过日常宗教生活的实践去获得和培养。专业课包括认主学、教法学、 圣训学、哲学、《古兰经》及其经注。后来逐渐加设波斯语,学习波斯文法、波斯文学。

  经堂教育课本虽无统一规定,各地区、各学派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十三本大经”约定俗成的在各地经堂成为必修课目,它们已在中国流传了500多年。这十三本大经分别是:


   一、《连五本》是回族穆斯林对《素尔夫》、《穆尔则》、《咱加尼》、《米额台·阿米里》、《米素巴哈》等5卷的统称,原名《艾萨苏·欧鲁姆》,意为“基 础知识”,是学习阿拉伯语词法、句法的基础课本。以上5卷有杨仲明(1870~1952年)阿訇简译中文本称《中阿初婚》和虎嵩山(1880~1955年)阿訇的原文修订本《文学基础》。


  二、《遭五·米素巴哈》是阿拉伯文基础课教学中承上启下的一本入门书;是对《连五本》卷5《米素巴哈》的 诠释。《遭五·米素巴哈》意为“挑亮明灯”,作者是波斯著名学者艾布·法塔赫·纳司尔丁·穆斯图勒孜(1143~1213年)。全书通过对《米素巴哈》的 进一步注解,说明构成句子的条件、句子的主格、宾格、属格及状语句、形容句的变化规律,是对《连五本》的简洁概括和总结,在语法、修辞中,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故有“学了《遭五》不用教,不学《遭五》乱糟糟”的说法流传在经堂师生和穆斯林大众中。

  三、《满俩》又称《舍拉哈·卡非耶》,是伊斯兰世 界公认的阿拉伯语语法理论的杰出代表作。作者是伊斯兰教著名哲学家、苏非哲人、波斯诗人、语言大师阿卜杜·拉赫曼·加米(1397~1477年)所著语法 著作《卡非》的诠释。该经被认为是学习阿拉伯语语法理论的杰作,深受回族穆斯林的重视。

  四、《白亚尼》又名《台洛黑素·米夫特哈》,作者是中 亚呼罗珊著名学者赛尔德丁·台夫塔札尼(1321~1389年)。“白亚尼”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阐明”、“解释”。《白亚尼》是阿拉伯语史上迄今为止 屈指可数修辞学名著之一,是我国穆斯林学习和研究阿拉伯文仅有的数种教材之一,长期以来经堂教育师生视为重点课程。它不仅是研究阿拉伯语修辞学的基础和名 著,也是研究《古兰经》、《圣训》不可或缺的课程。

  五、《阿戛依杜·伊斯俩目》又名《阿戛依杜·奈赛斐》,作者是欧麦尔·奈赛戛 (1068~1142年),“阿戛依杜”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信仰”,通译为“认主学”。《阿戛依杜·伊斯俩目》是伊斯兰世界公认的一部认主学杰作。清康 熙年间,刘智著作《天方典礼》的采辑书目中称《阿戛伊杜·伊斯俩目》为《教典释难》。清同治年九年(1865年)由云南马复初刊印,分上下两册,称为《教 典释难经解》;光绪十九年(1894年)马致本刊印了《赛氏注释》的节选本,称为《天方释难要言》。天津杨仲明(1870~1952年)阿訇的汉译本《教 心经注》,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山西省教育厅长马君图(骏)捐资刊印于上海,民国三十年(1941年)由河北马越千先生捐资重印于桂林。当代回族伊 斯兰著名学者马坚(1906~1978年)于民国三三年(1944年)在云南养正学校任教时,边教书边翻译,历时半年,取名《教义学大纲》,翌年刊印于昆 明。民国三七年(1948年),马坚教授根据昆明版本进行校勘和增订后,改名为《教典诠释》,由上海交通书局重印。

  六、《舍来哈·伟戛业》是 伊斯兰教哈奈斐学派的教法著作。作者是麦哈木德(?~1346年),注释者是麦哈木德的孙子率德仑·设里尔。《伟戛尔》完成于伊斯兰历637(公元1259年),主要取材于《希达耶问答》(刘智《天方典礼·采辑书目》中列有《希达耶》,汉意译为《礼法正宗》),麦哈木德编著的这部《伟戛业》教法经典 在当时以其编排体例新颖、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伊斯兰教法的全部内容而著称于世。这部经流传到各地,深受阿拉伯世界和非阿拉伯地区包括中国、印 度、巴基斯坦、中亚地区在内的广大穆斯林的欢迎。,《舍来哈·伟戛业》在我国有王静斋(1879~1948年)阿訇的节译本,称《选译详解伟戛业》 (1931年6月和1935年天津伊光报社出版;1988年天津古籍业出版社出版)。

  七、《虎托布》原著为阿拉伯文,后译为波斯文流行,是对40段阿拉伯文圣训的波斯文注解,圣训编选者是圣训学家伊本·沃德安(?~594年,伊斯兰历),波斯文译著者不详。清康熙年间刘智《天方典礼·采辑书 目》中列有《胡托卜》汉译名《圣训谕》,流传至今的汉译本有1923年天津兴明书社印行的李虞宸(?~1936年)阿訇的《圣谕详解》。

  八、《艾尔白欧》波斯文本,作者是哈萨谟丁,是对40段圣训的注解,但《虎托布》偏重于道学,本书偏重于理学。

   九、《米尔萨德》波斯文本,是专讲修身养性、近主之道的哲学著作。作者是伊朗德黑兰人阿卜杜拉·艾布·伯克尔,成书于13世纪中叶。此经分5门40篇, 其中第1门3篇,讲此经的纲目与题旨;第2门5篇,讲人身性命的造化根源;第3门20篇,讲今世调养性命的正事;第4门8篇,讲善恶之人的不同归宿;第5门8篇,讲士农工商各种人的职业与修持。

  清初伍遵契(约1598—1698年)将《米尔萨德》按中国伊斯兰经堂语及中国学者所熟知的概念直译 为白话,并加扼要注释。伍遵契译本取名《归真要道释义》,大约完成于清康熙壬子年(1672年),现有康熙戊午年(1678年)撰写的多篇序文,但未能刊 印推广。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蒋春华增注刊刻,分四册,约15万余字。1934年太原中国伊斯兰布道会重印,同时,在各地穆斯林群众中也有多种翻印 本流传。

  十、《艾什尔吐·来麦尔台》波斯文本,作者同《满俩》一样,是阿卜杜·拉赫曼·加米。该经典被伊斯兰世界公认为是伊斯兰哲学的杰作, 是认主学的最高理论。《艾什尔吐·来麦尔台》曾多次被我国伊斯兰学者解译,刘智《天方性理·采辑书目》中将该经音译为《额史尔》,意译为《费隐经》;庞士 谦(1902—1958年)阿訇译为《额慎咡嵉》并介绍该经为伊斯兰认主学的最高理论精华。汉译本有舍起灵(约1630—1710年,自号破衲痴,中国伊 斯兰教经学大师)的《昭元秘诀》,早年有河南木刻本,1929年马福祥排印《昭元秘诀》译本1000本,分上、下两册,约4万余字,现今有多种影印本流行 于世。

  十一、《海瓦依·米诺哈吉》即《波斯文法》。书名系阿拉伯文音译,意为“道路的方向”。是我国清真寺及经堂教育中使用最早的一部基础波斯语语法教科书,由山东济宁回族穆斯林学者、著名经师常志美(约1610—1670)用波斯文著成。

   《海瓦依·米诺哈吉》是常志美在边教学边研究过程中为学生编写的一部波斯语法集成,以便帮助经生尽快掌握波斯语。该书最初盛行于山东一带,后传播到各 地,成为经堂教学初学者的入门教材。1978年夏,伊朗学者谢里亚特为编写《波斯语大词典》来北京收集资料,他在北京市东四清真寺发现了《海瓦依·米诺哈 吉》手抄本,并发现该书动词分类法属世界首创。经谢里亚特大量考证,证实该书是世界上独立创作的最古老的波斯语语法著作,该书经他整理,已于1981年在 伊朗伊斯法罕出版,使其重现光芒,进一步证明了这部著作的珍贵学术地位和价值。

  十二、《古洛斯坦》是伊斯兰哲理诗著作,经堂教育中波斯文学读本,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古洛斯坦》乃波斯文音译,意为“花园”、“园圃”。

   《古洛斯坦》的作者萨迪(1200-1290年),是13世纪波斯诗人,伊朗民族传统思想与语言文化屈指可数的奠基人之一,又是长于词令的传道者和伟大 思想家,善于雄辩的演说家,被誉为“诗圣”。他一生创作的诗歌内容宏富、形式多样,诗集不下20种,尤以《古洛斯坦》饮誉中古世界文坛。

  《古 洛斯坦》成书于公元1258年,全书由8门(章)。277个小故事及一篇序言构成。书中包含了作者近30多年苦行与周游列国中各地奇闻,圣人训谕、故事诗 歌、帝王言行等,其中熔铸着作者自己的不少生活体验,书中充满了对现实世界中美与丑、光明与黑暗、堕落与灾难的强烈对比,还有苏非主义者为近主爱主而倍尝 甘苦。《古洛斯坦》传入中国已有600年历史,流传广、影响大,作为我国经堂教学中学生必修的波斯文课本,深受穆斯林大众的推崇和喜爱,汉译本有三种:王 静斋大阿訇的选译本取名《真境花园》(1947年4月,北平牛街清真书报社印行单行本);水建馥从英文版转译,取名《蔷薇园》(1958年代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2000年,杨万宝阿訇翻译的全译本《真境花园》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填补这一名著没有来自原文的全译本的空白。

  十三、《古兰 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它是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古兰真经》、《宝命真经》等。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神圣的语言”,是一 部“永久法典。”它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也是伊斯兰教各 学科和各派别学说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古兰经》是阿拉伯有史以来第一部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典籍,其文体是一种非常绝妙的韵体文,具有独特优美的风格。

   《古兰经》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仅限于穆斯林当中。明末 清初伊斯兰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对所引证的《古兰经》段落进行过汉译,但还未发现有人进行过通译。19世纪中、末叶出现了马致本翻译的《孩提解释》(即 《古兰经》节选本)和马复初的《宝命真经直解》五卷。最早的《古兰经》通译本是由非穆斯林翻译的,1927年在北京出版的李铁铮根据日文转译的《可兰经》 和1931年在上海出版的姬觉弥等人根据英文转译的《汉译古兰经》即属于此类。

  中国非穆斯林翻译《古兰经》促使穆斯林认识到有必要自己将经典 译成汉文,以供教内外人士了解和研究。20世纪20年代,在京、津、沪等地,开始出现了由穆斯林学者集体或个人进行的译经活动。截止1949年,先后有以 下几种汉文通译本:1、王静斋1941年开始先后用文言、白话体进行了3次尝试,于1932年、1943年和1946年印出甲、乙、丙3个译本,而以1946年出版于上海的《古兰经译解(丙)》洋洋百余万言,较为完善。用白话体,除列举参考著名经注著作,编译章节综合注释“略解”和1943条注解外, 还对经文涉及的一些问题旁征博引,阐发自己的见解,称之为“附说”。2、1943出版于北平的刘锦标译本《可兰经汉译附传》。3、杨敬修译《古兰经大 义》,1947年由北平成达师范出版部印行,为文言体。

  从上述这些课程可能看出,“十三本经”,在中国回族经堂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主导地 位。同时经堂教育的大学阶段,注重阿拉伯语、波斯语并授,以扩大大学经生对伊斯兰经典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和知识视野。几百年来,回族穆斯林不同地区、 教派的经堂学习,对上述“十三本经”经典有所侧重,有所增损,从而形成不同教学风格的经堂教育派别,但从全国来讲毕竟是大同小异。


(作者:杨万宝 录自《青铜峡伊斯兰教史料》第三辑)


编后语:经堂教育产生的小儿锦文字前身是元明回回语(13、4世纪撒马尔罕地区的波斯语即塔吉克语),元明回回语是元代三个官方语言之一。

经堂教育十三本教材【收藏文献】

经堂教育是后来的回族文化,这里没有六大圣训集。今天中穆圣训之争属于忘记传统的产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