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剧本如何创作?剧作家说:“让观众想不到、猜不着”

社会生活的矛盾,曲折复杂,千变万化,常有意想不到的发展。戏剧情节是生活矛盾的概括提炼,应该在人情事理之中,包含意料之外的发展变化。这是戏剧能够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也是戏剧结构的一项重要技巧。李渔在论述戏剧格局时谈到: “戏法无真假,戏文无工拙,只是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猪破而后出之,则观者索然,作者极然,不如藏拙之为妙矣。”在这里,他把“想不到,猪不着”,作为戏剧结构成败的关键。

戏曲剧本如何创作?剧作家说:“让观众想不到、猜不着”


“想不到,猜不着”并不是故弄玄虚,让观众捉迷藏。有一种描写侦察破案的剧本,常常故布疑阵,假露破绽,举制观众错加怀疑,最后方才揭开谜底,原来大家并不怀疑的一个人恰恰是作案者。这种剧本不是想不到,猜不者,而是想也无处想,猜也无处猜,观众完全被动,听任作者摆布。在戏曲剧目中,这种情况是极少的。戏曲总是希望观众积极主动,发挥想象,参加创造。这就需要和观众交心,把秘密告诉观众。通常叫做“瞒剧中人,不瞒观众。”闽剧《嫁印》,两个小人物冒充钦差大人,观众一开始就知道,但剧中的官僚们却自始至终被瞒得死死的。吕剧《姊妹易嫁》,毛文简中了状元,在第一场就告诉观众了,但剧中其他三个人物直到最后才知道。

京剧《群英会》 ,周瑜的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也是先告诉观众,却瞒着曹操、蒋干等人,绝大部分的戏曲剧本,都是把矛盾的主要关节,剧情的主要秘密,提早告诉观众。既然把秘密交给观众,是不是就没有“意料之外”了呢?不是的。观众知道的是人物要“做什么” ,但不知道他到底“怎样做”。做的当中,会遇到哪些波折,发生什么变化,则是观众意料之外的。观众知道小人物要冒充钦差,救民水火,但不知道能否冒充得成,不知道真钦差提前到任,小人物危在旦夕,不知道竟能想出炼印的办法,解救危局。

凡此种种,都在观众意料之外。观众知道状元郎乔装迎娶,却不知姐姐到底是否肯嫁,更不知妹妹竟然代嫁。观众知道周郎用反间计,却不知蒋干怎样盗书,曹操是否中计。观众知道黄盖挨打是苦肉计,但不知派人送诈降书,差点被曹操识破,斩了下书人。观众知道周瑜请诸葛亮造十万支箭,限期三日,意在杀人。却不知诸葛亮一夜之间,能去敌营借来。我们告诉观众的那个关节,好比一个指路标,它能预示剧情的进展方向,引起观众的同情和期待,使观众进戏。而剧情的具体进程,则应该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境界,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观众欣赏戏剧时的心理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弄清了剧情的主要关节,情节的发展趋向,对正面人物要做的事发生同情,或者对反面人物要做的事产生担忧,从而引起期待的心情。第二步,对剧情的发展作种种猜测和想象。第三步,观众所看到的是自己“想不到,猜不着”的,或者比自己设想的更为精彩、深刻。从而得到认识的深化,欣赏的满足。这是比猜谜语、捉迷藏高级得多的艺术享受。我们明白了观众欣赏活动的程序,才能逐步掌握引人入胜的方法。观众对剧情进展的期待是否强烈迫切,他们的想象猜测是否积极认真,取决于作者制造悬念的本领。

一个戏有一个总的悬念,还可以有一些小悬念。总悬念和剧本提出的问题紧紧相连,和主题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春草闯堂》的总悬念,是丫环为救人而说的说话能不能算数?这也就是剧本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答:正义的卑贱者能够战胜贪婪的高贵者,也就是戏的主题所在。这个戏在总悬念之下还有一系列的小悬念:小姐敢不敢证实谎言?知府肯不肯相信谎言?相爷能不能认可私婚?事情越闹越荒唐,到底如何收场等等。这些小悬念使观众不断地处于期待和猜测之中,随着情节的意想不到的发展,步步引人入胜。

戏曲剧本如何创作?剧作家说:“让观众想不到、猜不着”

如果只有总悬念而没有许多小悬念,情节就没有波澜,容易成为一条直线。前面讲了悬念在戏剧中的运用,那么怎样才能使观众产生悬念呢?我们觉得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使观众对矛盾的双方有一定的倾向,二是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要有适当的比例。第一点,观众有同情,有憎恶,才会产生悬念。我们看两个小偷为争夺赃物而格斗,是不会有悬念的。如果是一个歹徒拦截一个行人,就会产生悬念。因为我们同情那个行人,憎恨那个歹徒。如果行人手里拿的,是为救母命而借来的贵重药材,我们的悬念就会大些。

由此可见,人物引起我们的同情越深,事件和我们的关联越紧,悬念也越加强烈。使人无动于衷的矛盾,是非曲直不明的事件,是难以引起悬念的。第二点,双方力量对比不适当,也不会产生悬念。一个人打苍蝇,拍蚊子,我们虽然十分同意捕杀这些传播病菌的害虫,但因为正面力量太大,也不会有悬念。如果是飞蝗成灾,危及农田,难以及时捕杀,就会产生悬念。如果蝗灾发生在一个战祸连绵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不但不设法灭蝗,而且把高射炮口对准前来帮助撒药的飞机,悬念就会更大。

突转的出人意料之外,必须是在情理之中。不能离开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可能性,故作惊人,追求奇特。一切艺术技巧都是对于生活的加工,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可以用不同的技巧,把生米做成各种熟饭。戏剧中的真实合理,主要是让观众相信。如果观众不信,你用再多的话来解释也无济于事。如果观众相信了,就不会在小节上吹毛求疵。毛文简不先考秀才中举人,就能一步登天中状元吗?万岁爷不先问问相爷有没有女婿,就能冒冒失失赐匾额吗?

这类细微末节,是没有人会去强求真实的。如果连这点方便都不给作者,那么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戏剧了。以上我们从情节和生活的关系、结构段落、情节线索、舞台的时间空间、悬念和突转等五个方面,扼要地讨论了戏曲的情节结构的一般规律。这仅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它也必将有所变化。我们学习这些规律,不要使它成为束缚我们飞翔的罗网,应当使它成为帮助我们发挥艺术独创的翘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